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教委指导,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承办,上海市外文学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协办的第二届“外教社杯”上海市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于2017年11月5日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圆满落幕。 继2016年首届大赛成功举办后,在上海市教委领导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领导的指导、关心和支持下,在上海市各高校的积极响应和配合下,第二届“外教社杯”上海市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于今年5月正式启动,来自22所院校的66位选手从上千名参赛学生中脱颖而出,于11月4日和5日汇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参加最后的复赛和决赛。最终,由陈薇禾、熊子卿和申书豪三位同学组成的上海外国语大学赛队获得了特等奖和最佳人气奖,上海师范大学荣获最佳组织奖。大赛现场观摩人数200多人,6万多人次在线观看网络同步直播。 第二届大赛在充分总结和评估首届大赛的基础上,对赛制进行了较大升级。复赛设置了多元文化生活、公共外交、商务沟通三个案例主题,由选手围绕主题自主开发案例,进行展示和分析;决赛分为知识问答、情境评述和讲述中国文化故事三个部分。其中,知识问答内容涉及世界文化知识(包括中国文化和世界各地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讲述中国文化故事环节,由选手根据现场提供的对外交流生活场景,讲述与场景相关的中国故事。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冯庆华教授、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芦俐俐副处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张红玲教授、上海市外文学会副秘书长颜静兰教授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总支书记孙玉编审出席了11月5日的颁奖典礼。
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芦俐俐副处长在讲话中谈到,过去的五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取得进展的五年,刚刚落幕的党的十九大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同时也指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立,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她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赛很好地满足了国家和社会对新型复合性外语人才的需求,希望上海外国语大学继续发挥优势,办好赛事,推动我国跨文化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她表示,上海市教委将继续重视和支持本项赛事,将大赛办出上海特色,辐射全国。 上海市外文学会副秘书长颜静兰教授代表协办单位致辞,她回顾了两届大赛的选手表现,分享了自己的深刻感悟,并转达了叶兴国会长寄予大赛的良好祝愿。颜静兰教授认为“外教社杯”上海市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为全国首创,与传统的“听说读写译”比赛相比,跨文化能力大赛更有亮点,更有现实意义,更加符合当下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她也代表同行们希望大赛能逐步扩大比赛范围,办出更大的社会影响。 本届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副会长张红玲教授做了精彩点评。她高度肯定了选手们的优秀表现,选手自主开发的案例很有代表性,有新意,鲜活生动,给评委们也带了很多启发和思考。学生们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跨文化素养,体现了他们的跨文化敏感性和情感态度,并能够较好地运用相关知识和跨文化视角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她也指出了选手们的不足和典型问题,并表达了祝愿和期待。 最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总支书记孙玉编审致辞。他首先感谢上海市教委对大赛的关心、指导和支持,感谢上海市外文学会和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对大赛提供的智力支持、资源支持,感谢上海市高校、教师和选手积极参与。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本届大赛的规格、水平和影响得到了很大提升,为实现通过构建大赛平台积极推进我国跨文化教育的发展,推进“一带一路”跨文化人才培养的赛事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孙社长认为,承办本次大赛,是外教社重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度体现。作为一家外语专业出版社,在新的历史阶段,外教社将继续坚持和积极发挥外语特色,出版更多、更优秀的跨文化类图书,办好大赛,在促进文化融通、民心相通的征途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特等奖选手和颁奖嘉宾合影
一等奖选手和颁奖嘉宾合影
二等奖选手和颁奖嘉宾合影
本届大赛也引起的媒体的高度关注,人民网、上海电视台ICS频道等媒体进行了现场采访和报道。ICS将在11月8日21点的“SHANGHAI LIFE”节目中播出赛事报道。面对媒体采访,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选手们表示,他们在比赛中学到了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开拓了视野和眼界,感谢主办方精心安排的赛前培训,感谢指导老师在大赛期间给予的辅导和建议。他们希望今后在跨文化能力方面能有更大的进步和提升,也希望更多同学可以参与到跨文化学习和比赛中,讲好中国故事,为塑造中国大国形象共同努力。
来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