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4月23日下午,“《横渡乡村》读书沙龙”在上海大学北门外“入海口”(上海大学师生创新创业交流中心)顺利举行。此次活动由上海大学校友会、社区枢纽站、上海大学出版社、上海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旨在以新书《横渡乡村》为中心进行对谈交流,并分享上大师生在艺术乡建、艺术社区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学术成果。
活动期间,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华莅临现场参与活动,并谈了自己到横渡实地参观考察的感悟,表示艺术家和村民之间的互动使得从“艺术走进乡村”到“乡村的艺术”成为一种可能。对于上海大学学生来说,“横渡乡村”艺术乡建活动也是重要的文化素养培育和社会艺术实践平台,学生们通过艺术创作、论坛讨论等形式参与到活动中,实现了一种人生教育上的提升。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副馆长、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马琳在致辞中谈到《横渡乡村》一书不仅是学术成果的总结,更是学校各部门共同协力的结果。该书通过文献形式,呈现了专家和学生对艺术乡建、艺术社区和乡村振兴的不同角度的深入思考。
随后,两位编者致辞。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耿敬指出,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将知识和理论通过试错和经验修正呈现出好的结果。他同时也提到了艺术家在乡村社会中的角色,认为艺术家的艺术形式需要与农村社区和生活相结合,以产生自然而然的影响。他希望以此为契机,可以有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艺术乡建工作中。
著名策展人、社区枢纽站创始人王南溟对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代艺术所有的可能性不在于它自身的复杂,而是在于它不停地和其他东西发生关系,从而形成了一个特定机制,形成一个可思考可传播的舆论点。艺术的介入使得原来的学科边界被打破,艺术社会学让学术研究切入社会层面,而切入社会这个过程本身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成为了一个艺术作品的主题。在这个层面上,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改变了,讨论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王南溟和在场师生分享了在横渡进行艺术乡建期间,艺术家与村民之间的互动经历,以及村民是如何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协助艺术家完成作品创作并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的。

上海大学图书馆馆长潘守永教授发言提到,艺术乡建的活动策划需要从产品设计、市场支持等角度多方位思考如何将艺术家在当地创作的作品转化为有历史留存价值、可以长期对当地居民产生有益影响的博物馆藏品,并最终成为一种产业化项目,实现持续性的美育价值。

倪卫华、柴文涛这两位参与“横渡乡村”乡建活动的艺术家分享了自己的艺术创作思路,以及同当地居民、儿童互动交流时的心得感受。

在提问环节,耿敬和王南溟等嘉宾又以艺术乡建对乡村的可持续性影响为主题与师生进行了积极讨论。
 《横渡乡村:艺术社区与社会学艺术节》 订购
本书是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耿敬和著名艺术家、策展人王南溟在2021年4—6月间浙江省三门县横渡镇为期3个月的社会学艺术节实践后共同编著的论文集,收入了一批艺术家和社会学家、社会工作者们通过相应的学术论坛和具体作品所做出的理论探索与经验总结,以及当时的访谈、照片等图文资料。本书所呈现出来的,艺术不再是艺术家的单纯艺术创作过程,而是成为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其中以美化生活的一种艺术尝试。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提供多样化的艺术创作形式,社会学家进行理论反思,社会工作者进行社区动员,地方政府予以协助和支持,所有参与者都在新形势下带着“富了怎么办”的思考参与其中,努力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社会文化精神的“富足”探索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
来源:上海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