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知识服务图景下的青少年科普出版调查研究 - 专辑6:基本功与案例研究专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辑6:基本功与案例研究专题
知识服务图景下的青少年科普出版调查研究
戎炜 曾文丽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3-01-04 16:21:02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摘要】近两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旨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本文通过调研出版机构在少儿科普出版与知识服务领域的成果,分析青少年科普出版现状及存在问题,探寻大学出版社应如何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教育资源优势,把握青少年科普出版的新机遇。
  【关键词】青少年科普;出版;知识服务;大学出版社

  据开卷发布的《2021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8年之后,少儿科普百科类图书码洋比重增幅明显,在2021年取代儿童文学成为少儿图书市场第一大细分板块。近两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纲要(2021-2035)》等文件,将推进科普事业发展列为新时期的重要工作目标。本文对出版机构近两年青少年科普出版与知识服务领域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大学出版社提供思路和参考。

  一、政策背景

  1.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是推进科普事业、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青少年是建设科技强国的人才基础,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未来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这一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明确指示。

  2021年6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纲要(2021-2035)》(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2022年8月16日,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提出构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循序渐进,校内、校外有机融合的科学教育体系。2022年9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科普,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国家对做好青少年科普工作提出新的明确要求,是推动新时代青少年科普出版事业发展的重大契机。

  2.“双减”政策带来的机遇

  这些年,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减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虽然“减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一些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甚至导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24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即“双减”)。

  《意见》不但对中小学生的校内作业量进行了明确规定,更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这一政策的落地,让习惯奔波于学校与课外补习班之间的学生和家长放慢了脚步,有时间、有空间去思考怎么样利用课外时间去充分地自主发展。这也为青少年科普出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科普出版可为青少年提供更丰富的知识服务,是青少年提升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当然,这也对出版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青少年科普图书出版现状

  科普图书的范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科普图书是指关于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通俗读物,如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广义的科普图书在此基础上,还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方面的图书。而本文依据《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内容,更侧重于分析狭义范畴上的科普图书。

  1.原创图书的数量、质量明显上升

  曾几何时,我国青少年科普图书市场被引进类图书牢牢占据。像“美国国家地理”“DK百科”等引进版青少年科普图书不仅拥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良好口碑,在销售上也名列前茅。而原创青少年科普图书存在市场占比不高,创造性、趣味性不强等问题。然而到了2021年,这一现象发生了明显变化。据一项开卷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度“少儿科普百科”类销售(零售)排行榜前500名的图书(除去人文社科类图书),科学技术类普及图书有374种,其中引进图书160种,占42.78%,中国原创图书(含台湾、香港、澳门地区)214种,占57.22%。 可以说,自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力度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原创青少年科普作品,如《半小时漫画科学史》《海错图笔记(青少版)》等。这些作品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

  2.立足热点、科技前沿的图书增加

  随着我国在科技领域不断取得领先世界的突破,一些紧跟世界前沿科技热点、涉及国家战略性新兴科技领域引起了出版界的关注。向青少年普及前沿科学知识,一来可以扩大青少年的知识面,避免其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模式,二来可以激发有兴趣、有潜力的青少年追求科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2020年以来,《六极物理》《给孩子讲大数据》《给孩子讲人工智能》《新科技驾到》《给孩子讲量子力学》《科普中国书系•前沿科技》等图书陆续出版,不但取得了不俗的经济效益,而且获得了“文津图书奖”“桂冠童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等出版荣誉。

  3.兼顾课程大纲、应试教育,赋予图书“刚需”色彩

  前面说过,科普图书是指关于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通俗读物,这一范畴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有着天然的重合。在小学阶段,学校有专门的科学课;在中学阶段,科学教育被细分为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被赋予应试教育的属性。科普读物在科学教育及课外阅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用生动有趣的图文形式对青少年进行学科启蒙,提高他们的学科兴趣。因此,结合教育刚需,与学校的课程体系挂钩成为近两年青少年科普出版的热门方向。有的图书依托教材知识框架而创作,如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轻松学漫画”系列,在编写时便以初中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四门学科知识脉络为纲;更多的图书在宣传上紧贴刚需,如《元素的盛宴》一书在详情页上将图书目录与高一化学课本目录进行对比,展示对应关系。

  三、出版业布局青少年科普知识服务领域情况

  1.以纸质图书为本,开发衍生产品与服务

  基于纸质图书内容开发数字增值产品是出版机构向知识服务转型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基于单个图书项目,成本相对较低,操作难度也较小。就产品形式而言,有音视频产品、线上课程、AR/VR互动体验等多种。如《万物有科学》随书附赠120节音频课、《地图上的全景中国地理》配套AR互动软件,都是以更丰富的形式延伸纸质图书的内容。

  除了围绕单个图书项目开发知识服务产品,也有出版机构将服务延伸至购书后的阅读过程,构建更立体的知识服务生态。如联合天际(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旗下的出版品牌“未读”,其不少图书定位于青少年科普。未读于2020年7月启动付费会员计划,除购书上的折扣优惠之外,最重要的便是每个月的共读一本“未读之书”的线上活动。通过微信群,未读为会员制定阅读计划,每日领读并提醒会员打卡,还会提供辅助阅读的背景资料等信息,解决了很多读者买了书之后却不去读,将书束之高阁的痛点。

  2.与互联网知识服务平台合作

  与传统的出版业相比,互联网知识服务平台拥有专业技术与用户流量的优势。目前,为青少年提供科普知识服务的互联网平台主要有喜马拉雅FM、小得到、B站等。

  一方面,出版机构入驻互联网知识服务平台,将内容、作者资源转化为青少年科普知识服务产品。如接力出版社将该社引进的经典科普作品《万物简史》制作成有声书,于2020年在喜马拉雅上线。该书40余万字,被制作成115节音频节目,迄今已有近300万播放量。又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旗下面向青少年的科学杂志《博物》2017年入驻B站,开设官方账号“博物”,累计发布200余条科普短视频,总播放量达9600多万,拥有84.3万粉丝。

  另一方面,出版机构也积极挖掘有价值的科普知识服务产品和有潜力的科普内容生产者,将其转化为图书内容和作者资源。如未读出品的《1分钟物理》便是源自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众号趣味问答专栏。该栏目源于后台网友的真实留言,再由“物理君”用幽默通俗的语言解答网友对科学的各种疑问。图书精选200余条问题结集,自上市起就登上各大新书榜,获第15届“文津图书奖”。

  3.协同多元主体,布局线下科普服务活动

  学校、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是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一方面,不少出版机构积极与博物馆、科技馆等机构合作,将馆内资源转化为科普作品;另一方面,一些出版机构也积极尝试协同多元主体举办线下科普活动,其中,以联合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科普进校园活动最为常见。如《科学大众》杂志社不仅邀请一大批专家学者走进校园进行科普讲座、科普阅读活动,还采用科普大篷车的形式走进江苏省多所学校,开展免费科普活动。

  另外,一些专业社也凭借自身独特资源举办各式夏令营、研学游活动。如少年儿童出版社旗下《十万个为什么》杂志曾举办“科学探索游”,新蕾出版社旗下期刊《百科探秘》曾举办“寻找未来科学家”海陆空科技体验营,《博物》杂志曾开设北京延庆松山夏令营……这些都是出版机构布局线下青少年科普知识服务的有益尝试。

  四、青少年科普出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科普图书、知识服务产品扎堆儿童,青少年用户被忽视

  近几年,科普图书和知识服务产品种类繁多,市场相对较热。然而,无论是出版机构还是互联网知识服务商,似乎都把目光聚焦于低幼及儿童市场,对青少年领域的关注极为有限。

  在出版方面,大部分出版机构都在学龄前至小学年龄段的红海里激烈争夺。据笔者统计,在开卷2022年1-8月“少儿科普百科”类销售(零售)排行榜前100名的图书(除去人文社科类图书)里,适读年龄为10岁以下的有65种,12岁以下的有82种;而适读对象包含12岁以上读者的图书仅有18种,其中完全以10-18岁读者为阅读对象的图书仅有9种。可以说,市场上具有一定深度,又兼顾青少年知识水平、认知水平的科普书少之又少。因此,众多青少年读者面临着尴尬的局面:要么向下兼容,阅读一些内容较浅的图书;要么向上兼容,阅读一些大众类的科普图书。

  其他知识服务产品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如互联网知识服务平台,涉及科学素养类的基本集中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用户年龄层再往上几乎都是学科教育类产品,如猿辅导、作业帮等。只有前文提到的喜马拉雅FM、小得到、B站等少数几个产品包含青少年科普内容,其中又以B站知识区内容最丰富,是年轻人的聚集地。但据B站官方数据显示,目前B站的平均用户年龄为22.8岁,绝大部分用户年龄分布在18-35岁区间,青少年并不是其主要用户群体。

  2.原创科普内容作者稀缺

  原创作者稀缺一直是科普出版界面临的一大难题。特别是面向青少年读者的创作,更是难上加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相较于低幼和儿童年龄段来说,青少年科普的知识要有一定深度,要求作者具备专业的背景知识才能驾驭。如果知识过于浅显,读者容易“吃不饱”。第二,青少年科普作品通常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有些学者在创作大段文字的科普时,容易将学术写作的习惯照搬过来,理论叙述、数据分析较多,不善于用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讲故事,深入而不能浅出,趣味不足。第三,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者来说,科研是主业,科普是副业,甚至是“不务正业”。即使少数科研工作者有科普创作的意愿,可往往有心无力,难以兼顾,或者只能选择参与篇幅短、内容浅的低幼儿童项目,无暇分出大量精力专门为青少年创作,更别说配合图书开展语音视频、直播讲座等知识服务了。

 当然,针对这一问题,《纲要》等文件也明确了解决措施,包括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力度,推动设立科普专业;鼓励科研单位和人员结合科研任务加强科普工作,推动在相关科技奖项评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标,推动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条件;等等。相信这一系列举措能有效改善原创科普作者稀缺的问题,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科普创作的队伍。

  五、大学出版社的机遇与思考

  1.充分挖掘专业学者和科研资源

  大学出版社依托高校,拥有丰富的专业学者资源与科研资源。大学出版社应探索如何将这些资源与青少年科普产品的创作与传播衔接起来。

  在作者资源方面,大学出版社需积极思考:如何提升高校科研工作者参与科普创作的积极性。除了宣传国家的一系列科普利好政策,出版社应切实做好选题调研,在制定详细的出版方案和充分了解作者研究领域和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打动作者,吸引他们参与到青少年科普的创作中来。另外,出版社应善于挖掘各层次、各年龄段的高校学者,包括退休的老科技工作者、刚入行的年轻教师,以及有潜力的硕士生、博士生等。

  在科研资源方面,大学出版社可以考虑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青少年科普读物。其实,在大众科普出版领域,围绕科技成果开发系列科普产品已经屡见不鲜。如《深海浅说》一书,出版以来反响很好,荣获了2020年度“中国好书”和第16届“文津图书奖”。该书源自汪品先院士十余年的深海研究与科普工作,介绍了迄今为止我国深海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大学出版社可以沿用这一思路至青少年科普图书,利用高校内的科研成果或社内现有的科技图书,将其转化为青少年科普出版物。

  2.依托高校教育资源,开展多样化知识服务

  高校拥有极其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除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类专业课外,还有许多面向全校范围的科技类公共课,不定期举办的科技讲座、学术报告等。大学出版社可密切关注后一类教育资源,从中发掘适合青少年的知识内容,与学校协调,利用录制、直播等多种方式,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样的知识服务。

  另外,许多高校会举办面向青少年的游学、夏令营活动。例如,中国科协和教育部每年暑假都会举办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组织全国各地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优秀高中生参加为期一周的科技与文化交流活动。活动的承办单位主要是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大学出版社可关注此类活动,围绕其开发相关图书或其他知识服务产品。

  六、结语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利好下,青少年科普出版及知识服务是一片广阔蓝海。各出版机构,特别是拥有丰富高校教育科研资源的大学出版社,应充分把握机遇,发挥主体作用,为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助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EB/OL].(2021-11-01).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jzxgh/202111/t20211101_1302514.html?code=&state=1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 科技部 中央宣传部 中国科协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2-08-04).https://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fgzc/gfxwj/gfxwj2022/202208/t20220816_18189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EB/OL].(2022-09-04). http://www.gov.cn/zhengce/2022-09/04/content_5708260.htm.
  4.开卷研究. 渠道演变下的2021年图书零售市场报告[J].出版人,2022,(02):42-45.
  5.汪美晨,杨海平.少儿出版机构的知识服务路径探究[J].科技与出版,2019(12):60-64. 
  6.谢飞.“双减”背景下青少年科普期刊的机遇与策略——以《科学大众》杂志为例[J]. 编辑学报,2022,34(02):153-157.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