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减政策给出版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对教育出版业务占比较高的大学出版社。如何调整出版战略,寻找机遇?这是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人亟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整合和深耕原有教育产品线,开发数字资源,实现纸数融合出版之后,解读双减政策,了解学校和学生新的需求,打造新产品线,做到全方位的内容服务,这是大学出版社可以尝试探索的新路径。 【关键词】双减政策;机遇;对策
引言
距离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已经历时一年。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的目标,目前在全国各地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这一教育新政给国内诸多出版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教育出版业务占比相对较高的大学出版社更是如此。大学出版社作为以大中小学教材及配套教辅产品、科技图书和专业图书为主营产品的出版机构,中小学教材教辅在主营业务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如何在教育新政之后的变革中寻找发展机遇?这是很多大学出版社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整合和深耕原有教育产品,开发数字资源,实现纸数融合出版
双减政策出台之后,有的出版社整合和深耕原有教育产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由于中小学内部使用的学习和辅导用书提倡“一科一辅”,削减了多余品种,造成以往以校内销量为主体的教育图书出版量的减少。面对这种变化,有的出版社压缩教辅品种,深耕专长学科领域;有的出版社通过优化学习和辅导用书的总体设计、合理设置作业等,达到精准教学,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减负的目的,满足校内需求。
有的民营出版机构和出版社尝试连接线下学习和线上的数字资源,也获得了较好的出版效果。
随着校外培训的减少,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对学习资料和辅导用书的需求有了一定量的增加。因此一些民营机构研究新课标,贯彻新的教育理念,策划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选题。同时,为了适应自主学习和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给这些新选题增加了新功能:图书内含二维码,扫二维码便可获得习题详细解析、科学实验操作过程微视频等数字资源。这种拓展纸书的内容,提供增值服务,为纸书赋能,连接线下学习和线上的数字资源的探索,在一定形式上实现了纸数融合的出版模式。
还有一些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走得比较早,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成立了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数字资源背后的数字平台,以APP、网站、小程序的多端设计,以及软件、硬件、数字教材、纸数融合的多模态产品,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内容服务。
因此,深耕原有教育产品,开发数字资源,实现纸数融合,让一个好的教育产品真正等于一个好的家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以及满足个性化学习,这是做教育产品的大学出版社今后需要探索的方向。
二、解读双减政策
出版社相关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策划编辑要认真解读双减政策,梳理该政策中与出版业有关的关键内容。这是当前出版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如果对双减政策做一次抽丝剥茧的解读,我们会发现一些与出版工作有关的内容,可能会对工作思路有些启示。
政策指导思想 |
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
政策工作原则 |
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保障学生休息权利,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强化政府统筹 |
政策具体要求 |
1.全面减压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2.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
3.科学利用课余时间
特别提到学生放学回家后,应从事:家务劳动+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
4.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要
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教育部门要征集或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5.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
以上内容有几个方面的启示:
首先,双减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出发点。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学校师资问题突出。全国不少地方面临师资规模不足、专业化程度不够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家长对学校教育缺乏信心,只能通过“校内不足校外补”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孩子教育的期待。那么“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自然成为践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重要措施。
其次,工作原则和具体要求的关键内容表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双减工作的指向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必然的途径。
“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作业设计质量”是双减政策颁布以来一线教师面临的首个难题,没有可以借鉴的方法,也没有经过实践论证的案例。全国各地中小学教研活动都会以它为主题进行实践研究,以提升教学效能。
从“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应从事:家务劳动+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这条要求可以看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本质,而不是把学生从真实生活中剥离出来。其中,阅读素养是中小学更加重视和着力培养的重要素养。
“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是双减工作的重要工作,教育部门能自主地征集或开发教育资源。
三、了解新需求,打造新产品线
做产品必须深入了解市场需求。教改新政出台之后的市场需求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新形势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什么变化?学校和教育部门遇到什么难题,有什么需求?这都需要做产品的项目负责人和策划编辑去了解和调研。
1.一线教师面临的挑战
一线老师工作量增大,工作和生活失衡,教师身心疲惫。调查显示,教师职业满意度降低,这是双减政策以来一线教师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另外,13%的教师为如何布置作业一筹莫展,19%的教师苦恼于如何在减少作业量的同时保障教学效果,这是教师在“双减”中感到的三大压力之一(中国教育报2021,12,12)。
2022年国家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比如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强化实践要求;提出核心素养、主题学习、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等等,这也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华南师范大学朱晓燕教授长期参与中小学的教研活动,她说:“中学教师总觉得核心素养离他们很远,很抽象,不知道如何让这些理论在课堂落地。这说明他们不理解理念,缺少解惑,缺少正面的示范和点评。现在的老师都不缺理论,缺的是高水平、高质量的课例示范,以及对优质课例的解读。如何设计课堂活动,如何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等,教师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都偏弱。”
2.学校和教育部门面临的难题
根据教育部门反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学方法陈旧和教师专业化水平低是当前教育部门亟待突围的困境。
东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差距大;城乡教育两极化发展,县市和乡镇的教育实力又存在巨大的差异。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没有标准的教育设施;另一方面东部发达城市和地区的教育资源不断向重点学校倾斜,名校师资力量强,普通学校难以望其项背,人为造成两极分化。 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和刷题轻思考和创新。这亦是中国教育一个积重难返的痼疾。
四、大学出版社的战略对策
解读了双减政策与出版有关的关键内容,了解了终端市场的现状和需求,那么大学出版社能做什么?
过去,大学出版社的业务中有一块是纯教材教辅出版业务。新形势当前,大学出版社需要打破过去的局限,对业务进行调整,打造三大产品线:教育服务、中英文分级读物及阅读服务、学情诊断。
1.提供教育服务
双减政策和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来临。一线教师在努力适应新政策和新课标,学习和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现实情况是,教师面临诸多的“不能做”和诸多的“怎么做”的建议;新课标里出现很多新理念以及模棱两可的表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被束缚住了手脚,不知道怎么开展课堂教学。除了理论、理念、教学目标,一线教师最需要的是高质量且可行的教学案例——关于如何进行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如何单元整体教学,如何教词汇,课堂上如何做到读写有效结合,如何进行作业的质量管理和设计等具体而微的教学案例。
大学出版社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深刻理解义教阶段的新课标,学习新的课程理念,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等。有了以上这些教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之后,多进校园,深入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如何给学校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便去着手。
第一 ,联手教育部门,提供丰富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
双减政策提到“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教育部门要征集或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由于学校和教育部门力量有限,这个缺口是需要其他有能力开发优质线上教学资源的社会机构来填充的。出版社可以先做市场调研,了解和挖掘真实需求,为教育部门开发优质的线上教学和学习资源。
第二,利用专家资源,帮助学校和教师开展反映真问题的课题研究,聚焦课例
聘请教学专家,采用“问题呈现—团队研究—集体分享—课例展示—专家点评—成果固化”的方式方法,指导教师在做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提升教学能力。
第三,助力学校和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采取区域教研,满足不同区域教师的学习和发展需求,邀请教育专家做讲座、开专题微课、设工作坊、开展主题论坛等多种方式有机融入教师培训中。
2.开发中文和英文分级读物,提供阅读服务
双减政策里提到科学利用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这可以理解为国家要求学生除了锻炼和做家务,还要增加阅读量,这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阅读素养,促进全面和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学出版社可以在这方面大做文章。
各个出版社产品体系中都不缺乏中小学读物。朱永新曾在一次阅读大会上指出:“中小学生的精神成长中,特别需要精神养分搭配全面的、成体系的阅读,特别需要学科内在知识与精神的相互融合与共同滋养。目前中小学开设的任何一门课,都可以借助阅读实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彼此融合,借此触摸到各门学科的文化与精神。所以,中小学学科阅读是学生阅读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这里说的“学科阅读”和“成系统的阅读”是大学出版社读物产品布局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是完善读物产品,开发涵盖各学科知识的读物,形成一个阅读产品体系。其次,要有丰富、实用的配套资源,如有听力练习和文章朗读可供下载使用、有明晰的阅读指导的APP。
阅读产品林林总总,阅读服务是极其重要的推广和营销手段。比如可以举办“绘本作家团全国行”,作家走近家长指导亲子阅读、与读者互动;举办“分级阅读论坛”,专家走近家长和读者普及最新的理念;举办阅读教育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做主旨发言,邀请全国中小学教育研究者、教研员和一线骨干教师,以本出版社的读物结合会议专题,引领阅读教学理念,分享阅读教学方法。
做课题提升课堂成效是一线教师积极探索的方向。开展“阅读课题项目”,通过带领中小学教师做阅读课题,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衔接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从而实现阅读教学走入课堂,提升学生学科和人文素养。
举办地区和全国优课大赛,挖掘一批专业素养高、具有探究精神的教师及教研员,展示阅读和中小学教学实践结合的成果,助力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3.提供学情诊断产品
新课标对教学过程中有个明确和有新意的提法“教—学—评一体化”。其中提到教学评价的时候是这么说的:“教学评价应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评价和期末评价等”。
这表明“教—学—评一体化”成为未来重要的教学指导原则。新课标中“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也点出了未来教学模式的特点。信息技术在落实这种新型教学方式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代表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
大学出版社应革新教学理念,从过去单纯的出版教辅图书转为追随“教—学—评”一体化新教学理念,从评价入手(作业评价、单元评价和期末评价等),回归教材,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校提供学情诊断产品。通过人工技能技术辅助的诊断测评,发现学生在知识点上的薄弱环节,再有针对性地提供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取得“提质增效”的教学效果。
“教—学—评”一体化发挥的作用可以用下图传达出来:

有了学情诊断的评价,学生能客观了解、对比和追踪自己的强项和及时发现自己的弱项,尝试相关的英语学习策略,有针对性地提高薄弱环节。对教师而言,教学中有了“评”,就能及时掌握全班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对教师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的分层教学、选择或调整不同教学内容或教学策略都能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对教研员,教学中的“评”有利于他们开展科学规划、指导和评价工作。比如,通过数据精准掌握或者监控当地不同学校教学质量,了解各校教师专业的发展状况,才能进一步采取相应的行政或者教研等举措,大面积提高区域教学质量。
大学出版社在教育领域的研发能力、专家资源和技术专长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帮助教育部门走出亟待突围的困境,这也是双减政策中提到的“教育部门能自主地征集或开发教育资源”。而提供学情诊断,是当前非常好的教育资源之一。
五、结语
从某种角度说,教育出版行业发展到今天,已不单单是产品的竞争,而是综合服务的竞争。出版社不再只是制作内容而后印刷和发行的角色,更应该是一家具有课程开发、教研服务能力的教育专业机构。未来,在教育出版向教育服务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谁能将服务水平做到贴近市场、契合用户心理,谁就能在激烈程度与日俱增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参考文献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