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生态化培育模式研究 - 专辑5:新挑战与人才培养专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教材图书查询






综合查询 分类查询
查询新闻




最新可供书目

闽南话教程(第三版)

厦门大学出版社


中国工艺美术史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长城:中国的象征

燕山大学出版社


海登·怀特历史诗学重估

郑州大学出版社


大众媒介语言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主页 > 专辑5:新挑战与人才培养专题
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生态化培育模式研究
2023-03-02 14:54:13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摘要】[目的]为创新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实现新时代下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方法]基于“生态位”理论,分析了“生态位”理论应用在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中的适用性,并指出了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生态化创新培养策略。[结果]应基于“竞争”态势设立差异化的编辑人才引进及考核生态、基于“任用”态势营造良性运转的编辑工作体制、基于“培养”态势构建和谐共生的编辑人才职业成长生涯。本研究赋予编辑人才培养体系一定的生态学发展内涵,是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在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生态位”理论;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育模式

  自1910年,美国著名学者R.H.约翰逊正式提出“生态位”概念,至今已有100余年。生态位可以被定义为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或物种)为维持生存应获得的位置和所发挥的功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位”理论研究视野已从生物学领域逐渐向经济学、社会学领域发展,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人类社会巨系统的有效分析方法。目前,国外“生态位”理论同社会科学研究进行了有效融合并逐渐形成系统的人类生态学理论。国内学术界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人文社科领域“生态位”理论研究,相继提出了例如企业生态位、城市生态位、技术生态位、可持续发展生态位、教育生态位等观点。

  在“生态位”理论同科技期刊融合发展方面,袁小群从时空生态位、功能生态位和资源生态位维度,分析当前学术期刊出版面临的问题,提出基于产业流程变革、功能定位和争夺优势资源的学术期刊出版优化策略[1]。王春燕运用生态学理论,探讨了高校学报的定位问题,认为不同学术期刊的市场定位、主要作者群、读者群、办刊特色都不相同,处于各自特有的“生态位”,共同构成期刊“生态平衡系统”[2]。田菁分析了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的生态位现状,并提出了我国科技期刊生态发展建议[3]。在科技期刊评价方面,丁敬达从影响因子、被引次数和h指数3个符号资源维度构建学术期刊生态位宽度评价框架,研究不同学术期刊所占据的生态位资源及拥有的竞争优势[4]。张军玲基于生态位理论,探讨了在学术交流生态系统中各期刊对赖以生存的作者资源的竞争状况,认为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指标可以用来补充现行的我国科技期刊评价体系[5]。由此可见,我国学界基于“生态位”理论,在科技期刊创新发展及评价工作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丰富。

  通过我国主要两大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高级搜索”功能,输入关键词“编辑人才培养”,可看出: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第二,是集群化期刊建设要求下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例如代艳玲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出版传媒集团为例,分别在制度建设、选题策划、课题研究、举办活动方面介绍了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模式及经验[6]。王志鸿以《电力系统自动化》为例,从职位职级体系、编辑任职资格体系、绩效薪酬体系方面设计了科技期刊“Y”型职业发展双通道[7]。在集群化期刊建设方面,邓履翔以中南大学出版社为例,从培养策略、培养原则、培养机制、培养方法方面介绍了中南大学出版社编辑人才培养措施[8]。通过研究可知,目前我国学界对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的培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初具研究规模、研究效果颇丰。而通过“高级搜索”功能,输入“生态位”+“编辑人才培养”得到研究成果几乎为空白。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建设对于提升出版物质量、盘活出版单位内部资源、调整出版单位生产关系及提高出版单位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媒介融合深度发展的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方式、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建设一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已迫在眉睫。本文拟引入“生态位”理论,指导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赋予编辑人才培养体系一定的生态学发展内涵,是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在出版业编辑人才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

  1 “生态位”理论应用在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适用性

  1.1 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具有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双重属性

  “生态位”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子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子生态系统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具备物质积累性、环境适应性与动态调整性特征。因此,编辑人才培养体系生态系统可被认为是在一定时期内,以促进编辑成长及出版物建设为主要目标,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互递,与外部环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自我调节的具备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复杂属性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1.2 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具有资源依赖性

  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微观生态系统,受社会巨生态系统中各项环境因子及出版组织生态系统中各项内部环境因子影响,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生态系统,出版组织生态系统是社会巨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同时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又是出版组织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社会各项环境因子例如国家出版政策、人才评价体系、期刊评价体系及新型出版技术的运用等都会对编辑人才培养产生一定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影响编辑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因素。同时,编辑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也强烈依赖于出版组织生态系统内的出版资源,例如审稿专家、作者及读者资源、编辑部组织结构、发行营销渠道等。编辑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与出版组织内的生态因子互相作用,呈现出一定的和谐共生关系。出版组织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可为高效实施编辑人才培养制度提供保障,同时编辑人才培养制度也可为出版组织提供人力资源基础。因此,编辑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依赖于社会巨生态系统和出版组织生态系统而存在,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和社会巨生态系统与出版组织生态系统的生态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和社会巨生态系统与出版组织生态系统的生态关系

  1.3 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

  着眼于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这一课题,是我国社会环境变化及出版业体制性变革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经历了体制性变革,出版业生产关系也随之进行了调整和变化,各种新型出版技术的出现对编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出版业必须参与市场竞争,而这种竞争的实质是编辑人才素质的竞争。再次,出版单位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生产高质量出版物,这就要求编辑将生产优质文化产品作为主要任务,提升编辑素质是生产高质量出版物的重要方式。因此,培养高素质科技期刊编辑人才是出版业体制性变革的必然结果,是出版业内部生产关系调整的必经过程,是坚持出版物“内容为王”的必然要求。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要求编辑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特征。

  随着国家对科技期刊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各个期刊单位对高端编辑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同时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形势对编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人才培养问题已成为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痛点,原因是各个期刊单位培养目标趋同化。其次,期刊单位针对编辑人才培养的考核、能力评价、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对外交流活动较少都影响了编辑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以及各个生态位的能动性。出版组织是典型的生态系统,其中编辑人才具有复杂自适应的生态特征。编辑人才生态位是指编辑在出版组织内的地位和作用,并体现出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关系。编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出版业长久发展的不竭动力,并与“生态位”理论中的和谐共生理念不谋而合。生态位理论可推动编辑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解决了编辑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的问题,阐释了编辑人才培养各个生态位与外部环境的作用机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编辑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将生态位理论应用在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研究中,具有显著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2  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2.1  培养目标趋同化,考核方式不合理

  编辑人才培养是我国科技期刊质量保障的重要一环,是在一定理念、机制下形成的工作活动。在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建设发展需求下,高端编辑人才缺口日益扩大,各个期刊单位对高端编辑人才的竞争尤为激烈。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观原因便是各个期刊单位在编辑人才培养上存在目标趋同化的问题,期刊单位都在争夺同一个生态位。期刊单位没有根据所在地区发展情况或自身发展定位等合理引进人才,也没有根据人才特点设置合理化的岗位,人才引进模式有待完善,人才培养生态位重叠现象比较严重。

  随着我国出版业的转企改制改革,期刊单位的岗位考核制度也随之调整。一些单位改变了以往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试图建立一种公平的考核体系。但目前我国期刊单位人才考核制度还不完善,一些已经转企改制的期刊单位并没有突破体制框架,配套措施实施力度不大,领导岗位、中层管理人员与青年编辑实施不同的考核标准,彼此脱钩,造成了巨大的薪酬屏障[9]。另外,针对不同的岗位编辑,均实施同一考核标准,忽略了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与编辑个人能力、实际贡献大小等因素,非常不利于激发编辑人才工作热情,也影响了编辑人才优势生态位的扩充。

  2.2  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编辑能力评价与监控体系不科学

  目前,我国大部分期刊单位都建立了例如约稿管理制度、审稿管理制度、薪酬制度等,但在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方面还比较欠缺,这极不利于激发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导致消极怠工的情况发生[10]。另外,各项管理制度之间联系不紧密,各管各的事、不成体系现象比较严重。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背景下,科技期刊各项工作体制机制没有及时更新,缺乏驱动力和凝聚力,无法跟上科技期刊发展的脚步。

  能力评价与监控体系会影响编辑人才的职业认同感与编辑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一些期刊单位人才评价体系过于重视编辑的学历、职称、岗位等,弱化了编辑能力素质、业务贡献等,一些青年编辑因为职称、工作年限不够而无法获得晋升机会,造成富余人员出不去、能力欠缺的人员下不去、优秀人才进不来、有能力者上不了的困境[9]。另外,对于主管主办单位为科研院所的科技期刊来说,科研院所仍然实施与科研岗位相同的人才评价体系,还未建立专门的期刊编辑人才评价体系,这极不利于对编辑人才的科学评价,造成编辑职业危机[11]。外部环境中的体制机制因素,影响了编辑人才任用生态位的稳态发展。

  2.3  交流动力不足,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编辑素质能力对于提升科技期刊质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定期的交流学习活动是提高编辑素质能力的重要抓手。近些年来,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及期刊学术会议均显著提升了编辑能力,但是也存在培训方式传统、培训内容陈旧等问题,影响了编辑交流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对外交流方面,限于编辑工作量大、人手较少的影响,除了完成要求的继续教育学时外,编辑没有时间与热情进行对外交流,导致无法及时学习期刊行业动态,无法与专家、学者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在对内交流方面,期刊单位内部常态化交流机制尚未建立,学习活动交流不充分,培养模式亟待创新。对外与对内交流的动力不足,影响了编辑人才培养生态位的自我更新能力。
 
  3  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生态化培养创新模式

  3.1“竞争态势”:设立差异化的编辑人才引进及考核生态

    编辑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期刊质量,因此,要想切实发挥编辑的中介作用,就必须提升编辑素质,创新编辑人才引进模式,改革编辑人才考核办法,建立“以编辑能力” 为基础的考核生态。

  3.1.1  避免“生态位”重叠,制定特色的编辑人才引进模式  基于“生态位”理论,资源是有限的,当生态位相似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生存于同一空间或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现象,导致激烈竞争的出现[12]。良性的竞争会促进编辑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发展,但恶性竞争同样会导致内耗的问题。因此,要遵循期刊编辑成长规律,依托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期刊高质量发展需求培养编辑人才,根据不同编辑岗位特点与编辑个人性格特色,设置合适的编辑岗位,制定特色的编辑人才引进模式,改善期刊编辑人才培养工作上的趋同化问题。首先,各个期刊应根据所在地区社会发展情况及自身发展定位、目标等,培养符合地区及单位发展需求的编辑人才。此前有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中编辑出版类学术研究主体作者的学位情况正逐渐由硕士向博士转变,应加大高端编辑人才引进力度,设置梯度化的人才引进模式,改善编辑人才培养生态位重叠效应。另外,还可聘请单位外优秀编辑人才与专家定期到编辑部进行工作交流与指导,并实施文化津贴、学术休假、带薪考察、“岗位特区”和“薪酬特区”等倾斜政策[13]。
3.1.2  确立优势生态位,科学制定编辑人才考核办法  每个生态位在生态系统的生存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环境变化不断进行自适应。生态位的更新和扩充是维持其在生态系统中优势地位的必经过程。因此,应科学制定编辑人才考核办法,不断激发编辑人才的创新活力,不断挖掘各个编辑人才的优势生态位,不断盘活出版单位人力资源,促进编辑人才的全面发展。例如,设置三维编辑人才考核模式。第一维度为编辑基础能力考核,主要包括出版物编校质量考核与选题策划能力考核,出版物编辑质量检查每年举行1次,可根据省级新闻出版部门或单位自行开展的编校质量检查为准;选题策划作为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提升科技期刊质量与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衡量期刊编辑工作能力与效果的重要指标。编辑必须提高选题策划能力,准确捕捉前沿学术热点,了解学科发展趋势,组约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刊编辑部应将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作为常态性考核内容,制定选题策划管理办法,考察编辑选题策划效果,例如编辑策划的专刊、专栏、专题是否对期刊学术影响力与话语权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或期刊在专家、作者与读者群体间的认可度是否显著提升等。第二维度为科研能力考查,考查编辑人才的年度科研成果及科研参与度、创新能力等,我国大部分期刊出版单位均依赖于高校、科研单位或学/协会办刊,科学研究是这些单位的主责主业,在此环境下,期刊编辑在完成编辑工作的同时,也可适当开展科研工作,进行编辑出版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推动产业进步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开展编辑出版学研究,既有助于学科发展,也可培养编辑的创造能力,倒逼编辑关注学科发展动态,有助于编辑自身成长,也是“编辑学者化”的客观要求[14]。期刊出版单位可设置编辑科研考核办法,探索编研结合模式,规定论文、项目、科研创新能力与服务能力考核权重,鼓励编辑撰写研究论文,申报国家、行业协会、省级科技项目、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或适时加入单位科研团队,提升编辑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敏锐性,还可设置编辑人员科学研究平台、科研工作启动资金、科研绩效工资等激励措施。但考察工作不单以论文数量与项目级别为评价指标,着重考察编辑在科研团队中的贡献度与参与度,科研工作对编辑工作的服务程度等;第三维度为市场实践能力,考查科技期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侧重于科技期刊的成果转化效果与服务社会的效果,鼓励将期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融合,推动科技期刊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领域的融合发展。总之,编辑人才考核办法不必“丝丝入扣”,但也要“顾全大局”,丰富考核内容、健全考核机制,提高编辑人才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3.2 “任用态势”:营造良性运转的编辑工作体制

  在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体通过竞争不断获取新资源,发展“态”。同时,生物体又反作用于生态环境,不断调整“势”。出版单位环境变化会影响编辑人才培养任用“生态位”,同时编辑人才培养任用“生态位”的稳定运行同样会起到优化出版环境的作用。因此,可通过健全出版单位工作管理制度、构建编辑能力评价与监控体系等措施,营造良性运转的编辑工作体制。

  3.2.1  优化生态位成长过程,建立健全期刊工作管理制度  出版单位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制度约束。为充分发挥编辑人才的能动性,需健全期刊工作管理制度,营造稳定运行的期刊工作体制机制。例如构建制度化管理体系,制定部门绩效管理方案、期刊质量管理办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考勤管理办法等,确保出版单位的生产活动有据可查,以制度的形式管理编辑人才,避免编辑人才的无效竞争,进而浪费出版单位资源,破坏出版单位工作氛围。积极探索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创新,设置“联系领导+分管领导+执行责任主体”的编辑工作体系与“扁平化管理+负面清单”的编辑工作运行机制,减少日常工作中的办事审批流程,赋予编辑更大的工作自主权,充分发挥编辑的自我创造性,充分激发编辑人才的工作责任心与工作热情。

  3.2.2  发挥生态位主观能动性,构建编辑能力评价与监控体系  通过构建编辑能力评价与监控体系,可找出编辑人才培养存在问题,提升编辑人才工作能力。同时,编辑能力评价与监控体系强调“优胜劣汰”,鼓励编辑人才提升工作能力,改善编辑工作生态,营造“人岗匹配”的出版单位工作生态。一是根据出版单位实际情况及不同编辑岗位工作特点,确定编辑人才能力评价要素与标准,出版单位编辑人才评价标准不应与其他单位人才评价标准进行“一刀切”,同时不同编辑岗位人才评价标准也不应进行“一刀切”。通过正向激励、反向监督等措施,提升编辑能力。在正向激励方面,每年可组织编辑人才评优活动,设置不同编辑岗位评优办法或举办编辑竞赛,对表现优异者实施奖励,提高编辑人才的成就感。在反向监督方面,可制定编辑质量评价办法、编校错误认定办法等,对编校质量较差、出现编辑事故的编辑实施通报,进行批评教育,提高编辑自身纠错能力及工作责任感。改革编辑能力评价与监控体系,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打破行业壁垒,实现出版资源的创新性配置,调动编辑人才的积极主动性。
 
  3.3  “培养”态势:构建和谐共生的编辑人才职业成长生涯

    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通过与外界的交换和自我调节,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或稳态。生态位理论表明,尽管在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竞争是普遍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存在合作和相依关系,促进了生态位的独特性和稳定性。编辑人才培养生态子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出版单位其他生态系统共存,因此,应优化编辑人才“培养”生态位,构建和谐共生的编辑人才职业生涯。

  3.3.1  构建“外向型”生态位,实现编辑人才培养工作的互通共荣  编辑的工作性质要求编辑人才培养必须具备外向型特征。编辑人才必须与外界建立广泛且深远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新型出版编辑技术与知识,并利用于自身工作中。 因此,应构建编辑人才培养外向型生态位,鼓励编辑走出去,提升交流能力。例如,鼓励编辑与行业专家、学者建立深入联系,走进高校、科研院所、学协会等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有利于后期开展选题策划、组稿约稿等工作;参加各类编辑培训,了解国内外前沿出版编辑学动态,学习先进工作经验和方法;教育科研单位可建立科研人员与编辑人员双向流动工作制度,安排青年编辑在本单位不同部门进行轮岗学习和工作,体验不同的工作性质,有助于编辑形成对本职工作的新感悟。同时,交流是编辑人才的培养要求,制度要想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面向外界,持续吸收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实现编辑人才培养的共生发展,树立合作共赢、求同存异的编辑人才培养观。

  3.3.2   发挥“生态位”自我造血功能,创新编辑部内部人才培养机制  “生态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当外部生态环境不适合个体“生态位”发展时,“生态位”会进行自适应活动。长期以来,编辑工作是一项“为他人做嫁衣”的幕后工作,编辑的工作价值得不到认同。作为科技期刊编辑,应形成以编辑工作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辅助的编辑工作观。培养“科学编辑”,推动科技期刊学术成果的传播,鼓励编辑自觉参加到科学研究中,提高编辑“学术人”的职业荣誉感[15]。同时,探索“导师制”的编辑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新老编辑的优势,挖掘老编辑的工作余热,激发新编辑的工作热情,在期刊编辑部中形成“传、帮、带”的良好工作氛围,提高新老编辑的自我效能感,实现编辑部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后,期刊编辑部可定期开展例如“编辑茶话会”与“主编日”活动,在活动中交流编辑工作经验,尤其是“主编日”活动,可增强专家与编辑部的日常工作联系,充分发挥专家在指导科技期刊发展中的前瞻作用。

  4  结语

  科技期刊是国家学术交流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国家传播体系、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科技期刊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重要途径,在新时期下,承担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同时新时期的科技期刊发展事业也对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下,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必须将培养高素质的期刊编辑人才作为重要工作,通过编辑人才制度建设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与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思想原则,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文明思想已同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紧密联合起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的重要内容。利用“生态位”理论指导我国编辑人才体系建设,是生态学思想与出版业人才培养制度的有效融合。但是由于目前生态位理论同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的融合研究还较少,实证资料不足,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意义还未充分凸显,这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未来,笔者会依托基金项目支持,进一步探索生态位理论同期刊编辑人才培养的融合性,进一步发掘编辑人才培养的生态学意义,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 袁小群,孙越,童晓雯.基于媒介生态位视角的学术期刊出版优化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21(3):77-82.
  [2] 王春燕,张勇,李逸尘.高校学报生态位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8(8):51-53.
  [3] 田菁,姚雪芳,韩凤,黄石麟.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生态位现状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569-573.
  [4] 丁敬达,谢瑞霞.基于生态位宽度的学术期刊评价研究[J/OL].情报理论与实践:1-8[2021-12-3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762.G3.20210908.1417.002.html.
  [5] 张军玲,段宇锋.生态位视角下的作者特征对期刊评价的影响[J].情报杂志,2020,39(7):196-201+141.
  [6] 代艳玲,朱拴成,毕永华,武英刚.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路径与实践——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出版传媒集团为例[J].编辑学报,2021,33(2):218-220.
  [7] 王志鸿,姜海.科技期刊编辑“Y”型职业发展双通道建设——以《电力系统自动化》杂志社为例[J].编辑学报,2021,33(2):213-217.
  [8] 邓履翔,杨保华,吴湘华.高校期刊集群化建设的编辑培养策略及实践探索[J].科技与出版,2021(4):83-87.
  [9] 李敏怡.新时代青年编辑人才培养的策略探析[J].新闻传播,2021(13):93-95.
  [10] 刘恋,郝梓国,费红彩.中国地质学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建议[J].编辑学报,2019,31(5):567-570.
  [11] 刘伟,吴迪,许莉,王祎.论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职业困境和成长对策[J].编辑学报,2018,30(S1):184-186.
  [12] 王艳.基于生态位视角的学术期刊竞争关系与发展策略[J].滁州学院学报,2016,18(3):129-133.
  [13] 贺嫁姿,温优华,柳丰.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及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4):349-354.
  [14] 颜廷梅,任延刚.科技期刊编辑从事科研活动对提升期刊质量及编辑成长的作用——以《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辑科研实践为例[J].编辑学报,2017,29(1):87-89.
  [15] 李文娟,张红霞.“双一流”建设契机下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人才的发展之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64-69.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教材征订
公共课类 外语类 文科类 艺术体育类 理工类 医药卫生类 农林牧渔类 电大类 高职高专类
中职技术类 继续教育类 馆配类 其它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