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传播生态的良莠直接影响我国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传播成效,有必要对其面临的国际传播特征、传播现状以及传播困境等传播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以深化中国文化出海和拓展文明互鉴。当前我国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的传播价值表现为传播新场域、传播新话语及传播新形态的产生;传播表征体现为主题特征、产业模式、以及海内外读者共助文学走出去的同频互动。但也存在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产业链尚不完善、传播长尾效应不足等问题,需从立足东方文化书写中国故事、依托数字技术完善海外出版产业链、整合用户力量强化长尾效应等方面进行完善,助力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关键词:数字出版;中国网络文学;传播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国网络文学经过20多年的发展,出海译作总量超过50万部,海外受众近1.45亿人,海外市场规模突破30亿元,已经成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力军。作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关键要素,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出版在彰显中国文化、传递中国价值、表达中国审美以及展现中国形象等方面发挥作用愈加强烈,但在产业链发展、精品化生产和版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形成良好的国际传播生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对当前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的国际传播特征、传播现状以及传播困境等传播生态要素进行细致分析,对深化推动中国网文出海和进一步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创新载体等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的传播价值
1.1形成了对外传播新场域
与传统出版行业不同,网络文学生产出版的最后一环不再限定稿上市,而扩展呈现为影视改编、游戏改编以及周边产品售卖等多样形态,数字化技术传媒推动生产、传播、转换所形成了强大的市场“溢出效应”,让网络文学既能赋能阅读市场,又以内容衍生形态开辟新的泛娱乐化产品。自2019年起点国际举办全球年度有奖征文品牌活动(WSA)以来,已有约4成获奖作品进行IP开发,合作团队来自美、印、韩、泰等国家。其中,《沉迷之爱》《爱的救赎》等已在韩、泰网络出版,《沉沦爱的冠冕》《邪恶之剑的诞生》等已改编为有声作品;《龙王的不眠之夜》等多部海外网文改编的漫画作品已在腾讯动漫上线,反哺国内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体现出引领中国文化出海风尚的新潜质。截至2022年底,中国原创网络文学作品授权数字出版和实体图书出版数量可观,涉及日、韩、东南亚地区,以及美、英、法、俄等欧美多地,仅阅文旗下授权作品就突破900部,线上译作新增3000余部,多部译作累计阅读量破亿,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名片,其文化魅力和创作模式具有全球推广的市场潜力。从内容出海到生态出海,我国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平台数量和质量在国别和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加,在海外互联网空间形成了对外传播的新场域。与此同时,网络文学阅读平台作为新的数字公共空间,具备移动便捷、社交性强、覆盖面广等特征,个人写手、平台签约作者、用户、平台方在此新场域内作为传播者共同出现,有力打破了我国对外传播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限制,进一步扩展了我国网络文学对外传播的话语空间。
1.2产生了对外传播新话语
传统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主体主要为具备影响力的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面向海外受众的对外传播话语载体呈现专业化与精英化特征。网络文学作为大众文化,不仅承接了历史上承变文、志怪、传奇、话本、明清小说、鸳鸯蝴蝶派和金梁古、琼瑶为代表的港台通俗文学的轨迹,还嫁接了西方幻想文学传统、日本动漫、英美奇幻电影、欧日侦探小说等多种国外元素。与新闻文本为代表的规范性呈现相比,受众群体更广、接受门槛更低,其营造的文化氛围娱乐性更强也更易打破国别间文化壁垒。不同于既往硬性传播话语体系,网络文学通过动画、漫画、游戏等ACG类作品凭借广猎题材与趣味化故事呈现,受到青年群体热捧,能够以一种软性姿态补充传统对外话语之外的传播缝隙,形成以更微观、更生动活泼、更符合互联网碎片与个性化生态的新对外传播话语。海外热播小说改编剧《苍兰诀》中出现的大量蕴含中国元素的文化场景和造型以及跨越束缚追求真爱的爱情观表达,与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原型遥相呼应,就引发了海外观众的强烈共鸣,是网络文学海外出版对中华文明及文化价值观书写话语的创新表达。
1.3引领了对外传播新形态
网络文学的海外数字出版呈现出情感与互动共振、多模态话语参与的新传播形态。借助网络阅读平台、翻译网站、论坛空间等数字媒介,海内外读者能够在虚拟社群中进行情感交流与观点互动,也会通过概念解析、内部讨论、转发评论等方式进行二次创作和二次传播,有力提升了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与中华文化的感知度。与此同时,通过有声、动漫、游戏、剧本杀、短剧和衍生品等多形式的产业转化,多途径的IP开发以及视频剪辑、图文配合等综合视听方式的多模态海外传播呈现,不断延伸着中华文化的传播半径,使得海外公众对中国网络文学数字出版作品的理解度、心理共鸣和认知度等更加深刻立体。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网络文学IP全版权运营市场,整体影响规模超过2520亿元,线上消费和线下经营相结合,对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内容的多版权转让、多渠道开发、多媒体传播等,形成了有力支撑,网文IP生态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初显,有效引领了对外传播的新形态。
2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的传播表征
2.1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的主题特征
2.1.1蕴含东方符码的题材书写
网络文学根植于社会生活与时代风貌,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动体现。包罗万象的当代中国社会与作者的所思所想产生共振,共同构建了网络文学颇具东方美学的题材类型。经过时代和市场的双重选择,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的题材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优化。2022年,科幻、玄幻、历史、古言、现实等题材成为海外受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样态的有力载体。艾略咨询2022中国网络文学出海报告显示,中国的言情与幻想类小说是主导海外女频和男频市场的绝对优势题材作品,而恐怖悬疑与科幻题材在海外市场受欢迎程度也比较高。内涵东方符码的多题材网络文学以网络为载体对当代中国故事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展现,从工业、基建题材幻想作品对古代社会进行现代化的重构,到非遗、古代言情作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与认同,体现了对东方符码和当代元素的不断继承与超越。当前,大英图书馆收录包括《赘婿》《第一序列》《大医凌然》《大国重工》等在内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包含《复兴之路》等现实向作品,是网络文学多样化题材探索的有力证明。本土作者根植中华文化和东方文明的文化土壤进行创作,使各类网络文学题材独具东方特色,成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载体。网络文学作品通过故事情节与角色设定完成对中国主流价值观的传达,从而调动受众情感实现共鸣,受众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在接收与共鸣的过程中被形塑,无意识涵化完成,中华文化得以塑造和传播。
2.1.2隐喻民族精神的叙事策略
网络文学作品具有叙事、再现以及塑造功能,能够表现与折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海外大热的《天道图书馆》《盘龙》等作品中的角色多具有快意恩仇、多情重义、百折不挠等性格特质,英雄救美、义结金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情节反复出现。此类对于传统文化“原型”和“母题”的运用,体现了意识形态对创作者的“询唤”,是独属中华文明民族性格及民族寓言的生动书写。此外独具中国特色的背景设定与情感化表达,是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出版作品在叙事创作上的又一鲜明特征。以《斗破苍穹》为代表的作品将故事背景设定于神秘玄幻的东方大陆,将五千年历史的风云变幻、文明古国沧海桑田的变迁作为故事起点,在独特的文化气质和不被海外受众熟悉而带来的神秘氛围之中,国家与历史的形象在不同于西方的宏大叙事中得以彰显。同时“士为知己者死”“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一诺千金重”等情感化表达在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作品中频繁出现,《三生三世》等仙侠作品将家国大义与儿女情长相勾连,通过可感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实现审美移情,使受众将文本中所蕴含的东方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转移为自身所认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将中华文化与中国的价值取向传递给海外受众。
2.2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的产业模式
2.2.1产业化的创作者生态
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在互联网企业介入下呈现出高度工业化特征,网络文学作者依附于各大主流商业平台,在规章制度完善的生产体系下为平台提供标准化的文学产品。网络文化海外数字出版作为网络文学的海外延伸,在生产机制上与国内保持高度同质,呈现出作者孵化专业化、作品产出稳定化、作品翻译体系化等特征。以阅文集团海外门户WebNovel(起点国际)为例,平台对海内外作者进行同步孵化。自2018年上线原创功能以来,起点国际的海外原创作家数增速迅猛,年复合增长率超130%。截至2022年底,起点国际共培育了约34万名海外网络作家,推出约50万部海外原创作品。对创作者的专业化孵化保证了原创作品的稳定产出,从产业源头实现了对网络文学海外出版的高效发展。此外网络文学的翻译不同于传统出版,内容生产机制很大程度上决定网文出海的效率,因此有别于国内的网文创作体系,网文出海增加了翻译这一核心环节。当前WebNovel(起点国际)形成了集内容评估、翻译招募、评判、合作、问题把控于一体的翻译模式和方式体系,通过与分布在北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的译者和译者组合作,组建了约300人的译者团队,已上线约2900部中国网络文学的英文翻译作品。
2.2.2商业化的运营逻辑
作为文化消费品,网络文学作品以企业主导的海外传播具有较为明显的商业化特征,平台的推送机制、编辑审核及IP改编均围绕“曝光增加、流量变现”的底层逻辑展开。各大网络文学海外平台依靠榜单制度推动流量水平可视化,具体呈现为建立网文作品的后台筛选和前台推送机制,包括各类“排行榜”和“编辑推荐榜”。前者依据点击量、收藏量、月票数在内的用户行为由系统自动排序,后者由网站编辑人工推选。传统出版时代的“三审三校”功能转变为对网络文学作品曝光度和流量转化率的衡量。以WebNovel(起点国际)为例,2018年起,WebNovel开始通过谷歌和Facebook等渠道传播好故事,增加优秀作品的曝光率。在渠道投放的助力下,作家每月可以获得从数百美元到数万美元不等的收入,为想挖掘自身潜力或靠讲故事谋生的作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中国网络文学的付费阅读模式输入海外市场,构成海外作家得以通过写作获得酬劳的基础;而平台的运营投放,帮助作品赢得更多读者和社会关注,也为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营收空间。此外,在网文行业司空见惯的各种月票制度、打赏制度,同样被施行于网络文学的海外数字出版中,为平台创造订阅以外的增值收入,同时推动我国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的商业化布局。
2.3海内外读者共助文学走出去的同频互动
2.3.1海内外读者消费行为参与文化二次传播
消费行为成为海外读者参与网络文学生态环境营造的重要一环,“真金白银”的消费投入成为“选票”,购买力成为话语权,直接作用于网络文学海外生态环境的形成。据统计,2021年海外读者付费率为48.4%,主要消费行为表现为内容付费、购买阅读平台会员服务、打赏作者或译者、众筹捐款等。具有消费者性质的网络文学海外出版作品读者积极参与到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创作的互动之中。近55%的读者为作品留下评论,42%的读者会进行分享。读者在各阅读平台留言区点评作品、分享感受,调动个体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和情节进行意义生产,对中华文化进行二次传播。在此过程中部分熟悉中国文化或中国网络文学的读者,通过意义解读加深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并实现传播,如读者自发在评论区对“一炷香”、“时辰”、“属相”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进行分析和讨论。海外用户从而得以通过网文阅读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的时代风貌,2022年,WebNovel(起点国际)的读者评论中,提及“中国”相关单词超过15万次;道文化、美食、武侠、茶艺、熊猫等,均成为提及率居前列的中国元素,网络文学海外平台评论区因此呈现出社交属性,个体能够根据自身经验和兴趣自主地对我国文化进行传播,这使得每一条由个体生产的信息都镌刻着独特的思想与表达风采,个人观点或表达出的个体情绪被放大,实现中华文化的个性化再加工。
2.3.2海内外读者社交分享促进信息交流互通
中国网络文学数字出版不同于传统出版的显著特点之一,在于社交性共同阅读的广泛铺开。对读者而言,对于网络小说的阅读不仅止步于阅读电子书本身,更是基于共同价值观念和审美体验的社交分享。当前,网络文学的社区化已经被视为增强粉丝粘性、提升IP价值的成熟路径,在网文出海的过程中,社区化的用户互动也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如海外传播最为成功的平台WebNovel(起点国际),依托国内社区搭建经验在海外形成了基于中华文化的粉丝社区打造,用户可以通过这套系统评论、追更、了解作品文化。起点国际的留言数量屡次刷新纪录,单日最高评论数突破10万。借由开放的创作生态和互动社区,用户能够在网文阅读过程中感知当代中国的网络常识,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元素,海外用户积极参与到基于网络文学海外出版作品的讨论之中,发布帖子、进行同人作品的二次创作或解读,在互动中使信息的辐射范围增大,扩展了我国对外传播广度。在对外传播信息总量增加和客观触达受众的基础上,海外用户的讨论也为我国对外传播深度的扩展提供可能。在海内外用户的良性互动中,网络文学对外传播的“合塑”力得以形成。
3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面临的主要传播困境
3.1海外数字出版作品质量良莠不齐
3.1.1过度追求流量
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作品对本国价值观进行书写,并通过审美移情使读者对我国价值取向产生认同,从而塑造和传播中华文化。正确的价值引导与价值取向应对本国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进行积极书写,对现实世界进行精准和严肃的关照,同时对态度立场展开真实写照。但当前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存在过度流量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过度商业化导致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走向庸俗。伴随中国网络文学企业布局海外,网络文学海外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网络文学的生产发行已经能够做到全流程遵循市场规律,商业运作手段成熟,生产宣发模式也较为成熟。但出于迎合市场需要的现实需求,部分网络文学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迎合观众口味,依赖固有模式进行内容生产,大量庸俗、“狗血”、“香艳”的情节反复出现,侵占高质量作品的生存空间。第二,过度娱乐化消解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的传统美学意识。网络文学海外出版审美特点之一在于高潮迭起的叙事节奏,为最大限度地获得观众的注意力,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作品在叙事层面尽量使故事“引人入胜”,刻意制造意高潮点的设置和注意书写语态的娱乐性。而对于中华文化内涵缺乏挖掘,简单堆砌的文化元素深度展现不足,叙事美感和精神价值难以在单薄文本中呈现。网络文学因此常被大众称为“爽文”,例如很多写手特别喜欢写小人物在职场(或江湖、武林)击败对手和在武林中等级升级,很多故事情节能使读者从中获取存在感和成就感,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借文学获得舒爽感,难以产生经典的作品。
3.1.2精品化不足
网络文学的文化属性承载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功能,但当前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在面向海外进行文化输出时部分作品展现出创新性不足、创作繁杂拖沓、脱离现实等问题,导致部分网络文学作品精品化程度不足。首先在网络文学大量出海,在海外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跟风”、“模仿”的现象贯穿网络文学发展始终。新颖的题材、新奇的角色设定、讨喜的情节、到位的宣传发行均可能使一部网络文化海外出版作品得以成功。一部作品成功的背后是大量模仿之作的出现,网络文学海外出版作品模式化是最受海外读者诟病的问题。比如玄幻题材通常会反复出现“功夫中药美食”三件套、升级打怪无限流、穿越重生回到过去,言情题材对于皇宫王府深宅大院、复仇狗血逆袭、先婚后爱追妻火葬场的重复描写,都是模式化创作下作者创新能力缺失的表现。其次大量缺乏深度、粗制滥造作品的生产,不仅使读者审美疲劳,更影响中华文化和东方文明的建构与传播。网络文学海外出版作品按章节付费解锁,为了经济效益最大化,堆砌字句和拉长章节成为网络文学海外作品的特点之一,剧情故意拖沓、语句故意拉长、文字故意啰唆成为不少创作者获取经济效益的“捷径”。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网络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影响,“反对中心、解构权威”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使情节创作和角色塑造走向“荒诞不经”、“玩世不恭”和“游戏人间”,文化脱离现实土壤,产生脱离现实的悬浮问题,部分网络文学作为时代发展的见证者,不能观照现实和引发现实思考,过度脱离现实。
3.2海外数字出版产业链尚不完善
3.2.1专业译者与编辑数量偏少
2020年,国内网络文学作品规模累计达到2905.9万部,当年新增315.9万部。而2020年翻译作品总量仅为11073部,存在一定的市场空白问题。当前网络文学作品海外出版转化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即在于当前专业译者与编辑的数量偏小于市场需求。首先译者作为意义流动的“搬运者”,在某种程度上与作者共同完成作品创作,专业译者的不足直接对文本质量与内容传播产生影响。早期的网络文学翻译完全依靠个人翻译,多为拥有双语背景的网络文学爱好者出于个人兴趣爱好的自发行为,英文翻译网站Wuxiaworld、俄文翻译网站Rulate等都属于此种模式,明显存在翻译效率过低的问题。随着网络文学海外市场需求扩大,一些专业的翻译团队和机构进入到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的产业链中,虽然具备翻译质量相对较高的优势,但翻译成本高、翻译速度慢,导致规模化输出受限。当前网络文学出海企业采用AI辅助翻译的方式,速度问题得以解决,但难以兼顾质量问题。个人译者、专业机构、AI辅助翻译同时在网文出海的产业链中出现,各有优劣,但均难以满足当前高速发展的网文出海市场的需要。其次专业编辑的不足也会影响网络文学作品的出海效率,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中的编辑虽然不再扮演“三审三校”的角色,但作为创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编辑已经成为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的把关人。当前专业编辑人数偏少且培养体系较为缺失,导致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中潜在“代理人”的缺位。
3.2.2版权保护机制不规范
目前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的版权市场较为混乱,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作品的版权保护机制尚未形成,出于作品数字性、传播跨国性的特点,导致直接侵权行为和间接侵权行为极易发生于网络文学海外出版作品中。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研究报告显示,WebNovel(起点国际)上的热门翻译作品被海外英文盗版网络小说站点侵权盗版的比率高达83.3%。由于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各流程主要在数字空间内完成,导致出版网络传播侵权行为的隐蔽性增加了取证难度,针对海外的盗版取证增加了维权成本,因此,相比于国内网络文学侵权盗版现象,跨国的维权更加困难。此外,国内还没有建立与网络文学出海相对应的版权输出机制,各国对于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法律法规适用及诉讼流程也千差万别,加之语言文化差异等各种客观因素,导致被侵害人维权周期长、回报低,使得中国网络文学的跨国维权之路举步维艰,当前版权保护机制的不足,导致我国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产业链在版权问题上有所缺失。
3.3海外数字出版传播长尾效应不足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衡量网络文学海外读者的需求,可知多数受众的需求集中于头部位置,所以目前主流产品满足的是大部分人的需求,具有差异化的需求被放置于尾部,被重视程度稍显不足。但随着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不断更新迭代,受众的差异化需求不断出现,所以尾部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长。当前,网络文学海外发展已经从野蛮生长的“蓝海”市场转入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对长尾效应关注力度不足的劣势已经有所呈现,对用户多样态、个性化需求的重视程度不足的局限性初现。
3.3.1在地化创作有待强化
文化折扣亦称“文化贴现”,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如果涉及较多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气质内涵,海外受众往往会因文化折扣而难以理解,这种情形在现实和历史相关度较高的题材领域尤为明显,当前对海外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关注程度不足,本土化适应能力稍弱,“水土不服”现象明显。如现象级的宫斗小说改编影视剧《甄嬛传》2015年上线Netflix(美国奈飞公司),尽管该剧演员演技出众、场景道具精良,但晦涩又冗长的中式宫闱争斗依然造成文化折扣,致使其未引起多少波澜;国内叫好又叫座的现实题材作品《大江大河》,缘其深刻而复杂的改革开放背景,海外点播和评分人数都较低。文化折扣带来的心理距离和情感认知差异,使海外读者的情感态度及价值取向难以直接与本土作者产生共鸣。同时跨文化传播带来的“区隔感”和“疏离感”作用于海外读者对我国价值取向及文化属性的理解,加之创作团队未能面向目标受众进行二次改编,限制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3.3.2全版权运营亟待完善
全版权运营可以为目标受众提供多样态的文化产品,通过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增强用户粘性。据数据机构易观数据统计,2022年,包括出版、游戏、影视、动漫、音乐、音频等细分赛道在内的中国网络文学的IP全版权运营市场,整体影响规模超过2520亿元。在影视行业的强势介入和风投资本的入局下,全版权运营市场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但当前行业的运营能力与市场发展程度之间存在一定落差,难以满足当前目标受众多类型、个性化的需要。全版权运营体系的健全需依托完整产业链,从数字出版产品与服务提供商,到多类型技术开发提供商与产品分销商,最终触达目标用户群体。成熟的产业链内部具有逻辑性,主要结构间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当前在我国全版权运营体系中,多类型技术提供商与产品分销商的整合力度稍显不足,拓展分销渠道、推出电子阅读APP或设备、结合电子书出版与纸质书出版,并衍生影视、游戏等IP出版等方面发力仍有缺失。如中国科幻头部IP《三体》被Netflix买下版权改编影视化,即将上线流媒体播放平台,但IP改编仍止步于单一影视化或动漫化,对游戏化、主题公园建设等更多文化产品样态想象力不足,全版权运营能力仍需完善,内容产品进行有效整合力度有待加强。
4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的传播优化路径
4.1立足东方文化书写中国故事
4.1.1挖掘东方符码讲述中国故事
目前,我国网络文学海外输出已初步形成玄幻修仙武侠为主打类型,以女生言情、穿越宫廷、都市职场、同人耽美、历史军事等为多元类型的基本格局。但由于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多处于市场自发状态,导致作品输出缺乏目标受众的精准定位,部分内容存在同质化、空心化、模仿成风等现象。因此,首先需要推进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作品的更新迭代,突破以仙侠、历史、玄幻为主的类型化创作,从以量取胜转变为以质优先,追求作品类型的多元和文本内容的质量,以激发海外用户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与消费模式。其次,强化现实题材作品的书写。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作品作为中华文化和民族想象的载体,不仅与民族寓言、神话传说等文化母体紧密相关,同时与波澜壮阔的社会现实产生连接。当下,处于不断发展的中国社会与现实生活逐渐引起了海外读者的广泛关注,现实题材承载和展现当代中国故事的能力较强,能够更新海外受众对于现代中国的感知与情感,因此对现实题材的深度挖掘是未来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的重要方向。
4.1.2加强叙事规范引领中国价值取向
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作品因为准入门槛较低,而呈现出与精英文化相对的“草根性”。创作者对中华文化及价值观念的认知存在差异,对中华文化建构、传播的表达能力良莠不齐。一些作者为吸引眼球在部分情节中对中国形象进行阴暗面的过度渲染,对中国社会的描摹也会失之偏颇,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首先需要对网络文学作品中有关中国文化的错误表达进行筛选和限制,克服自身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在对创作者进行合理引导的同时推进网络文学批评共同体的建立,鼓励网络批评家提前介入,完善网络文学社会效益评价体系。其次,平台需要履行把关职责,限制不良作品的推广。在当前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中,读者的关注程度及注意力水平成为平台筛选网络文学海外出版的主要标准,平台运营及作品的发行成本由读者部分买单,因此市场和读者的喜好决定着文本的创作及平台的市场发行,作者对读者进行着刻意的迎合,同时平台的审核和筛选机制存在漏洞,对容易获得流量的媚俗作品限制力度不足。因此未来需整合平台力量,加强对网络作者的教育与引导,从源头上治理那些严重脱离中国实际情况、扭曲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偏离民族价值观、损害国家形象的网络文学作品。
4.2依托数字技术完善海外出版产业链
4.2.1发挥AI技术与专业人才互补优势
当前我国网络文学海外出版人工翻译与AI翻译共同使用,但高水平译者缺失及人工智能翻译难以完整还原文本内涵,导致网络文学翻译质量较低,影响读者情感投入和审美体验。其次,互联网线上平台传播形式和人工智能审核的兴起,使专业编辑的职能发生变化,更多将视野转为对内容的把握,但网络文学海外出版中编辑作用未能彻底发挥。因此未来需推行AI技术与专业人才互相补充模式。在翻译校准环节,AI翻译应用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对于关键词句的把握仍需人工辅助。首先通过“AI翻译+人工校准”的模式,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海外网络文学需求,助推网络文学的智能化发展。其次在内容传播环节,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实现网络文学“一次创作、多次发布”的智能分发和个性化推送,通过对内容的结构化和标签化处理,再借助用户画像抽取用户标签,以实现内容与用户的智能匹配,从而完成针对每一位用户偏好的个性化推送。编辑未来则需进一步向“代理人”方向转变,助力产业发展完善。
4.2.2利用区块链技术规范版权机制
对于网络文学文学作品及相关IP版权机制的规范,首先应从法律层面进行约束,通过积极研究他国法律政策环境,一方面对直接侵权行为和间接侵权行为进行约束,另一方面加强推动网络文学影游动漫相关IP改编的合规。通过对国外的文化政策和法律环境的理解,包括有关文化市场准入、文学内容审查、作品分级、言论限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的深入认识,明确权责,推动合规版权机制形成。其次,借助区块链技术完整数字版权保护。数字版权保护面临的困境主要来自于中心化网络环境的弊端和社会信任制度的缺失,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则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区块链的本质是一个共享数据库,利用去中心化、时间戳、共识机制等技术特点,营造了可以追溯、修改留痕、公开透明的坚实的信任基础,若对数据进行复制或盗用,技术支持能够记录该过程,再加上人为干预,进而就能有效阻断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作品不同平台间进行侵权的行为。同时在维权方面,去中心化的模式使得中国作者在海外维权时可以将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已经发布了作品的区块链平台上,从而使得取证维权过程更加集中高效。
4.3整合用户力量强化长尾效应
4.3.1建立生态文化圈针对文化折扣进行“在地化”创作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网络阅读平台、翻译网站、论坛空间为网络文学海外数字出版作品用户提供交流与互动的平台,网络虚拟社群得以形成,从而引发传播模式与话语叙事方向的变动,社区内部的意义生产和大量互动助力文化折扣的减轻,满足用户个性化交流的需要。海外用户对于中国网络文学的参与度与对中华文化的感知度日渐提升,个体偏好聚集形成社群趣味,爱好者们互称“道友”,除却进行武学功法的交流外,同时进行汉语学习经验的交流与沟通,渴望对中文版网络小说进行直接阅读,群体性的交流与学习使海外读者尽可能地理解和贴近中华文化,以求破除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因此需最大限度地调动海外用户生产和讨论的积极性,建立生态文化圈提高海外读者感知水平,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首先,创设创作平台,鼓励用户进行生产和创作。其次,完善用户版权保护和创作激励机制。对于拥有显著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意见领袖,应大力推广其作品并开通打赏功能,以此鼓舞并肯定其持续创作的信心与兴趣;最后,创建兴趣社区。将热度较高或人气较旺的话题或作品置放在该社区,激发并带动海外用户创作网络文学的热情和参与互联网传播的兴趣,通过三者合一完成生态文化圈打造,进行“在地化”的不断尝试,助力用户减轻文化折扣的负面影响,共同参与中华文化的传播。
4.3.2数字媒介助推“IP孵化+全版权运营”模式成熟
“IP孵化+全版权运营”是未来网络文学海外出版发行的重要发展路径,推动我国该模式的完善首先可借鉴当前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如梦幻乐园迪士尼的IP孵化与版权运营策略。迪士尼始终以IP孵化为运营核心,从初期的米老鼠、白雪公主到今天的星黛露、玲娜贝尔,迪斯尼保持着高度稳定的IP孵化能力,始终坚持新IP的推出,和固有IP热度的维持。良好的IP孵化促使版权运营的全方位开花,电影、周边、主题乐园等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同时全版权开发又维持了IP热度,良性循环得已形成。当前网络文学海外出版“IP孵化+全版权运营”模式的搭建参考可当前迪士尼的运营策略,以网络文学文本为始,增强IP独特性,通过IP的互相联动,拓展分销渠道、推出电子阅读APP或设备、结合电子书出版与纸质书出版,并衍生影视、游戏等IP出版,推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电影、电视、游戏、消费者产品、商店、衍生品授权、乐园等类型的全版权运营。推动我国该模式的完善其次可加强技术层面的想象力,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等数字媒介技术的介入,将受众感官体验从视觉和心理层面的愉悦,扩宽至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满足,进一步满足用户的多类型、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科院:2022中国网络文学研究报告》[EB/OL].(2023-03-13)[2023-07-05]. https://rmh.pdnews.cn/Pc/ArtInfoApi/article?id=34436020. [2] 王一鸣,张洁.网络文学出版研究的概念、框架和范畴[J].出版科学,2023,31(03):58-66. [3] 范伯群,刘小源. 通俗文学的传统与网络类型小说的历史参照系[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5(8):100-114. [4] 李战子,陆丹云.多模态符号学:理论基础,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J].外语研究,2012,No.132(02):1-8. [5] 艾略咨询2021中国网络文学出海报告https://www.sgpjbg.com/info/25194.html [6] 艾略咨询2021中国网络文学出海报告https://www.sgpjbg.com/info/25194.html [7] 《2022中国网文出海趣味报告》发布[EB/OL].(2023-03-13)[2023-07-05]. https://rmh.pdnews.cn/Pc/ArtInfoApi/article?id=34436020. [8] 敖然,李弘,冯思然.我国网络文学出海现状、困境、对策[J].科技与出版,2023,No.340(04):26-30. [9] 彭桂兵.网络文学版权保护:侵权形态与司法认定——兼评近期的几个案例[J].出版科学,2018,26(04):23-27. [10] 艾瑞咨询 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研究报告 [EB/OL]. https://report.iresearch.cn/report/202006/3595.shtml. [11] 董子铭,刘肖.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新途径——我国网络文学海外输出现状与思考[J].编辑之友,2017,No.252(08):17-20. [12] 刘毅.网络文学外译版权输出的角力、变局与前景[J].出版发行研究,2017,No.313(12):94-97. [13] 张辉,王柳.区块链下网络文学版权保护问题研究[J].法学论坛,2021,36(06):114-120. [14] 陈洁,陈企依.国际传播视角下网络文学自出版内容筛选机制研究[J].编辑学刊,2022,No.203(03):6-12. [15] 叶欣欣,袁曦临,黄思慧.基于用户画像的海外网络文学读者阅读行为研究——以Webnovel为例[J].图书馆杂志,2023,42(01):92-98. [16] 王丹红.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路径探析[J].出版广角,2019,No.344(14):46-48. [17] 邵璐,吴怡萱.中国网络文学的多模态海外传播研究[J].中国出版,2021,No.514(17):47-50. [18] 赵礼寿,马丽娜.读者参与视角下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开发机制研究[J].出版广角,2022,No.406(04):46-51. [19] 邓祯.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与中国文化形象构建[J].中国编辑,2019,No.111(03):8-13. [20] 郑剑委.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接受与网络翻译模式[J].华文文学,2018,No.148(05):119-125. [21] 王学鹏.起点国际:中国网络文学出海之帆[J].出版广角,2020,No.374(20):42-44. [22] 陈前进.“十四五”时期中国网络文化“走出去”:构建“网络文化共同体”[J].出版广角,2022,No.406(04):22-27. [23] 孙乔可,李琴.网文出海何以“走进去”:发展困境与未来想象[J].出版发行研究,2022,No.364(03):88-92.DOI:10.19393/j.cnki.cn11-1537/g2.2022.03.013. [24] 汤哲声.中国网络文学的属性和经典化路径[J].中国文学批评,2023(01):142-149+192. [25] 吴申伦,龙雨晨.玄幻仙侠题材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优势与路径研究[J].出版广角,2023(13):39-45. [26] 郭瑞佳,吴燕.基于同业竞争者视角的海外网文平台发展分析[J].出版广角,2023(13):46-52. [27] 戴俊骋,魏西笑.文化强国使命任务视域下的数字文化消费[J].江西社会科学,2022,42(08):168-179+208. [28] 邢晨,李玮.全球IP时代中的中国经验——论中国网络文学IP转化的发展路径[J].出版广角,2023(13):9-14. [29] 张允,卢慧.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在地关系建设研究[J].中国编辑,2022(07):90-96. [30] 杨晨,何叶.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载体[J].出版广角,2023(13):27-33. [31] 张富丽.从作品出海到生态出海: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现状[J].扬子江文学评论,2023(02):75-81.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