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前言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前言
陆地
2002-12-16 14:42:51 来源:
笔者为什么要选择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危机与转机问题作为博士后研究期间的课题呢?这主要萌发于对以下诸多问题的困惑和思考:同样的技术,同样的电视,为何欧美国家能形成一个获利丰厚的国际性文化产业,而我们的几千座电视台却只能困守在国门之内,为每年增加的几亿美元广告收入沾沾自喜?中国的电视产业真的比别的国家的电视产业“特殊”么?这种“特殊”到底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纵向比,表面上看,中国电视产业可谓是蒸蒸日上,但是在一片繁荣的表象下面,是否潜伏着危机以及潜伏着什么样的危机?成因何在?转机及其实现的条件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题虽然涉及这些问题,但笔者志大才疏,不可能为每一个问题都找到正确(或近似正确)的答案。然而只要问题存在,笔者就愿一直寻找下去。我不奢望文中所言都是真理,但力求口中所吐都是真话,不讲真话的人,不配做学者。一个说假话的学者,比江湖上一个卖假药的郎中对社会的危害更大。
(一)本书的期望价值
第一,从中外电视业发展的不同轨迹上,探讨中国电视产业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第二,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阐述中国电视产业开放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第三,从产业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考察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危机和转机,借以强化产业的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
(二)本书研究的主要思路
第一,选取三个视角,即历史视角、全球视角和产业视角。
所谓历史视角,是指本书在论述中,将不会只把目光局限于电视产业的现状上,还将适当地与中外电视产业发展的历史甚至中国的历史结合起来,以便从历史的危机中汲取有益的教训。
所谓产业视角,是指本书侧重从产业经济和市场竞争的角度,探讨中国电视业存在或面临的种种危机与转机,意在促进电视产业早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所谓国际视角,是指本书虽然以中国电视产业为着眼点,但提出的一些观点皆是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参照系的。因此,若以“国情”衡量,有的观点可能不合时宜。但合乎中国的“时宜”,可能就不合国际的“时宜”。
第二,采取三种研究方法,即历史比较法、资料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资料将包括自己实地调研的第一手资料和借诸他人的第二手资料。
(三)本文的逻辑结构
以第四章和第五章为分水岭,前半部分由国际到国内、由一般到特殊进行演绎,旨在说明国际电视产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上的成功经验多半可以借鉴甚至“拿来”;后半部分由内部到外部,由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意在强调中国电视产业除了面临产业发展的特殊问题,还面临着中国国家发展的普遍问题,如体制、产权和所有制问题。具体的篇章结构安排是:
绪论部分概述国人和自己对危机的认识及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动机、意义、方法、价值和重要观点;
第二章分析国际电视产业模式的类型及其转化的动力;
第三章用不同的标准对国际电视产业的市场板块加以区分,并对在国际市场上最活跃的商业电视进行简要的剖析;
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分析中国电视产业存在的四大危机及其成因;
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分析中国电视产业面临的三大转机及其依据;
第八章主要分析中国电视产业三大转机实现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四)本文的重要观点
第一,中国电视产业的现状不是什么居安思危(无安可居),而是危机四伏,但中国电视产业危机的主要根源在内部而非外部,最大的危机是缺乏危机意识和不知真正的危机在哪里;
第二,中国电视产业的主要转机亦在内部而非外部,为转机的出现和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比转机本身更重要;
第三,中国电视产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死”与“活”的矛盾和“进”与“出”的矛盾。
所谓“死”,就是按照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甚至按照国家的行政命令,一些“该死”的电视企业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伞”下“死”不掉。所谓“活”,就是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如意算盘,要靠行政手段把一些企业(如无线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广播电台、有线网络公司和电影制片厂等)“捆绑”在一起“活”下去,但在单位利益和个人权益的双重狙击下,“捆绑式”企业(集团)“活”得很辛苦。这种“死”不了、“活”不好的内部矛盾严重消耗着中国电视产业的元气。
所谓“进”,就是现有的政策和技术挡不住国际网络媒体技术和卫星电视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以及国外要求电视产业市场开放的舆论压力,国际电视产业巨头进人中国市场将不可避免。所谓“出”,就是国际电视产业商潮澎湃,主要电视市场已被国际电视产业巨头捷足先登,中国进人国际市场空间的成本将大幅增加,难度增大。
第四,中国电视产业应当巧妙利用中国加入WTO后电信业和电视业的开放“不等式”(电信业的开放度大于电视业的开放度)和国内庞大的信息服务需求市场,推进电视产业向电信业的“单向扩张”或“两电”的“双向不完全对称开放”,为中国电视产业争取尽可能多的调整时间和国内市场空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国信息产业的内耗,提高信息产业的规模效益和整体实力。
摘自《
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
》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