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关系其本人身心健康,对编辑队伍建设乃至期刊出版效能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文章从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进行分析,角色认知冲突容易导致学术期刊编辑情绪衰竭,角色期望消解容易导致学术期刊编辑人际关系疏离,角色认同式微容易导致学术期刊编辑低成就感。在此基础上,文章从角色定位、角色转化、角色坚守三个方面对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的消解策略进行了澄明,以期学术期刊编辑能够积极缓解和调适工作压力和不良情绪,保持角色的充盈,把握学术期刊出版的时代脉搏。 【关键词】角色理论;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心理学领域研究心理健康和职业压力的一个流行概念。以学术建构和传播为主业的学术期刊编辑,因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职业倦怠问题逐渐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例如,于涌、张积宾对54个编辑的职业倦怠与其身心发展、工作满意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1];姚仁斌、俞荷俊、刘畅等对安徽省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王兰锋对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3]。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倦怠问题,必须回到其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分析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建构、与作者、读者的相互作用,以及产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关注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这与学术期刊编辑在复杂学术建构环境的互动关系和心理阐释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将角色理论作为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问题的一个研究视角,从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实践出发,解析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困厄,并从定位、转化、坚守三个层面进行角色澄明,以期寻找破解其职业倦怠的有效策略。
一、解析: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的理论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George Mead)最早提出“角色”这一概念,并将其用于分析社会情境中的个人行为方式[4]。其将“角色”用于解释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互动模式,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默顿(Merton)、戈夫曼(Goffman)等社会学家都对角色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展。尽管在社会学界,不同的社会学家对于角色理论的具体阐释不同,但都强调了角色理论涉及对于个体身份或社会地位的期待或规范,是个体与群体社会属性或社会关系的体现。当个体基于某种行为规范承担某一社会角色时,其角色并非单一的,而是形成了“角色集”,从而产生不同的角色认知、角色期望、角色认同。
角色认知是指个体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规范,对于自己可以行使的权利、应该承担的义务的认识,是对个体对于自己“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审视。当学术期刊编辑对于自己须承担的不同角色出现认知矛盾,或者社会对其提出多种不同的角色扮演要求时,学术期刊编辑对于“现实角色”产生不认同感,就会逐渐丧失编辑工作热情,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角色期望是指社会对于个体承担的某一角色的期望或要求,是一种趋于理想化的应然状态,这是影响个体角色实践的外在因素。当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实践行为与社会对于这一角色的期待不符,就会产生矛盾,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在无形之中降低。
角色认同是指个体对“自我同一性”和角色一致性的具体态度与行为。个体在角色互动过程中将某一角色定位置于更高位置,并形成个体自身、他人都认可的形态。在具体工作中,当学术期刊编辑对于自身某一角色的认同倾向与社会认知不相符时,会时常找不到价值感和意义感,久而久之,将会产生职业倦怠。
二、反思: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的特征分析
角色理论视域下,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倦怠是由外部的环境变量和学术期刊编辑的内生机理交织形成的。笔者认为,从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外部立场和自身立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主要以下三个特征:角色认知冲突下的情绪衰竭、角色期望消解下的人际关系疏离、角色认同式微下的低成就感。
1.角色认知冲突下的情绪衰竭
长期以来,学术期刊编辑作为沟通作者和读者关系的“文化中间人”,在学术建构和传播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定位问题一直是困扰学界和业界的问题之一。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是“学术人”还是“专业出版人”?是“学术边缘群体”还是“学术权力的掌握者”?学术期刊编辑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也不是很清晰,面临“低认同、高倦怠”的身份认知困境[5]。
期刊及其所处的生态决定了学术期刊编辑具有“学术人”和“专业出版人”双重属性要求。而编辑职能与学术职能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分工,这两类角色的立场、出发点、具体要求都相去甚远,存在内部矛盾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术期刊编辑难免出现相互矛盾的角色认知,从而陷入“角色定位模糊”的困境,可能心理焦虑和模糊认知等问题,严重束缚乃至弱化了学术期刊编辑的办刊积极性。
2.角色期望消解下的人际关系疏离
角色期望是指当个体的角色与他人对其实际抱有的期待一致时,其角色扮演才是有效的。笔者在此尝试对学术期刊编辑角色期待的常态进行分析。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6],因此,对于一个合格的学术期刊编辑来说,需要符合“编辑学者化”的要求,在繁重的编辑工作之余开展学术研究。同时,随着媒体融合趋势的加快和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冲击,学术期刊编辑面临着一定的技术压力,需要积极变革工作模式,具备多元知识结构。
这些仅仅只是学术期刊编辑角色期望的一部分,实际的实践情境其实更加复杂。学术期刊编辑有时难以满足这一个个独立的角色期望,于是情绪衰竭感加剧,直接导致一定的“身份焦虑”和能力焦虑,进而造成与学者、读者、学术团体等的关系疏离。
3.角色认同式微下的低成就感
角色认同是角色实践行为发展的高级样态。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认为,自我认同的实现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7]。学术期刊编辑角色认同的实现可以视为其获得成就感和意义感的基础。
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认同是学术期刊编辑在对所扮演的“学术人”“出版人”等角色进行认知,同时又与社会对其的角色期望一致的角色行为。而在现实工作中,当学术期刊编辑同时进行学术研究和编辑工作时,会产生相互矛盾的专业努力方向,职业认同会出现错位和失调,无法进行明确的社会角色定位,从而产生“角色差距”,导致工作的成就感较低。
三、突破: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的消解策略
从角色理论视角看,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问题的实质,从内部来看是学术期刊编辑如何处理研究与编辑工作的关系;从外部来看是社会如何认可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人”与“出版人”的双重身份。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术期刊编辑既要明确自身职业定位,正确认识个人职业发展路径,又要转变职业角色,坚守学术期刊出版的主体性,把握“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平衡。
1.定位: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立身之本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与情绪发展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学术期刊编辑角色认知能力越理性、全面,其积极的情绪状态越易于达成。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编研一体化”是岗位特点,也是职业要求。对于这一角色的复合建构,既要把握两者之间的对立,不能无视对立关系的存在,但是又不能走向极端,促进两者的统一,做到“编研相长”。一方面,学术期刊编辑要认识到扎实的学术基础对于其履行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审稿等全流程职责的保障;另一方面,从事学术期刊出版工作,也使得学术期刊编辑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学术信息。如果学术期刊编辑能够有效运用这些条件和优势,就能达到编辑职能与学术职能角色的统一。
研究工作重在“专”“精”,而个体的精力是有限的,学术期刊编辑开展学术研究不能脱离自己的本职工作。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认知要与期刊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将个体的专业研究工作与编辑工作融为一体。第一,学术期刊编辑要有选择性地开展学术研究。一是根据个人从事的编辑专业,选择基于这一学科领域的有关方向作为学术研究的目标;二是基于出版学、编辑学等本体研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三是通过编辑出版工作和审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术研究。学术期刊编辑开展研究工作与科研人员不同,应以通观全局为主要目标,侧重宏观探讨,能够站在更高层次上把握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第二,学术期刊编辑要有目标地提高学术素养。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人”与“出版人”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学术期刊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这有助于解决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认知错位问题。
2.转化: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转变之姿
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转变是期刊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媒体融合时代传播范式转变的客观要求。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构,才能明晰转型路向。
第一,出版领域的编辑:强化出版专业知识学习。从社会角色理论看,出版行业中的学术期刊编辑作为职业编辑,是学术期刊出版的中心环节,直接决定了刊物的发展方向。从这个角度分析,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加强自身的出版专业知识学习,在编辑工作中培养自身“职业出版人”的敏感意识,掌握期刊出版的行业动态,以较强的编辑出版业务能力为学术研究和传播提供专业服务。
第二,学术领域的编辑:强化学术训练和学术能力培养。学术期刊是学术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因此,学术交往与参与必然成为学术期刊编辑的重要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强调学术期刊编辑在学术领域的“在场”与“有为”。学术期刊编辑要对期刊所在的学科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专长,具备与专家、学者对话的能力,积极参加学科领域的学术活动,关注科学领域的研究动态,建立良好的学术互动机制。
第三,传播领域的编辑:强化技术素养和用户服务能力。媒体融合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宣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在出版学科建设中加强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8]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角色不断被重塑,必须强化自身的技术素养和用户服务能力。一是强化融合传播意识,在编辑工作中,构建跨媒介、跨终端、跨形态的传播机制。二是强化用户服务意识,学术期刊编辑要从服务读者向服务用户转变,进行交互式传播,从而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三是强化技术赋能意识,学术期刊编辑要积极学习、应用新技术,掌握不同媒介的特点,结合学术传播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差异化服务。
3.坚守: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应守之义
从整个学术生产和传播过程来看,学术期刊编辑是学术生产的组织者与设计者,也是学术传播的引导者与选择者。因此,学术期刊编辑不仅仅只是一个职业,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必须要有坚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才能担负起所应承担的使命和任务,这是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坚守的义务。
第一,学术期刊编辑角色应该坚守“文化传承者”的价值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9],这对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价值导向与文化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坚持文化自觉是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和文化角色。
第二,学术期刊编辑角色应该坚守“身心皆在”的主体性。海德格尔提出:“技术在帮助人类解蔽事物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类,让人类自然而然成为技术的持有物。”[9]媒体融合的发展更加需要学术期刊编辑坚持自身的主体性,把握“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平衡,避免陷入“身心疲惫”的被动状态,减少技术的负效性。
结语
在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中,职业倦怠是影响其身心健康、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从角色理论视角分析,可以有效解析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困厄。通过对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角色转化、角色坚守进行深入探究,可以有效帮助学术期刊编辑回归角色本真。当然,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澄明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只有不断保持追问和反思,构建自身的职业发展路径,才能有望走出职业倦怠困境。
参考文献: [1] 于涌,张积宾.科技学术期刊编辑人员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J].编辑学报,2004,16(6):399-400. [2] 姚仁斌,俞荷俊,刘畅,等.安徽省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社 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编辑学报,2015,27(4):400-403. [3] 王兰锋.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倦怠及干预策略[J].中国出版,2014(13):65-68. [4] 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36. [5] 夏国强,赵玉山.新形势下我国编辑继续教育现状的调研分析[J].中国编辑,2021(1):86-91. [6] 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EB/OL].(2021-06-25)[2022-07-25]. http://www.gov.cn/xinwen/2021-06/25/content_5620876.htm. [7] PETER J,BURKE D C,REITZE S.The Link between identity and role performance[J].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1981(44):83-92. [8] 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2022-04-25)[2022-07-25]. https://www.chinaxwcb.com/info/578973. [9] 刘磊,刘瑞.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转变:困境与突围——基于海德格尔技术哲学视角[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3):44-50.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