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高校教材市场的现状与趋势 - 出版动态(原隐藏)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出版动态(原隐藏)
高校教材市场的现状与趋势
崔青峰(郑州大学出版社)
2015-04-08 16:08:58  来源:《教育与出版》2014年第8期 
 

  在国家出版行政管理方面,对出版社出版高等教育教材不像出版中小学教材那样有明确的资质要求,高等教育教材选题一般都能获得通过,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能够出版高等教育教材,高等教育教材出版没有市场准入限制。

    《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325万人。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带来了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的繁荣。据《2012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2012年,全国共出版大专及大专以上课本50270种(占全国出版种数12.1%),印制32190万册(张)(占全国出版总册数4.1%),出版总定价989365万元(占全国出版总定价8.4%)。高等教育教材市场在出版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本文从高等教育教材的出版政策、市场容量、出版销售和市场竞争等方面,对高等教育教材市场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

  一、高等教育教材的出版政策

    在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方面,自“十一五”以来,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由规模发展向提高质量转移,实施了“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示范(骨干)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等,核心是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而教材是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人才培养质量中起基础性作用。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对教材建设的宏观指导与管理,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教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专家与行业组织(包括出版社)在教材建设中的作用,“鼓励编写、出版适应不同类型高等学校教学需要的不同风格和特色教材;积极推进高等学校与行业合作编写实践教材;鼓励编写、出版不同载体和不同形式的教材,包括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材,授课型教材和辅助型教材;鼓励开发中外文双语教材、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材;探索与国外或境外合作编写或改编优秀教材。”先后启动了本科和高职国家规划教材的申报评审工作,公布了一批本科和高职国家规划教材立项建设项目。这些政策为高等教育教材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和发展机遇。

    在国家出版行政管理方面,对出版社出版高等教育教材不像出版中小学教材那样有明确的资质要求,高等教育教材选题一般都能获得通过,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能够出版高等教育教材,高等教育教材出版没有市场准入限制。从市场准入看,高等教育教材市场竞争是充分的。

  二、高等教育教材的出版者

    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等学校大幅度扩招,高等教育教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加之不少高等教育教材是按需出版,市场风险小,利润有保证,致使涉足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的出版社越来越多。保守估计,目前全国参与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的出版社超过400家,不少民营公司通过与出版社合作的方式涉足教材出版。但经过近年来高等教育教材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市场主要被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出版社、行业性出版社占有。

    高等教育出版社既是教育部直属的专门出版高等教育教材的国家级出版社,又是国家重点支持做强做优国家层面的唯一的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之核心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其他出版社无法比拟的优势,加之近年的“两课”教材、“马工程”教材的出版垄断政策,国家规划教材的评选、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资源共享课建设和视频公开课建设,使其更加拥有超一流的出版资源,其垄断地位正在形成。

    大学出版社依托所在大学的学科资源优势和作者资源优势,在某些学科教材领域向纵深方向发展,力争形成品牌,个别大学出版社(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有“做大做强”的趋势。

    原中央部委所属的进入高等教育教材出版领域的行业性出版社,依托行业优势,借助其所在领域专业图书的品牌效应,对该行业领域教材出版进行深耕细作,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建筑类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医药类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化工类教材等,都树立了强大的行业品牌优势,占领了该行业高等教育教材很大的市场份额。

  三、高等教育教材的市场容量

    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据教育部2008年至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至2012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8年~2012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在持续增长,2012年较2008年增长14.4%。根据我国人口政策和教育政策,预计未来高等教育规模不会有太大变化,那么高等教育教材容量就基本稳定,如以3300万在校规模,每位学生年使用教材15本、总定价450元计算,教材市场的理论总容量码洋在15O亿元左右。

    实际上,2006年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不能强制给学生订购教材的政策实施以来,不少高校特别是本科学校不再给学生统一订购教材,学生使用往届学生的旧教材、复印教材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高年级学生使用正版教材(包括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新教材和使用往届学生的旧教材)的不超过20%,这就使得高等教育教材使用量大打折扣,实际市场销量远低于上述的计算总容量(可从下文看出)。

  四、高等教育教材的出版与销售

    由于高等教育教材市场相对稳定,多数高等教育教材是按需出版印制,库存和退货较少,因此每年教材的出版量可以认为是每年的教材销售量或者说可以反映高等教育教材的市场销售情况。

    据2008年至2012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统计,2008年~2012年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的品种数如表2所示,印数如表3所示,定价如表4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2O08年~2012年,教材出版的总品种、初版品种、重印书品种都在持续增长,2012年较2008年总品种量增长44%,新书品种增长47%,重印品种增长42%。

    从表3中可以看出,2O08年~2012年,教材的总印数整体增长,2012年较2008年总印数增长4.9%;2008年~2012年,教材单册印数连续下降,2012年较2008年单册印数下降22.5%。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8年~2012年,教材的总定价除2009年外在持续增长,2012年较20O8年总定价增长24.3%;教材的单册定价在持续增长,2012年较2008年单册定价增长18.5%;教材的印张定价在持续增长,2012年较2008年印张定价增长21.2%。

    综合来看,2008年~2012年高等教育教材出版品种连年以近10%增长,总印数每年仅增长1%,导致单册印数下降明显,总定价、单册定价和印张定价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后也未增长,这意味着高等教育教材的利润率大大降低。

  五、高等教育教材质量和营销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高等教育教材出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教材建设和出版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秩序、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高等教育教材出版市场也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出版泛滥的现象,特别是基础课教材和用量大的专业教材的出版。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中,用正题名“大学物理”检索,2011年至2013年出版的新书有446种(基本为大学教材);用正题名“经济法”检索,2011年至2013年出版的新书有868种(多为大学教材)。重复出版的原因,一方面是教材有保证经济效益的用量,出版社愿意出版;另一方面教师编写这些教材不用投入过多精力,又能带来功利。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多数高校不重视教材建设,教材编写在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中,权重较低,高水平教师一般不愿意编写教材。与此同时,那些布点少且招生量少的专业的教材,由于用量小,不会给出版社带来经济效益,如果没有学校或老师的资金资助,这些真正教学急需的教材反而不能够得到出版。

    随着高等教育教材出版品种数量的海量增长,市场竞争的加剧,高等教育教材市场已经变成买方市场,出版社越来越重视教材的市场营销、渠道建设和服务工作,加大教材营销的投入,通过走访教师、召开研讨会、举办教材巡展等各种方式,加强教材的渠道和终端推广力度。不少出版社建立了直接面对终端客户的教材宣传推广和服务体系,并在加强与各地经销商进行市场维护和拓展的基础上,建立和强化与教师之间沟通的长效机制和服务机制,使出版社的营销和服务落到实处。

  六、结论

    综上分析,高等教育教材市场的现状和趋势是:

    1.高等教育教材市场规模庞大稳定,如进一步提高教材的内容质量和服务质量,市场仍有一定量的增长潜力。

    2.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材市场必然进一步细分,对出版企业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3.高等教育教材市场的竞争是产品质量、营销服务和品牌的综合竞争,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优质出版资源向个别大社进一步集聚,垄断趋势明显;另一方面,中小型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社之间的竞争更加惨烈,利润空间压缩近无。


来源:《教育与出版》2014年第8期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