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你能从一位出版人的角度,看到一个选题最终变成一本图书的过程;你能与我们一起感受约稿、编书、设计、销售的酸甜苦辣,一起与作者“面对面”地交谈……让我们共同走进图书背后的故事吧!
 《让建南钟声传响大山深处》 订购
《让建南钟声传响大山深处——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2周年访谈录》作为百年校庆系列出版物之一,以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为主要题材,展示脱贫攻坚取得的全面胜利。这一选题由厦大党委原副书记赖虹凯提出。在编写过程中,校团委发动学生团队分赴全国各地,采访研究生支教团历届支教队员代表和支教地师生代表,记录研究生支教团助力教育扶贫事业的生动故事。
一个百年校庆图书选题,承载教育扶贫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自1999年开始,厦大共派遣了296名研究生支教队员,赴宁夏、西藏和内蒙古等地开展教育扶贫工作,他们用爱心点亮西部地区乡村千万孩子的梦想。
编辑此书伊始,校团委就把书稿体例确定为访谈录。关于主书名,大家仔细琢磨、反复探讨了一番。经过思想火花的碰撞,“让建南钟声传响大山深处”“一群‘自找苦吃’的年轻人”“白鹭飞向大山”等进入备选主书名之列。最后,学校领导从中挑选了“让建南钟声传响大山深处”作为主书名,将厦大与西部地区师生的情缘联结起来。值得一提的是,此书封面中有一张精美的宁夏海原县关桥乡鸟瞰图,那是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林宇阳在宁夏支教时拍摄的。书稿中,受访者所讲述的扶贫故事和感人细节,无不让责编为之动容,甚至几度哽咽。
一群“自找苦吃”的年轻人,演绎现实版“山海情”
厦大研究生支教团是学校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的号召,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而组建的优秀青年志愿者组织。研究生支教团是一支肩负着教育扶贫使命的青年队伍,他们是国家脱贫攻坚事业的建设者与见证者。此书主编赖虹凯老师在序言中提道,习近平同志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厦大支教队员们主动到西部地区去“自找苦吃”,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同志对年轻人的期望,他对此十分赞赏。22年来,这群年轻人面对险阻的交通、恶劣的气候、困难的办学环境和严峻的扶贫任务,与贫困地区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让青春之花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精彩绽放。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2021年1月份,脱贫攻坚剧《山海情》热播,引发全国人民的关注和热议,剧中放弃县城优越条件、毅然选择乡村小学的“厦大高才生”郭闽航的原型,正是以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为代表的支教青年。他们始终奋战在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战场第一线,用长达22年的爱心接力,倾情演绎现实版“山海情”。
一支专业的图书出版团队,引来央视新闻记者的关注
厦大出版社有着一支优秀而专业的出版团队,特别能打硬仗是我们的优势。虽然百年校庆图书出版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但我们团队中的每位成员都克服重重困难,加班加点地工作着。此书的出版过程中,从序言、正文内容编审校对到封面、彩色插页设计;从书稿相关统计数据确认到受助学生相关信息核实;从图片颜色、亮度优化到插图尺寸、版位调整;从书号申领到宣传材料报送;从封面、彩插、正文用纸与印制工艺选择到书展物料制作;从成书出厂、入库到发行上市……对每个细节的精益求精,都体现着我们这个团队的专业实力。
2021年春节前夕,当百年校庆图书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时,校团委的老师打电话说,近期“山海情”话题很火,央视新闻频道福建记者站的记者特地赴厦采访我校研究生支教团的故事,得知我们正在将这些支教故事编辑出版,他们希望来社里采访。
当天下午,当央视记者来到我们社采访时,他们看到我们正在编辑的带有红色、蓝色标注笔迹的书稿,以及设计精美的封面和彩色插页,便饶有兴致地拍摄起来。他们向洪秋霞书记、宋文艳总编辑了解出版编辑此书的主要思路和做法,还告知我们节目将于一周后播出,让我们及时关注。但由于节目时长的限制,央视记者剪辑时仅录用了一小部分采访素材。虽然没有登上央视新闻,但是,能够参与这一教育扶贫题材图书的出版工作,我们感到无上光荣。
这是一本浸润爱国底色和厦大本色的青春纪念册,书中每位受访者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个感人的教育扶贫故事。一届届厦大支教青年扎根西部,久久为功,把青春书写在脱贫攻坚的大地上,让读者见证“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模式下西部地区的发展与进步。
厦门大学出版社 廖婉瑜 2021年6月10日
来源:厦门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