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国债的理论分析》导论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国债的理论分析》导论
2002-12-23 11:03:42  来源:  
 
0.1问题的提出
 1981年,国务院做出了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决定,即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当年发行国库券48.7亿元。这标志着中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历史就此结束。从此,国债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回顾这20余年的历史不难发现,我国的国债发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1—1993年。从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开始了以财政上的减税让利为主旋律的经济体制改革。减税让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核心,极大地调动了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也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即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大幅度降低,而家庭和企业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则迅速上升。但在财政收入不断减少的同时,财政支出却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各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缺口,除了向银行透支外,其余部分主要靠发行国债弥补。在这个阶段,我国实际上走的是一条通过连年发行国债支持减税让利改革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在减税让利导致“两个比重”大幅度降低的条件下,国家财政还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国民经济还能保持高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债的支持。因此,用“有功之臣”来形容国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支持作用,是很恰当的(王传纶、高培勇,1996)。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阶段,我国政府弥补财政赤字采用了两种办法:向银行透支和发行国债。所以,最初几年国债发行额并不大,年度发行额通常不超过100亿元。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弥补财政赤字将直接增加基础货币发行量,很容易诱发通货膨胀。因此,向银行透支弥补财政赤字就成为推动当时通货膨胀率不断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1987年以后,由于各项改革渐次展开,财政赤字的规模明显增大,如果过多地依赖向银行透支弥补财政赤字这种方式,势必使当时已经很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雪上加霜。于是,为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政府必然的选择就是,通过扩大国债发行量尽可能压低因财政赤字而发生的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数量。所以1987年以后,国债年发行额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以往年份,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二阶段是1994—1997年。由于通过向银行借款或透支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会直接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很容易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几次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政府通过向银行借款或透支弥补急剧增加的财政赤字造成的。为了遏制通货膨胀,保障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政府决定,从1994年开始,禁止财政向银行透支或借款,全部财政赤字必须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在这种背景下,1994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出现了跳跃性的增长,1994年的国债发行额一举突破千亿元大关。另外,这个阶段国债发行规模出现大幅度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前年度发行的国债进入还本付息的高峰期,加之通货膨胀时期发行的国债增加了保值贴补的条件,使得这个阶段国债还本付息的支出大幅度增长。

 第三阶段是1998年至今。从1997年末开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通货紧缩。为了扩大有效需求,治理通货紧缩,1998年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确保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其中,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联结点,以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和增发1000亿元10年期国债为标志的国债政策尤为世人瞩目。随后几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大幅度增加,1998--2000年国债发行额分别为3891.6亿元、4015亿元和4657亿元。第三阶段的国债发行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本质区别在于:在前两个阶段,政府被动地发行国债以弥补财政赤字和支付到期的国债本息;而从1998年开始,政府为了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主动通过增发国债来增加投资性支出。1998年、1999年两年,政府共发行21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经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批准,2000年又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国债资金的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和生态保护、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技术升级。

 随着国债规模大幅度增加,债务负担率和债务依存度迅速提高,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一些人开始忧虑:国债规模急剧增加会不会给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他们担心的负面影响主要涉及四个问题:可能诱发财政风险和政府债务危机;将来引发通货膨胀;加重后代人的负担;挤出私人投资或降低国民储蓄率,损害我国长期经济增长能力。目前,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特别关注第一个问题。其实,这几个问题并不是新问题,过去我国的一些学者也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过这些问题。但是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相比,这些问题在目前显得更重要,也更急迫。并且由于形势的变化这些问题也具有了新的意义,重新探讨这些问题并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就十分必要了。

 另外,一个更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还没有引起我国理论界和决策部门足够的重视,即1998年以后,政府开始有意地运用国债政策作为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这是我国国债政策的一次质的变化。之所以产生这种变化,本质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已经告别了以短缺(供给不足)为根本特征的供给约束型经济,今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在过去供给约束型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抑制过旺的总需求,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而在有效需求不足成为主要矛盾的需求约束型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的着眼点就应该是刺激总需求,保证经济实现充分就业。

 在控制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方面,货币政策得心应手。但是“绳子能拉不能推”,加上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顺畅,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于扩大总需求和治理通货紧缩力不从心。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却可以在刺激总需求、克服通货紧缩方面大显身手。因此,作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债政策必将在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未来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将是通过对总需求的管理努力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这就要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而国债政策作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点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建立高效的金融市场,而发展国债市场则是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决不能仅仅把国债政策看做是治理当前通货紧缩的权宜之计,必须从提高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效率以及推进金融市场的建设这个战略高度来考虑国债政策。

 实践上的变化向国债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债理论必须对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方面国债政策为什么以及如何发挥积极的作用做出合理的解释。具体而言,国债理论必须回答下述问题:通过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支出是否能扩大总需求?政府增加支出可以通过发行国债、增加税收和货币创造三种方式融资,政府如何选择融资方式呢?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点国债政策如何发挥作用呢?国债作为金融资产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什么意义?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本书将国债问题作为研究题目,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为解决上述与国债有关的问题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本书作者的最大心愿。


0.2前人的研究成果
 国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一个自威廉·配第时代以来宏观经济学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对于赤字和国债的看法截然不同,甚至针锋相对。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几乎一致反对国债,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们认为政府债务会消耗宝贵的生产性资本。古典经济学家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自由主义哲学思想也使他们近乎固执地认为,政府举借国债会扩大政府规模并扼杀市场经济生机勃勃的内在活力。古典经济学家坚信维多利亚时代财政平衡的信条才是财政的正确标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和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对国债也持强烈的否定态度。

 随后发生了凯恩斯革命,凯恩斯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和收入之间的差额向经济体系中注入额外的购买力,从而增加产量和就业。这种理论并没有对政府如何弥补财政赤字提供明确的解释,它只是隐含地假定政府应该借债。凯恩斯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天才地认识到在特定的条件下,如果运用得好,政府发行国债不但无害,还具有提高国家的经济福利的积极作用。哈佛大学的汉森和“功能财政”的创始人勒纳等人将凯恩斯的这个观点进一步发扬光大。他们强调,国债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被政府用来作为管理总需求的有效工具。直到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国债理论一直是经济学家的主流看法。可是,由于70年代以后主要工业化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巨额预算赤字,国债负担率迅猛增加,并由此导致了许多问题。更多的人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债观点表示怀疑,他们认为政府过多地发行国债会给经济运行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国债规模扩大会提高利率,这会挤出私人投资(挤出效应),从而降低国民储蓄率,削弱了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能力;为偿还国债本息征收的税收会造成额外的经济损失;国债的还本付息有可能导致债务负担的代际转移以及加剧贫富差距①;巨额的国债会诱发通货膨胀、债务危机并造成贸易收支逆差……

 1974年,巴罗的经典文章《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提出了一个重要而且引起广泛争论的论点:财政支出是通过目前征税还是通过发行国债筹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国债无非是延迟的税收,在具有完全理性的消费者眼中,债务和税收是等价的。布坎南指出,巴罗的这个观点毫无新意,李嘉图早就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布坎南将这个观点命名为李嘉图等价定理。其实,李嘉图只是作为一种理论可能性提出这一思想的,但由于他怀疑其理论前提,因而否定它的任何实际意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1980)甚至宣称,将李嘉图的上述思想冠名为李嘉图等价定理实在是一个误解,恰当的说法应该是“李嘉图不等价”定理。围绕李嘉图等价定理,经济学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人们从多种角度对该定理进行理论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令人遗憾的是,支持和反对该定理的人都不在少数,经济学家在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否成立这个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李嘉图等价定理实质上是国债中性论:通过国债为财政赤字融资虽然不会影响总需求的水平(没有作用),但也没什么危害。根据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发行国债并不提高利率,对私人投资不会产生挤出效应,也不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因此,为国债规模的增加而忧心忡忡实在是杞人忧天。

 与国债有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国债的负担问题,经济学主流观点认为,外债的还本付息将资源转移到国外,对国民经济确实构成了真正的负担;而内债的还本付息仅仅是财富在国内进行重新分配,内债的负担表现在两个方面:国债减少了国民储蓄,妨碍了资本形成;为国债的还本付息征收的税收造成了额外经济损失(萨缪尔森,1994)。Diamond(1965)通过一个新古典的迭代模型,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国债确实会造成代际负担转移。


0.3本书的主题、观点和研究框架
0.3.1本书的主题和观点


 当前理论界和决策部门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国债规模的大幅度增加是否会引发财政风险以及是否会给国民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这也是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本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这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国债问题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本书的结论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发行国债不但不会给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反而有助于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具体而言,在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通过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支出,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债务货币化,是我国扩大总需求、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增发国债不但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反而能起到治理通货紧缩的作用;不但不会挤出非政府部门投资,更可能的是促进投资,提高国民储蓄率;国债的还本付息不但不会造成额外经济损失,反而会降低额外经济损失。不仅如此,目前发行国债对于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主要是公开市场业务)市场化改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债对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解决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另外,从理论角度看,由于政府拥有货币发行权和征税的权利,政府不可能因无力还债而破产;从实践的角度看,只要债务负担率不是无限制地增长,国债就是可持续的,而只要保证国债的利率不超过实际经济增长率,就能使债务负担率保持稳定。

 另外,本书对国债的理论分析还得出了其他的一些结论:
 1.不论是从公平的角度还是从效率的角度看,发行国债取得的收入应该主要用于资本性支出。
 2.除了满足到期国债的还本付息要求外,年度国债发行额应该以控制经济周期的需要为准绳,即财政赤字和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国债的规模应该使总需求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以实现充分就业。
 3.具体的国债支出方案应该服从于严格的成本和收益分析。其实,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是至关重要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因素。只要国债的使用方向和结构合理、经济效益高,国债支出的收益超过了成本,也超过了社会其他支出决定的机会成本,那么国债的负担、国债的挤出效应以及通货膨胀效应等都不成为问题。
 4.国债既属于财政范畴,也属于金融范畴。国债是金融市场上基础性的金融资产,作为安全性高、流动性好、收益稳定的金融资产,国债在不同投资主体的资产组合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债市场的发展会极大地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从金融观点看,国债发行仍具有巨大的空间。但是这些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国债市场流动性的提高,因此,加快国债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势在必行。
 5.国债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点,因此,国债政策的设计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实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与配合。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应该拥有相当数量的国债,这是公开市场业务市场化操作的前提条件,也是未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关键。


0.3.2本书的研究框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框架。本书结构大体上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主要是对与国债有关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国债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这个部分主要是为后面两个部分的分析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3章~第5章。第3章和第4章分别对国债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对国债的作用进行了重新探讨。这两章的主要目的是论证国债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在第3章中本书论证了发行国债的短期效应是扩大总需求,并且指出通过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支出是我国政府扩大总需求的最有效方法。但是一些读者可能对这个论点表示怀疑,因为著名的李嘉图等价定理指出:通过发行国债筹资的财政赤字对总需求没有任何影响,即国债政策对于总需求是无用的。因此本书第5章通过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充分证明了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不适用。从反面论证了国债可以在维持宏观经济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另外,本书用整整一章来论述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不成立,还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李嘉图等价定理在国债理论中、在宏观经济理论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度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争论的核心问题,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我国的理论界过去对这个定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深入研究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的适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二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正经历着一次重大转变,政策重点正从过去控制总需求向扩大总需求转变。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否有效,或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是否成立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只有否定该定理在我国的适用性我们才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有助于扩大总需求。围绕李嘉图等价定理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展开的讨论将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包括第6章和第7章。第6章反驳了发行国债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的观点,第7章则论证了只要能满足一些条件,债务负担率就不会无限制地增长,偿债危机也不会发生。总之,这部分主要论证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只要运用得法,国债就是无害的,就不会引发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

 2.主要内容。第1章主要对与本书后面分析有关的一些国债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本书对国债和公债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本书指出我国理论界以往按“属地”标准区分内债和外债存在缺陷,提出应该按照“属人”标准区分内债和外债。另外,本书的国债定义与西方国债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按照西方国债定义,由政府其他机构持有的政府债务并不算做公债(国债);按照本书的国债定义,除了中央银行拥有的政府债务不算做国债,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务都算做国债。本书进一步讨论了狭义国债和广义国债,认为研究的目的不同,国债的范围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如研究财政风险就不能只考虑狭义国债,而必须考虑包括隐性政府债务在内的广义国债。本书分析了国债和货币的异同点,特别是两者的相同点,认为这对于分析国债的偿还、财政赤字的融资方式的选择以及国债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1章还分析了国债和财政赤字的基本关系:国债是存量,而财政赤字是流量。财政赤字和国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笔者对两者之间如何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论证。特别是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国债存量对实际财政赤字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没有被政府预算反映,也被我国理论界所忽视。在第1章最后,详细分析了债务货币化的本质,重点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债务货币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第2章考察了国债理论的发展。首先按照国债理论发展的时间顺序介绍、评价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新正统学派及其反对者的国债理论和观点,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后围绕着李嘉图等价定理展开的争论,最后陈述了目前主流经济学的国债观点。其次,由于国债的理论不断演变,经济学家关于国债的观点分歧丛生,甚至针锋相对。为了更清楚地把握各种国债观点的本质,笔者从横向的角度将国债的观点划分为凯恩斯学派、李嘉图学派和新古典学派。这三种观点可以顺次称为国债有益、国债中性和国债有害论。着重分析了各学派国债观点和理论赖以成立的核心假设以及各学派的核心观点。

 笔者的观点是,这些国债理论和观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科学性、合理性的一面,但是这些理论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某种理论和观点是否适用于我国,必须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第3章分析了国债的经济效应。在分析国债的经济效应时,区分了两种方法:绝对的方法和差别的方法。前者指财政支出增加并通过国债为财政赤字融资;后者指财政支出总水平不变,通过发行国债为由于减税而形成的财政赤字融资。分析国债的经济效应时产生许多混乱的根源就在于没有明确区分这两种研究方法。该章的最后一部分论述了国债的其他效应:通货膨胀效应、为国债还本付息而造成的额外经济损失、改变政治程序以及影响外国投资者对一个国家的信心。笔者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发行国债的短期效应是增加总需求和总产量;长期效应是影响国民储蓄和一个国家的资本存量。另外在存在失业、政府国债收人全部用于资本性支出的经济中,发行国债会提高一个国家的国民储蓄率。如果国债的还本付息全部通过征税解决,那么税收的额外经济损失就应该根据利息计算;如果国债本金通过发新债还旧债解决,国债的利息通过征税支付,那么发行国债不但不会增加额外经济损失,反而会减少额外经济损失。因此我国发行的国债不但促进了资本形成,而且减少了额外经济损失,没有给国民经济运行造成负担。

 第4章对国债的作用重新进行了探讨。首先按照传统观点分析了国债的作用:发行国债是扩大总需求、调节宏观经济的有效手段;为政府的投资性支出筹集资金;弥补财政临时性、季节性收支差额。接下来从金融角度考察了国债作为金融资产的特性、可以满足投资者哪些方面的需求以及国债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作用。笔者通过分析指出,国债对于弥补养老金缺口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笔者认为,“银行坏账转国债”的方式是我国目前解决商业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的一种可行方法。最后重点论述了在分析国债短期效应时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政府融资方式的选择,即政府应该通过何种方式——税收、国债和发行货币为增加的支出融资?笔者的结论是,目前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增加的财政支出应该通过发行国债融资,发债的对象是金融系统和私人部门,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审时度势地通过部分债务货币化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

 第5章对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实证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分析证明: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并不成立。再一次证明了通过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支出可以有效地扩大总需求。

 第6章的分析主要是围绕着国债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展开的。首先论述了财政赤字、发行国债和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机制。通过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得出结论:目前我国这种联系机制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发行国债同通货膨胀没有必然联系。笔者进一步分析指出,我国政府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能协调配合,导致积极财政政策扩张总需求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债政策作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点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通过发行国债,中央银行将部分国债货币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该章的最后重点分析了发行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笔者通过账户分析指出,认购主体不同,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影响也不同。笔者特别分析了发行国债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这个问题在过去被理论界忽略了。

 第7章研究了国债的规模问题。笔者对判断国债规模大小的两个公认指标——债务负担率和债务依存度进行了分析,指出用这两个指标判断我国国债规模的大小并不合理。为了得出我国还有多大发债空间的结论,笔者没有拘囿于静态的指标,而是研究了国债和赤字的动态关系。在简单的国债和赤字的动态关系模型中得出结论:只要国债利率低于实际经济增长率,债务负担率就不会无限制地增长,这种国债就是可持续的。在考虑了货币发行的复杂的政府债务(包括国债和货币)和赤字的动态模型中,笔者得出结论:我国政府债务规模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与经济发展所要求的政府债务规模相比不但不大,反而略显不足。

 3.研究方法。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些理论、一些观点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可能是正确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前提条件发生了变化,这些理论和观点不再正确。对于任何一种理论和观点本文都是用发展的眼光、历史的眼光看待,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其适用性。另外本书采用了动态而非静态的观点研究国债。同时本书研究方法的另一个特色是理论的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既有对中国实际情况的实证分析,也得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性结论。同时,本书也采用了计量经济分析的方法验证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以增强结论的说服力。

0.4结语
 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在国债问题上存在许多错误的观点和结论,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人们用盲信代替了分析,用感情代替了理性,用教条代替了事实。想当然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国债问题上,我们必须通过冷静、科学的分析,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所有因素中,生产率、经济增长率、收入分配和就业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债务负担率、财政赤字等因素与前面几个因素相比不那么重要。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我们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生产率、经济增长率、收入分配和就业量这些重要的指标上。

 最后,笔者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多马的一段话作为导论的结束,也作为正文的开始:“当讨论战后财政政策时,许多经济学家和门外汉都把公债及其负担视为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障碍。所建议的救治方案往往是减少债务的绝对量或至少阻止它进一步的增长。如果所有为害怕债务而进行的工作和研究,写文章和讲演、忧虑和睡不着觉的人都能够暂时忘记债务,并消耗其哪怕是一半的精力来设法找出一些使国民收入日益增长起来的途径,则他们对人类的恩惠和福利方面的贡献——以及对债务问题的贡献——一定会大得多。”


摘自《国债的理论分析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