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任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信任的获得也越来越困难。对于完成体制改革,已经真正成为企业的大学出版社来说,必须重视企业中信任关系的构建。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大学出版社内部信任缺失的现状,提出了如何在大学出版社内部构建信任关系。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 信任关系 构建
企业的信任度越高,其经营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缺乏信任的企业,则会在经营上寸步难行。对于根据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大学出版社转企改制的精神,已经完成体制改革的所有大学出版社来说,已经正式步入了企业的行列,而信任关系的构建对于刚跨入企业行列的大学出版社来说,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信任的基本涵义 在社会科学中,信任指的是一种依赖关系,其对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维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汉语大字典》中可以看到,“信任,是指相信而敢于托付”:德国最为重要的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给出的“信任”的定义为“信任是为了简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信任是社会制度和文化道德下的产物,是建立在理性的法规制度、社会道德和习俗上的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种相互认同的承诺和信任关系。信任有助于行动者消减社会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K.海默,1976:1—4)。可以看出,信任作为社会关系的重要维度,其不仅存在于道德范畴,还对整个社会秩序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出版社内部的信任现状 全国114家大学出版社大多已经完成了体制改革,成为了真正的企业。对于企业来说,信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当前的大学出版社内部,管理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信任危机,使信任作用的有效发挥严重受阻,主要存在着信任机制缺失,沟通渠道和环境缺乏,法律援助渠道不健全,工会作用难以发挥等问题。
(一)信任机制的缺失 大学出版社内部信任机制的缺失大多由以下两种原因造成。第一,管理者和职工之间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由于大学出版社的特殊体制,管理者和职工的根本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只是在某些程度上有一定的联系。第二,管理、监督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全面,监督制度不到位,使管理者无法全面掌控职工的工作情况,当职工做出损害出版社的行为时,管理者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制约和惩罚。反之,当职工的利益受到伤害时,职工没有渠道和途径去维护自身的利益。
(二)沟通渠道和环境的缺乏 信任的基础是沟通,只有管理的主客体之间存在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沟通环境,才有可能在两者之间建立信任的地基。由于大学出版社的特殊性,其职工大多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个人素质较高,对工作的人文环境要求也就较高。因此,在大学出版社的管理中,沟通就显得更为重要。良好的沟通,可以使管理者和职工之间人际关系和谐,改善两者之间的信任度,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绩效目标:而沟通不畅则容易造成管理的主客体之间的误解,使得生产效率低下、工作质量不高、工作成本增加,甚至导致工作无法顺利完成。
(三)法律援助渠道不健全 大学出版社的职工由学校在编职工和合同工一起构成,因此,当职工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他们可以通过申诉、人事仲裁等相关途径来寻求保护。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途径都存在着诸多的缺陷,法律对很多内容没有具体的规定,如申诉的受理机构、应遵循的程序、处理规则、聘任的程序等。在出版社对职工有着较强的支配性,而职工对出版社又有着较强的行政依附性的环境中,这无疑会降低管理主客体之间的互信度。
(四)工会作用难以发挥 鉴于大学出版社工会的性质和隶属关系,其大多存在严重的机关化、行政化现象。大学出版社工会的工作主要是对出版社领导负责,履行着同其他部门一样的管理职能,而没有体现工会应有的政治性及基本职能,没有照顾到广大工会会员的意愿和利益,使得大学出版社职工在工会寻求不到应有的帮助,从而逐渐失去了对工会的信任度,也间接降低了职工对出版社的信任度。
三、大学出版社内部信任关系的构建
(一)信任制度的构建 管理的根本是制度,只有建立了良好的管理制度,才有赢得信任的基础。一旦出版社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必然会引发职工的不信任感。一方面,由于职工的切身利益同管理制度息息相关,因此,管理制度必须体现三方面的公平性:标准公平性,即管理制度对每一位职工的管理标准应该是一致的;程序公平性,即管理制度中的管理程序和方法要体现公平性;信息公平性,即要公平地为所有职工提供管理制度的信息。管理制度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赢得职工对企业的信任,真正激发每一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绩效。另一方面,大学出版社还应努力体现企业对每位职工的关心,为职工办实事,努力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使职工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真正从内心成为出版社的一员,提升他们对出版社的信任感和忠诚度。
(二)人文环境的构建 大学出版社的职工因其文化素质较高,对企业的人文环境要求也就相对较高。管理者应主动关爱职工,多倾听职工的心声,加强同职工的沟通,从职工的角度想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强化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营造和谐健康的人文环境:职工应关心出版社,将自身的发展和出版社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严于律己,努力创新,为出版社的发展添砖加瓦,从而树立起优良的社风。同时,大学出版社还应通过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明确办社理念和办社特色,增强广大职工对出版社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信任感。这种人文环境的构建,是大学出版社发展的有力保证。
(三)沟通渠道的构建 大学出版社的管理者和职工在权威信息的获取上处于不平等地位,而良好沟通环境的建立,则能有效缩小这种地位差别,畅通平等对话的渠道。因此,要建立管理者和职工平等对话的渠道,将职工大会、部门讨论会、职工访谈会、社务公开会、专题项目报告会等召开的时间、范围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以对等的姿态和职工就出版社的具体问题进行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工作中的实际需求,消除相互的误解,建立互信和谐的企业环境。
(四)加强群体组织的沟通作用 要充分发挥出版社工会、党小组等群体组织的作用,通过这些组织和职工之间建立沟通的环境和渠道,鼓励职工按照各种相关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出版社的管理,对出版社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努力协调管理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增强两者之间的信任感。
参考文献 [1]谭德福,韩国梅.信任在高校民主管理中的现状与构建[Z].http://www.blcu.edu.cn. [2]尼克拉斯·卢曼.信任[M].瞿铁鹏.李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程芳.略论信任及其建构[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3):15—17. [4]汪纯孝,伍晓奕,谢礼珊.企业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03-108. [5]迈克尔.B.波特.管理就这么简单[M].陈桂玲,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 [6]田宛毅.民营企业的管理瓶颈——信任机制的缺失[J].商场现代化,2008(27). [7]张静.信任问题[Z].http://www.clfina-review.com/sao.asp?id=6597. [8]刘建军.论社会转型期政治信任的法治基础 [J].文史哲,2010(4):159-168.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