我从事水俣病研究始于50多年前的1960年。最初,我只是做一些动物实验。不过,从第二年开始,我就跟着新米医生,前往水俣病多发的渔村,协助他诊治患者。此后,我们多次走访水俣病患者频出的水俣市的渔村地区。在走访患者多发地区的时候,举目四望,映入眼帘的是美丽的大海和一望无际的蓝天。但是,回眸渔村,看不到健硕的渔民和出海的渔船,取而代之的是宛如紧闭的贝壳一样的死寂,连一只活蹦乱跳的猫都没有了。最让我震惊的还不是病情的严重性,而是贫困和歧视。患者们被当成传染病患者,遭到歧视,坠入贫困潦倒的深渊。
1956年的5月1日,水俣病被当成传染病移交到保健所。但是,医生很快就查明,它不是传染病。只是致病原因在当时尚不明确。直到1959年中才最终查明致病物质是鱼贝类中含有的甲基汞。因此,当我们走访水俣时,医学上已经明确了水俣病并非传染病。尽管如此,水俣病仍被当作传染病或污秽的东西,对它的歧视依然如故。当时不像现在,既没有电视,也没有网络,宣传手段有限。正因如此,患者们只能忍受歧视和白眼。行政当局也认为,水俣病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希望尽早了结。于是,患者们都躲藏起来。当我们走访患者家时,他们不但拒绝诊治,还冲着我们喊“快回去”。更有甚者,有些患者虽然已经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检查和治疗,但还是因为治不好而产生了对医疗的不信任感。他们说,“反正是治不好了,还不如不治”。这使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在面对不治之症的时候,医生究竟能做什么,到底应该做什么。于是,作为医生,我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即在面对不治之症时,医生究竟应该做些什么。思考的结果之一是,有必要把水俣病准确地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其真相。
1972年10月,我毅然出版了《水俣病》这本书。到2011年已经发行了45版。在近40年间,很多人阅读了这本小书。我也常听年轻的医生们说,正是因为读了《水俣病》,才立志从医。这本书还出了英语、韩语、印度尼西亚语的译本。我认为,吸引广大读者的并不是我的文字写得有多好,而是水俣病事件本身所具有的、重要的历史性和普遍性意义。
现在,本书的中译版即将面世,我真是非常高兴。早在1976年11月,我就应中国科学院之邀,在中国各地宣讲水俣病。中日双方的交流源远流长,本书的中文译本现在能在中国出版,我对出版社和译者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原田正纯
2011年11月
摘自《水俣病:史无前例的公害病》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