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院校教材的建设,近几年整体呈现繁荣之势。从旅游教材的系列与品种来看,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旅游管理专业一个系列几十个品种,发展并细化到现今旅游管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会展管理及旅游外语等若干系列上百个品种;从教材出版的出版社数量来看,已由过去两三家出版社发展到近百家出版社参与到旅游教材建设中。但从已出版的教材质量来看,大家似乎有个共识,即多数教材质量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在教材的编写内容与方式上,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理论内容多、操作性内容少,且多停留在“纸上谈兵”,与旅游行业需求相隔甚远;传统内容继承的多,创新内容少。一些近年来在实践中提出的大量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没有体现在教材的编写内容中,有的还存在严重的雷同和抄袭现象。许多专家学者指出,高水平教材和参考书匮乏,严重制约着旅游教育水平的提高。为什么在旅游教材建设上会出现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科建设的不成熟导致教材建设的不成熟 旅游教材出版的历史是伴随着旅游行业及旅游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从我国旅游产业20多年的发展经历来看,具有时间短、速度快的特点。在短短的20年里,旅游教材的建设快速地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空白阶段,约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这一阶段是我国旅游教育的创立时期,许多从其他专业转到旅游专业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人员,手头缺乏教材,主要是通过自编讲义的形式来完成当时的教学任务。第二阶段是引进与开创阶段,从事旅游教育的开创者们,在缺乏教材的情况下,一方面把其他学科当中可以应用的理论与知识引到旅游教育中来,另一方面从国外的出版物中翻译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教材和论著。这一阶段的成果为旅游专业教育的内在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填补。第三阶段是自我研发阶段,在国家旅游局的支持与帮助下,国内成立较早的旅游院校,开始自编教材并出版系列旅游教材,早期的有南开大学出版社与旅游教育出版社(第二外国语学院出版社),所编教材已陆续出版并被国内许多旅游院校广泛采用。 最近几年,随着旅游教育快速发展,又有十多家出版社加入了教材出版的队伍。以旅游经济系列教材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市场上的版本有南开版、高教版、旅游教育版、东财大版、云大版、中国旅游版等,再加上个人自行编写的,同一种旅游经济学教材有数十种版本。从市场角度来看,参与竞争者越多越好,因为有竞争才有比较,有利于消费者的选择,有利于好的教材在竞争中产生。但是上述现象暴露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学科建设的不成熟导致教材建设的不成熟。如著名旅游经济学者张辉教授在他的《旅游经济论》中指出的,“任何一门成熟的科学,都是以其最主要的矛盾展开的,这是学科研究的出发点,更是学科体系的切入点。如政治学的主要矛盾是权力,政治学是围绕着权力问题展开的;经济学的主要矛盾是稀缺,经济学是围绕稀缺问题展开的……而我们的旅游学科,不论是旅游学还是旅游经济学,其教材或著作大都是围绕着旅游展开的,并没有说明旅游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旅游学科的不成熟性”。许多奋斗在教学一线的老师,都希望在旅游教育界尽快推出一套适合旅游教育规范的旅游教材体系。但是,从我国的旅游产业还处于一个短期快速的原始发展阶段来看,寻找各种旅游现象内在的发展规律,并将其吸收和表现在学科建设上,还是比较困难的;与此相应,建立起比较完善、成熟、科学的一套适合旅游教育规范的旅游教材体系,在短期内也是比较困难的。 正是基于我国旅游教育从无到有的现实背景,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高水平的教材作者偏少。目前我国从事高等旅游教育教学和科研的人员,相当一部分是从其他学科专业及旅游实业界转化过来的。他们学科背景差异较大,多数人员都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的旅游专业教育,其中不少人员对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及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缺乏足够的了解。由于编写者的学术背景不同、研究程度不同,就连同一概念、同一原理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所以出现了众多教材对同一概念、统一原理的解释众说纷纭的现象,旅游教育研究范式、旅游对象、教材体系都存在较大差异。加上近些年“职称”的重要性对教师的影响尤为突出,出书成为获得“职称”的首选方法之一。编教材,显然是为快出书所作出的最佳选择。再加上一些出版社急于进入旅游教材市场,饥不择食地约稿催稿。于是,找几本同类教材拼剪、改写,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经验与教学感受就仓促出版;更有的教师,找几个学生翻译一本外文教材,然后插入一些其他中文教材的文字,就大功告成。这样的“职称”书稿送到缺少相应专业学术素养的非专业编辑手上时,往往还会被当成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材而推出。 那些成立较早的高等旅游院校中的著名学者或教师,往往是众多出版社编辑们选题策划时的首选对象。这部分学者中责任心较强的,会认真挑选出版社及教材选题,再行编写;责任心差一些或难以抵挡较高稿酬诱惑的作者,会满口承诺,然后是导师牵头,学生参与,以流水作业的方式编写教材。这些现象都会给旅游教材编写带来问题。现在市场上还有一部分是任务教材。在一些高校,尤其是进入“211”行列的大学中,编写教材并不是教师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编写教材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而这部分院校的旅游学科带头人大多数事务缠身,在制定或接受了编写教材的计划或课题,拿到资助经费后,往往将教材编写任务落实到其研究生弟子身上,成了锻炼、培养弟子的手段。这些作者负责任的话,还是会认真地对教材稿件统审一遍,作完修改后交稿,但因各种原因不负责任的统稿者也不在少数。当这些书稿送交出版时,如果编辑缺少旅游教育专业领域的学术素养,那么,成书后的学术错误和误人子弟的后果将是不可避免的。 二、旅游教育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材建设的发展 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近几年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规模,无论院校数量还是在校学生数量,都经历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1—2004)》提供的数据,截至2002年末,全国共有开设旅游系(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或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407所,在校生15.74万人;2003年末,全国共有开设旅游系(学院)或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494所,在校生19.97万人,校均人数不到404.25人,分别是1990年的7.4倍、19.1倍;到2004年末,全国共有旅游院校574所,与上年相比,旅游高等院校增加了80所。2004年旅游院校在校生274 701人,旅游院校校均在校生为440人,比上年又增加了36人,说明我国旅游院校单体规模在稳步发展。与其他快速发展的专业相比,我们就会发现旅游教育虽一直处于爆发式的外延扩张发展模式,但由于旅游教育总体与单体规模基数偏小,使得整体与单体规模发展显得相对缓慢。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04年旅游专业在校生人数占全国在校生总人数不到1.5%;校均旅游专业在校生人数不到440人,只是1990年的2.9倍,年均增长12.5%,低于法学、金融、贸易与工商管理等专业70%的年均增长率,更低于以IT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专业近100%的年均增长率。即使旅游教育增长率较快增加的近几年,如2000年达到36.2%,2001年达到38,9%,2002年最高达到54%,2003年增长26.9%,2004年增长8.9%,与上述专业在校人数增长相比,明显偏低。这无疑不利于旅游教育专业的壮大与发展,难以满足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不利于旅游行业的发展。这种情况,也给旅游教材出版带来较大影响。 首先,教材总发行量单册发行量偏少。现在出版旅游教材的出版社有几十家,品种系列也很多,但平均年教材单册发行量超过5000册以上的出版社,不过三四家,多数出版社的发行量在3000册以下,相当一部分出版社的发行量甚至更低。对多数出版社来讲,旅游系列的教材整体效益少,出版社不愿投入较多资金以提升教材开发的品质,以及开展后期的教材支撑服务。同时,许多出版社虽希望进入旅游教材市场,但由于经济效益问题又不愿将优秀的编辑派上场。即使派出优秀的编辑来开发旅游教材市场,但由于专业与经验限制,不具备专业编辑应具备的知识与素质,对旅游教育的特点、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基本体系等基本要素与环节把关不够,对稿件多停留在改错别字、纠正病句的层面上,更不用说最新成果与发展动态了。在审读编辑书稿时,往往只能作些排版、校对的工作,而对学术内容的判断与把握则根本无从谈起,这就使得专业性错误难以避免。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旅游教材质量低下。 其次,在销售方面,在较大出版社里旅游教材销售份额所占比例偏小,出版社更关注主打产品系列的营销,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做旅游教材市场细致的营销开发。这又直接导致了旅游教材的出版与销售的萎缩,旅游教材的编辑出版在多数出版社中逐步边缘化。前几年,有几家很有名的出版社在进入出版旅游教材后,几年时间内又退出旅游教材领域也说明这个问题。 再次,同样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了出版社对旅游教育进行专业研究的力量薄弱。出版社更多从市场效益出发,对于外语、计算机、财经等图书品种投入几十万元的出版社有十几家之多,投入上百万元作教材研究开发研究的出版社不下三四家,而对于旅游教育图书投入十万元以上作科研开发的出版社则寥若晨星。 最后,在旅游专业引进教材方面,也存在这个问题。旅游业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与国际接轨的产业之一,我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更离不开国际背景,旅游教育与国际接轨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但是与其他高等教育的专业如财经、计算机等教材相比,旅游教材与教育图书引进与出版的品种是非常少的。这不能不说是受市场规模影响。此外,出版社专业编辑水平不够的话,很难寻找到国外优秀教材与教育图书。即使找到并成功引进了,往往由于营销渠道不够专业,投入精力不到位,因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益,甚至形成引进越多亏损越多的局面。这导致我国旅游教育无论方法还是内容上,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 三、教材出版周期因素也造成教材建设滞后于行业发展 旅游行业是国内高速发展行业之一,行业发展要求旅游教育研究与发展紧步跟进,但是作为教材建设又有其自身规律。作为产业发展,一种新观念、新知识、新规律的出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出现了,到被人们接受乃至写入新的教材,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教材编辑出版后,由出版社推广到老师接受,教材替换,再为学生所接受,又需要近一年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旅游业的新观念、新知识也许已经变旧,甚至可能已经被淘汰了。此外教材出版后,出版社一般要在教材销售中听取和收集教师使用意见,再反馈到编辑、作者,对教材进行修改,这个周期又需要2-3年来完成。这种教材编写与使用周期也造成了教材建设滞后行业发展的情况。 那么,如何解决旅游教材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这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配合,继续加强对全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宏观指导和支持,尽快完善旅游学科建设。2002年国家旅游局首次制定并下发了《中国旅游业“十五”人才规划纲要》,旅游高校应据此适时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高等旅游院校要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旅游业发展实际需要,规范专业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培养目标,切实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以不断完善旅游学科建设。 2.整合企业与学校资源,组织全国的旅游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经验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包括推动国内外旅游高校的合作和交流。逐渐淡化专业界限,拓宽就业口径,更好地培养能够满足旅游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拉动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拓宽旅游人才市场。 3.出版社要立足于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以牟取短期暴利为出发点,进行旅游教材建设。出版社还要重视专业出版人员引进,在培养与塑造旅游专业出版人才方面下功夫,在旅游教材的研发上加大投资,在旅游教材建设的后期服务与支撑上要进行长远规划,以提高旅游教材出版的质量。 4.高校旅游教材作为一种特殊的图书,具有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等特点。出版社在进行教材建设时,要注意联合学校、教研部门,积极研究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等,注重吸收先进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与教研成果,在此基础上组织教材的编写。这种编写方式,将改变以往教材编写大纲陈旧,远离行业标准等问题,使教材的适用层次贴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 5.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出版社应邀请我国高校内知名的或留过学的教师帮助推荐、筛选相应的引进版教材,以尽快缩短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与国际上的差距。对于引进教材,应把握国内学科发展情况及高校教学需要,从国外引进那些经过教学和实践检验的,在国外相关学科领域有较高声望和影响的优秀教材、经典专著。在未来我国旅游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出版社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国际出版商合作开发出版高品质的、适合我国旅游产业教育发展的教材,从而推动我国旅游教育培养的产业人才迈向国际化。
来源:《大学出版》2005年第3期 总第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