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鹤琴:一所没有特色的幼儿园》 订购
“没有特色”? 关于书名的疑惑,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01
主持人:很多人在看到书名《南京鹤琴:一所没有特色的幼儿园》时或多或少会有一点疑惑,为什么说南京鹤琴幼儿园是一所没有特色的幼儿园呢?
张俊:
当初我们在讨论书名的时候,其实是有很多选择的,也有人有过担心或质疑。当然有人觉得书名很好,也有人说这会不会是一个误导或者说对我们自己的评价是不是有点低?但是在我看来,我觉得一所没有特色的幼儿园,恰恰就是我们的追求。一所好的幼儿园,不应该以它有没有特色作为标准,而应该以它是不是能够真正的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作为标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也想透过这本书的名字,向我们的同行乃至于向全社会来传递这样的一层意思:我们不应该去追求幼儿园的特色,而应该去追逐童心,全心全意的为孩子服务。我觉得这才是幼儿园真正应该的追求。
为什么说要以“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幼儿园”作为我们的追求呢?这跟我们幼儿园的一个独特的定位、它的缘起也是有关系的。鹤琴幼儿园是南师大和建邺区政府合办的一所幼儿园。我在这本书里面有提到,在当初我也在思考我们应该办一所什么样的幼儿园的时候,我们是很明确地把它作为在新时代如何践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如何发扬光大陈鹤琴“活教育”的思想的这样一个实践探索。“活教育”的探索不应该成为一种特色,而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和本质的追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鹤琴园这六年多的道路,其实也就是希望能够去找到中国当下幼儿教育实践当中的普遍问题、典型问题,来做出我们的这样一个回答,并且能够给其他幼儿园以启发——这是我们真实的初心。没有特色的幼儿园,我们的解读是办一个典型的、中国的幼儿园,让“活教育”思想在当下的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能够继续它的生命力。
02
主持人:那张倩老师和孔老师,在看到书名时的第一感觉是怎样的?
张倩:
因为前期的构思以及跟作家蔡冬青老师的沟通,我们都参与其中,所以看到书名时我并不意外。但给我意外的是我的孩子,他是鹤琴幼儿园的毕业生(现在一年级),这本书其实也承载了他童年的一些小故事,所以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特别激动的跟他一起分享。他看了说“一所没有特色的幼儿园,这个书名怎么这么奇怪?”我问他“你知道这本书是写谁的吗?”,他说“当然是我们鹤琴幼儿园”,我说“为什么没有特色,你觉得鹤琴幼儿园有没有特色?”,他说“有,怎么会没有特色?”我又继续追问“你觉得我们的特色在哪呢?”,他说“幼儿园很好玩,我很喜欢那个地方,老师很有爱,老师也很搞笑”,然后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后来我又问他“为什么要叫这个书名?”他想了想说“可能幼儿园都是这样的吧,有可能园长伯伯不希望我们幼儿园跟别人太不一样。”后来他又加了一句说“如果太不一样的话,让别的幼儿园怎么办呢?”这就是一个非常童稚的孩子,经过了幼儿园三年的生活,对于这本书、对于书名的理解。我觉得从中可以看出他对鹤琴幼儿园的喜爱,以及他对我们“活教育”以及鹤琴幼儿园的理解。
03
主持人:我觉得从小朋友的口中去解读书名也确实非常有意思。对于小朋友来说,在幼儿园里的每一个瞬间都是非常独特、非常闪光的,这可能就是他心目中的对于幼儿园的印象和特色。孔老师,您在读到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您第一感觉是怎样的呢?
孔起英:
其实我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没有感觉。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这就是我们一直都在说的话。大家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共识的。那么当我们讲到“特色”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听到“没看出有什么特色啊”,我觉得当你这样说的时候,其实你是强调自己“看出”,我认为如果我们真的只是从这些外显的、看得见的角度来去说“特色”的时候,我认为可能是一种相对比较外行的看法。
所谓“内行人要看门道”,这可从学理层面做一个梳理。就是说幼儿教育的话,要办园的话,我用几个词来说叫“合规律又合目的”。我说的合规律是什么?是合幼儿发展的规律,幼儿学习发展的规律,这是第一个规律要合的。第二个是什么呢?是幼儿教育的规律。幼儿教育的规律,我们大家都知道,比如我们说幼儿教育要保教结合,幼儿园要一定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那也就是说,这种规律它就是幼儿教育阶段你必须要去做的一些事情。如果从规律的特性来说的话,这些规律其实它是叫做“普遍的”又“普通的”又“朴素的”又“平常的”。如果你办的幼儿园真是一个合规律的幼儿园,我认为应该是普遍的、平常的、普通的。张俊老师刚才用了一个词“典型”,我认为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合规律”的一个词。
第二个,我把它叫做“合目的”。所谓“合目的”是什么?就是适合新时代国家对培养人的要求,也是国家明确说的“立德树人”。“立德树人”落到幼儿这个阶段,就是要培养孩子符合我们的《规程》《纲要》《指南》的那些基本要求。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办幼儿园你要做的就是没什么特别的,是按照国家“立德树人”的这样一个《规程》《纲要》《指南》的要求来做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你确实是看不出做一所幼儿园是有特色的,确实是没有特色,但是说“合规律又合目的”,难道不是它最大的特色吗?所以我想,你们看到这个书名叫《一所没有特色的幼儿园》,这里的“特色”可能要从这样的一个意义上去理解更为合适。也就是说如果说没有特色,就说明他们所办的幼儿园既合规律又合目的。如果你认同“合规律和合目的”本身就是幼儿园区别于其他学段教育的话,那么合规律、合目的就是它的特色。如果大家对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对他办园理念有所了解的话,你会注意到陈鹤琴先生特别强调什么?——办一所大众化的幼儿园,办一所老百姓的幼儿园。“活教育”提出的背景,其实就是针对当初一些“花钱病”“富贵病”“外国病”,是在对“办成什么样的幼儿园”的一种批判的基础上所提出来的,就是要办一所大众化的、老百姓的这样一个幼儿园。
这本书我是全部通读了一遍的。我觉得里面有一些小故事,是我眼睛湿润着来读的,很感动。比如说有一个小故事里讲到孩子们是不需要穿校服的。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心中有孩子”,孩子有他的个性化的一种发展,他在全面发展基础上潜在的东西能够有机会发展出来。还有一个非常感人的片段,是张俊老师跟赵寄石老师的对话。赵老师说“人不要太少”,你听到这句话就会非常感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就应该是接近那种老百姓的、最普通的一所幼儿园。
所以我想无论是从学理层面上,还是从我们在践行陈鹤琴“活教育”思想这个层面上来说,我觉得这个书名都是非常好的,能够彰显我们对“活教育”的理解,我们对幼儿教育的理解,我们对儿童的理解。
04
主持人:现实中还是有一些“特色”幼儿园的,比如说以足球特色、美术特色、国学特色等等作为噱头。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幼儿园的“特色”呢?
张俊:
我们是旗帜鲜明地反对“为特色而特色”的。从另一方面来讲,每一个人又是独具特色的,你一定是跟别人不一样的。问题在于你怎么样处理好“独特性”和“普遍性”。这样一个关系,可能是我们需要在现在的办园实践当中,包括从政府行政到幼儿园到家长到社会,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要重新去思考的,要取得共识。
办园的愿景是什么? 办一所典型的幼儿园,让“活教育”继续“活”下去
05
主持人:当初鹤琴幼儿园的创办愿景是什么样的?
张俊:
其实刚才我已经谈到了,我们的愿景就是要解决当下实践中的一些普遍问题,然后给出我们的最典型的实践案例,也希望我们的实践可以给到广大的幼儿园以启发。我们的愿景就应该是去办一所典型的幼儿园。
当然还有一个愿景就是我们希望让“活教育”理论在当下新的时代中,能够继续焕发活力。因为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是我们中国本土的学习教学理论,并且,虽然到现在将近100年了,但我们认为它依然没有过时。他的很多观点,很多思想,很多做法,对于解决我们当下实践中的问题,依然是有指导意义的。所以我们也是希望能够把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让它继续“活”下去,这就是我们的愿景。
06
主持人:刚才您也提到了希望“活教育”思想能够在鹤琴幼儿园、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机。那么“活教育”思想如何和现在幼儿园的一些办园理念进行融合?
张俊:
办园之初,我们全系的专家来到幼儿园跟老师们一起探讨课程建设的问题。当时虞永平老师讲了一句话,就是说我们今天继承“活教育”的思想,践行“活教育”的思想,并不是说陈鹤琴先生怎么做,我们今天依然要怎么做,而是要把握他的思想精髓。这句话我非常认同。这将近100年关于儿童发展的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关于幼儿园教育实践课程模式的研究,也有了很多新的成果,我们都可以继承。更重要的是,怎么样从“活教育”这样一个理论当中找到它的灵魂,最原始的、最核心的思想。我们当初跟老师探讨,挂在嘴边的一个“活教育”的“活”活在哪里?我在书里面也写了。我们这本书虽然都是故事,其实故事背后是有思想的,每章后的“园长说”是我的提炼,其中就有“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这个其实不是陈鹤琴说的,这是他的老师杜威先生讲的。因为“活教育”跟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跟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从这样一个教育思想的源流来看,我觉得能够更好的、更准确的去把握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活”字的思想内涵。
我经常讲陈老他是站在一个古今中外的历史交汇点上,它既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又融入现代世界的文明大潮。从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他是批判“死教育”,提倡“活教育”的。这个“活”字,我们把它解读为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生活的“活”,这一点大家比较能够理解,杜威也讲“教育即生活”;再一个是活力的“活”,也就是说传统的“死教育”是看不见儿童的,是压抑儿童的天性的。而陈鹤琴先生他在《儿童心理之研究》这本书里面,总结了儿童有七大天性。所以教育首先是接纳儿童的现状和水平,他有成长的一种潜力。我想所有的儿童的天性归结到一点就是,儿童他是会自己长大的,他像一颗种子一样发芽、开花、结果,我们要相信儿童有这样一种生长的潜力,同时要给予他条件和机会,让他自己去生长。这就是陈鹤琴先生所讲的两个“凡是”,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所想的,让他自己去想。这跟我们今天所讲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们在解读“活教育”思想的时候,主要也是抓住这两点。第一,你怎么样能够让孩子看见自己这样一个向上生长的力量,来支持孩子主动的发展;第二个是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大自然、大社会都活教材”,但生活不仅是教育内容的来源,也不只是一个教育的资源,生活还是一个教育的目的。所有一切的教育都是为了为儿童创造美好的生活——他现在的生活和当下的生活。
我们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六个字,就是“爱生活,会创造”。幼儿园阶段,可能生活的态度比生活的技能和关于生活的知识更重要,因为它是人生的底色。首先让孩子相信人间是值得的,每一天的生活是值得过的,有乐趣的、值得回味也值得追求的。我觉得这是在鹤琴园的教育实践当中非常关注的。同时陈鹤琴先生提出“活教育”的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跟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所以我在书里面讲到,从一开始我们全新的园所,全新的老师,包括后勤人员,大家都是来自不同的背景,我当时在思考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如何让“活教育”滋养每一个人,让我们“活”的教育成全每一个人,让我们的每一位老师,包括后勤的人员,包括我们的孩子,还有我们的家长,围绕鹤琴幼儿园,我们能够过丰富的、创造性的、有意义的生活,能够获得成长。我也是个新手园长,以前从来没做过,我觉得自己也在成长。我们的老师也能够感受到自己在成长。我想这大概就是我对于“活教育”思想融入办园理念的一个理解吧。
07
主持人:我也想问一下张倩老师,当初您刚进入鹤琴园的时候,了解幼儿园的办园愿景和理念吗?
张倩:
其实我们在刚进这所幼儿园的时候,我还是访问教师,那个时候我们几位访问教师,带着一些刚毕业的老师,并没有想得那么多、那么远。我们当时想的就是我们如何去理解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如何真正地把我们的“活教育”思想落实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和带班的过程当中去。最实际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三个班的孩子的生活、大家的任务给做下去,就是要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如何跟孩子有意义的过好每一天,如何在幼儿园或我们的生活中发现一些适合的、有价值教育资源,然后带着孩子一起去探索、去了解、去学习。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有成长,我们的老师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前行、不断成长。在这本书里面,虽然我们可能都不是直接的参与者,但是每一个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幼儿园的老师们都感觉“鹤琴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张俊:
我来补充一点。我刚才讲到对于“活教育”理念的解读,我们并不是说全员老师坐下来,张老师给你们解读一下,然后你们怎么去做,不是这样的。就像刚刚张倩老师讲的,很朴实,甚至一开始有的老师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课程。我们从来不谈什么是课程,也不谈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都不谈,我们就是把当下该做的是什么,哪些是我们该做的事情,我们应该怎样做,把它做好。回过来再看的时候,很多老师才恍然大悟,说我们做的是班本课程啊,我们一直在做这么“高端”的事情。包括“活教育”的理念是什么,我们通常也把它转化成一些非常口语化的易理解的语言,比如说“看得见儿童、找得到课程”,“一日活动皆课程”,要让老师去关注孩子,而不是自己去拍脑袋想。这些其实都是大家对课程的一些基本共识。其实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所讲的都是教育的本来的样子,都是儿童本来的样子。所以这些在我们的实践当中,老师还原到教育现场、还原跟孩子的日常生活当中去思考,比如说“儿童在前,成人在后”,你能做到其实你就是在践行“活教育”。所以我们并没有举一个很高的旗帜,都是在日常工作。
“活教育”究竟“活”在哪里? “活教育”与实践相融合的三点启示
08
主持人:谢谢两位老师的解读。“活教育”思想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面旗帜,而是应该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当中慢慢去体验、慢慢去做出来的。相信很多老师和我一样会有困惑,我们怎么去把“活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园所的实践当中,怎么样去真正地说践行“活教育”的思想?
孔起英:
我说说自己的一些感受吧,我是怎么理解“活教育”,它又带给我哪些启示。如果从“活教育”本身来说当然是很清楚的,刚才我们说到不办贵族园,这是办园的理念。“活教育”的提出是针对“死教育”来说的。那么“死教育”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眼中是没有孩子的,“死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者的心中、眼中是没有儿童的。所以陈先生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活教育”,叫做“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我们把它转化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学习、发展与教育这样一些概念。孩子的学习一定不是教材上固定的那些内容,我的理解是要针对孩子的生活、孩子经验中的大自然大社会。这是“读活书”。“活读书”,是说读书的方式或者说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多种多样是指什么?比如说游戏是基本的方式,在生活中“做中学”。“读书活”,是指通过学习你要成为一个什么人,用陈鹤琴的话来说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还提到有六个标准,比如有服务的精神,合作的态度,创造的能力,探索的意识,健全的身体以及世界的眼光。所以这些哪怕到今天都是非常有活力的,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一种理念。
“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我想同样是这样一个意思。特别是“教书活”,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你要让老师内在的那种能量、内在的那种专业的素养能够更加的精进,然后让你感受到职业的一种幸福感,让你成长为一个你希望成为的那样一个人。大家来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觉得鹤琴园的老师经常在“晒幸福”,而且感觉他们是由衷的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是得到幸福的。
我去读“活教育”,有几个方面给我特别大的启发,并且我认为这种启发也可能对幼儿园的老师会有一些启发。
第一个启发,是陈先生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那样一种做法。他有大量的非常本土的实证研究、量化研究,各种各样的教育现场研究、行动研究和观察调查,不光调查老师,还调查家长,以及对孩子的个案记录等等。我们今天的科研方法中用到的那些方法差不多陈先生都有涉及。这里对我最大的一个启发就是这种基于实证、基于证据的对儿童的理解。其实这一点在这本书里面也都可以看到。比如说我们在鹤琴园的一个合作项目“儿童观察顶部指引”,它不是一个终结性的对孩子的评价,而是在活动过程中怎样基于对孩子的观察理解来支持他的一个持续发展。并且他们不仅仅是自己在这样做,还引导着他们的家长也去观察孩子,理解孩子,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出发点。这样的一种研究的精神,对幼儿园老师角色的理解来说,我觉得是应该有的。教师要有研究的意识,当然同时也需要具备一些初步的研究能力。我想这对你做好教育工作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石。
第二启发是相信、尊重并热爱儿童。相信儿童是有生命力的,是有生长能力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当我们今天来说教师教育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陷入“我是来教你的”“你不会我教你”。刚才张老师也提到陈鹤琴总结儿童的“七大天性”,即儿童是好游戏的,儿童是好奇的,儿童是好成功的,好野外生活,好模仿的等等。在相信儿童基础上尊重儿童、热爱儿童,喜欢儿童。这本书里面有一个故事叫《老师最喜欢我》,每个孩子都说“老师最喜欢我”,其实是能说明你对孩子的一个态度,包括我们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里面说的“师德为先”。眼中要有孩子,你心中才能有孩子。儿童,一个活泼泼的儿童,一个活生生的儿童,是幼儿园教育的逻辑起点,它也是一个终极的追求。所以我们始终应该在这个意识上去进行活动。
第三个启发,就是说课程的改革,要立足本国的国情、本园的园情,但同时又要放眼国际,这也是我们“活教育”提出的一个基本路径。陈鹤琴先生当初提出“活教育”,他是立足于对本土化的教育的一种存在问题的批判,从这里开始出发,他的心中是有问题意识的。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也是要有一个问题意识的,也是要立足于本国的文化、本园的实际情况的。刚才两位张老师都说到他们在开园之初老师们基于实际情况的摸索和尝试,我是非常赞成的。张俊园长他们的做法中,也给到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新老师只能按部就班的、常态化的、跟着老教师后面一步一步的来做吗?不一定。在这一点上,鹤琴园其实是非常具有开创精神的,它给予老师很大的成长空间。在这本书里面,很多小故事中都在说老师开始的那种慌乱,然后慢慢的释然。“不问对错,只问思考”,其实就是倡导老师要有反思意识。这是“活教育”给到我们的一个实践启示,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时刻要有一种对问题的反思意识,然后在实践探索中提高反思能力,精进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成为一个陈鹤琴先生所说的“现代中国人”。
张俊:
我们的目标一直是很清楚的,哪怕我们现在还没有做到那么好,但是我们知道鹤琴园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比如说我们要培养儿童成为“活”的儿童,那么老师首先要成为“活”的教师;你要让孩子热爱生活,老师要热爱生活;要让孩子具有活力,我们是不是也要给老师赋权赋能,让他们充满活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活教育”要成全每一个人,成为一个“活”的教师的道路,也就在他的教育实践当中慢慢的在养成。我们老师是很幸福,但也是辛苦的,辛苦就在于他们不断的去拷问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怎么培养年轻老师,这也是当时我遇到的一个大的问题。我没有经验,但是我会思考。我就在想是不是像很多幼儿园一样,年轻老师要有师傅来带,一步一步的去模仿学习。我觉得也许这样是可以的,但是我更希望去尝试让老师发现自己身上的一种内在的生长的力量,所以我才提出“不问对错,只问思考”。
我们不是从让老师学会上课开始培养老师,当然不是说上课不重要。上课很重要,但是上课对年轻老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是多方面能力的考验。所以在我看来比上课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老师保有专业的热情和自信,能够让他享受到学前教育专业工作的幸福。所以现在回想起来也是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放下要让老师上好课的执念,让老师回到跟孩子的共同生活当中,因为你只有在跟孩子的共同生活当中,你才能够享受到生活的美好,看见生命成长的样子。同时这也是一种重要的专业技能,就是对儿童的观察和评估。所以在鹤琴园我们的老师是从看见儿童开始,学会跟儿童对话开始,慢慢的找到了跟儿童相处的一种舒适的方式。所以几年过去了,我发现我们老师上课也不差,为什么呢?你会跟孩子说话,这就是上课的基本功。而当你具备了跟孩子沟通的这样一个基本的能力和技巧,具备了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和解决的能力,同时又有对教育内容和目标的一个基本的把握,我想这就离上好一节课不远了。所以回过来看看我们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这条道路一样也让我们的老师感受到了成长,并且不一样的在于,这个过程是让我们老师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发现和自信的。在我看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活教育”的实践是如何让老师成为一个“活”的教师,而最终通过我们这样一个“活”的教师来进行“活”的教育。
“活教育”在管理工作中如何体现? 鹤琴幼儿园有“活管理”
09
主持人:鹤琴幼儿园的每一个员工都是“活教育”的践行者。张园长是怎样调动每个人参与到“活教育”践行当中,“活教育”又是怎样去影响幼儿园的管理工作的呢?
张俊:
刚才我讲的要培养“活”的儿童,要有“活”的教师。我也在思考什么是管理,我看到一句话说“管理就是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还有一句话是“聪明的人是不需要管理的”。所以我想其实管理最终就是通达人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我想到一个朴素的道理,就是你希望老师怎么样对待孩子,我们管理者就应该怎么样对待老师。我们要老师跟孩子平等相待,对孩子静待花开,管理者对我们老师是不是也应该是平等对待的,是不是也要让每一个老师找到他自己的成长节奏。我给鹤琴幼儿园的管理贴了个标签叫做“活管理”,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管理者,激发他的主动性、对幼儿园的事务的责任心,以及服务的精神。管理说到底就是服务,同时真正的让每一个老师在参与幼儿园事务的过程中获得成长。我们愿意尝试、愿意改变,我们不断的去制定规则、修订规则,然后协调大家的关系,我觉得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管理。
张倩:
张老师说他没做过园长,其实我也是一线老师出身,我们可能确实都不是专业的管理者。在我们鹤琴幼儿园的管理实践上,首先是信任,我们信任每一位老师,信任每位员工,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这一份尊重和信任,那么做事情的这种自主性、主动性是不一样的。我们分了十几个工作团队,我们的老师是参与到幼儿园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务中去的,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的思维广度是不一样的,看问题可能会更加全面,而不仅仅限于各自的班级。我们的老师既是某一个团队的带头人,他可能又是另一些其他团队的参与者,在鹤琴工作的这种关系之网中,大家会以服务的精神去做,以负责任的态度去进行,包括我们的后勤员工也是这样,尤其是我们书中提到的非典型性大厨、聂伯伯,他们其实也是在被尊重当中给到的一些力量,然后在放权当中慢慢的去展现他们对于“活教育”的理解,慢慢展现他们自己特定领域的专长。书中有很多的例子,在被信任的管理当中去激发老师的自主性、主动性,我觉得这可能是管理最实在的一个意义。
经验不可复制? 鹤琴幼儿园不是幼儿教育的桃花源
10
主持人:有人说鹤琴幼儿园是幼教界的桃花源,它的经验是不可复制的。对于这种说法张园长是怎么看的呢?
张俊:
我是反对的。我们从来不是想把自己变成一种虚无缥缈的、虚化的存在,脱离现实的存在。做教育最重要的一条“教育即生活”,教育怎么能离开现实生活呢?所以我跟老师也特别强调,我们不是去追寻一种所谓的理想的教育,我们更在意什么是真实的教育,真实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纠结困难挑战,但是我们心中有明确的目标,我们就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好的教育应该是沟通,相互的理解,而不是幼儿园如何强势,所以管理也好,家园工作也好,教育工作也好,都是一样的,都是人与人的沟通和形成共识的过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教育没有理想,只有现实,但这个现实不代表说我们就是妥协,我们有自己的坚持,而这种坚持就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如何把内心的专业坚持和现实遇到的困难加以平衡,这就是教育实践智慧。
其实也有老师会说你们幼儿园老师素质那么高,有那么多专家去“开小灶”,你才能发展的那么好。好像我也确实无从反驳,但是我内心还是不太认可的。但我们的后勤员工,我们的保育员,他们文化不高,他们也没有编制,可是为什么他们都能成为一个个非常优秀的教育者呢?他们的教育意识、教育的智慧,在我们整个教育环境中被激发出来。从这一点来讲,我觉得不管是什么样的老师,只要你能够给他这样一种机会,让他被尊重,让他被需要、被看见,同时看见自己一定会有成长的这样一种潜力。我想,这就是“活教育”思想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力量。
如果我们鹤琴园的实践是不可复制,那就说明我们是失败的,它不是一个典型,它是一个特例了。我觉得其实每一个幼儿园都有实际的困难,物质条件的困难,师资水平,家长素养素质、文化水平等这样一些特殊的困难。但另一方面每个幼儿园也都有自己的宝贵的资源,而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的资源,人力的资源。我相信“活教育”的思想是能够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到身上的这样一种满满的活力的,所以我也是有信心的。
为什么我非常支持蔡冬青老师写这本书,而不是我们写一本大部头的什么教育理论和实践,因为我相信故事最能够打动人。我相信这些故事在很多幼儿园每天都在发生,可是你珍惜了吗?你思考过它背后的道理了吗?你看到它的宝贵了吗?如果你能看到,作为一个园长,你就能看到你的老师,每一个人都是在闪光的;作为一个老师,你也会看到你班级的孩子,他不仅是一个熊孩子,他也是闪闪发光的。我想这就是“活教育”能够给人带来的改变,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能看到。
11
主持人:张俊园长的这番话真的是说到老师们的心坎里了。今天上午我们从书名出发,聊到鹤琴幼儿园的一个愿景,它与活教育理念的关系,“活教育”在鹤琴园的实践、管理等等。最后,我想请三位老师来分享一下在教育教学、办园、课程方面的一些经验或者心里话。
张倩:
好好享受在幼儿园跟孩子们的每一天,好好享受在幼教这份土壤给我们的一些滋养,好好享受每天的美好生活。
孔起英:
不忘初心。你从哪里来的,你要往哪里去?你的初心就是你做这份工作你要干什么?心里要很清楚,就像刚才张俊老师讲到的他对管理的理解是服务。我们做老师的,多想一想我为什么要做老师,我做老师的目的是什么。
张俊:
做幼儿教育的工作,说它不辛苦,那是骗人的,很辛苦,但依然是一份幸福的职业,因为我们可以看着孩子成长,陪伴孩子成长,同时也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吸取到让自己成长的力量。我觉得这是最为可贵的、很难得的一种人生经历。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