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AIGC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研究——以补偿性媒介理论为基础 - 2023编辑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2023编辑论坛
AIGC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研究——以补偿性媒介理论为基础
徐倩文(河海大学出版社)
2024-05-29 15:35:14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摘要:AIGC作为一种新型内容生产方式,可以为文化赋能,提升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本文基于补偿性媒介理论,分析AIGC对文化传播主体与客体的补偿机制,探究AIGC技术在促进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治理路径,对借助科技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做有益探索。

  关键词:AIGC;文化传播;补偿性媒介理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内容生产方式呈现了从专业生产内容(PGC)到用户生成内容(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UGC),再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进阶的过程。无论是PGC还是UGC,人在内容创作的过程中都占据绝对主体优势,但当短时间内内容生产者的内容创作能力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且高质量的需求时,内容消费缺口就会逐渐增大。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的延伸。2022年11月ChatGPT 的横空出世,再次引发了人们对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的关注与探讨。AIGC作为一种新型内容生产方式,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在自动化生成文本、图像、视频等内容方面有着巨大的能力和潜力,能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消除内容创作瓶颈,并通过快速捕捉人类语言中的关键信息,不断持续学习,在自动化生成内容方面部分替代人工,从而实现人的延伸。

  20世纪以来,AIGC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从不断实验到爆发式增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AIGC仅在小范围内实验,1957年诞生了第一支由计算机生成的音乐作品——弦乐四重奏《依利亚克组曲》。进入21世纪,深度学习算法不断更迭,AIGC从实验性向实用性转变,2007年世界上第一部AI生成内容的小说《1 The Road》出版,2017年微软人工智能“小冰”独立完成首部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2022 年11月30日,OpenAI推出AI 聊天机器人ChatGPT,AIGC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土壤。ChatGPT以Transformer结构为基础,采用了预训练和微调的方式进行模型训练[1],通过不断学习,能形成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再加上它较低的使用门槛,能够帮助文化工作者更好地实现文化的生产与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立足新时代,借助AIGC技术,可以让全民参与文化创作与表达,提升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AIGC也正在成为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手段和进一步释放文化传播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科技为文化赋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与生机。

  1 AIGC对文化传播主体与客体的补偿机制

  “补偿性媒介理论”由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提出,该理论主要探讨了新媒介对旧媒体的替代和补偿作用。莱文森认为,每一种媒介都是对前一种媒介的革新,这种进步与革新都补偿了其原先的不足;而每一种媒介本身都有不足,都要靠更新的媒介来补偿其不足。[3]例如在出版领域,数字媒体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表达形式、即时高效的内容更新速率和较强的互动性等优势很好地弥补了传统纸媒的缺陷,而智能媒体又以其复杂的内生逻辑而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新旧媒介的更替代表着媒介的“非完美性”,正如补偿性媒介理论所阐释的“媒介间的补偿”和“媒介自身功能的补偿”这两种形态,媒介总在不断补偿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延伸。

  1.1 AIGC对文化传播主体的补偿

  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精神文化活动,出版天然地具有“文化”的特质[4],出版社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在文化产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筛选、编辑、出版图书等产品,出版社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共享,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知识传播能力与水平,成为新闻出版等专业机构竞争力的核心构成因素,也使得新闻出版专业机构有动力不断运用最新信息技术,并不断改变原有知识传播理念、范式、工作方式。[5]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传播,从供给侧端把关文化内容质量,助力文化传播,传统出版社也正在拥抱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与挑战,形成了从纸质媒介、数字媒介到智能媒介的出版形态的演进与补偿。媒介形态与功能的不断演进,改变着整个出版行业运作模式与发展路径,也推动着出版社的转型升级。因此,本节基于补偿性媒介理论,以出版社为主体,探讨Web3.0时代AIGC提升文化传播力的实践路径。

  1.1.1技术补偿:人机交互中的智能出版

  随着机器的拟人化与信息化,人与机器的融合成为人机关系的显性趋势。[6]出版工作虽然是以编辑为中心的,但是AIGC能实现对编辑的技术补偿,以改进和优化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出版行业带来更多的红利,具体以下面几个图书出版流程为例。

  (1)选题策划方面

  首先是海量信息收集。编辑可以通过AIGC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快速整理出所需选题的关键词,然后可通过表格等形式将关键词按逻辑关系进一步分类,在这些相关性强的关键词的引导下,AIGC技术可快速检索出与选题相关的数据,例如市场图书销售数据、图书市场供给和竞争情况等,甚至可以筛选出用户潜在需求量等隐蔽信息,这些均可为图书选题提供信息支撑。其次是构建用户画像。AIGC可以收集用户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可根据读者的图书购买记录了解用户的兴趣偏好、阅读心理、消费能力,通过分析用户的阅读时间、频率和时长等了解用户的阅读习惯,通过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行为来分析其网络参与度。收集的用户信息越多,越能全方位、立体化地生成用户画像,从而帮助编辑精确定位目标读者。最后是智能生成选题。AIGC技术不仅可以帮助编辑通过大量的调研形成基于市场需求的多种选题,还可以监测舆情,了解读者对不同话题和作者的关注度,及时把握社会热点,形成有高关注度的选题。

  (2)组稿和内容产出方面

  一方面是寻找最佳作者资源。AIGC技术可以对作者的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和评估,帮助出版社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文学素养和创作潜力,从而针对选题筛选出最适合的作者;挖掘社交媒体的信息数据,邀请有知名度、有影响力、有潜力、有口碑和受读者欢迎的作者组稿。另一方面是内容产出高效化。第一,在图书内容创作方面,AIGC可以帮助作者搜集创作素材,也可以根据关键词和相关主题撰写部分内容,且AIGC在写作过程中可模拟作者创作风格,以保障文稿阅读的流畅性。所以,借助AIGC在提升作者文稿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能缩短作者创作周期,推动整个出版流程的高效化。第二,在图书翻译方面,由于外文书的翻译周期普遍较长,通常需要多个编辑同时翻译,而这必然产生翻译质量参差不齐问题,便会多出图书翻译完成后的整体润色环节,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翻译后的图书品质,而且会延长整个出版周期。AIGC则补偿了编辑在技术使用方面的欠缺,通过AIGC技术,译稿质量提升,时间缩短,例如中信出版社集团的“‘血与锈’经典科幻系列”借助AIGC使翻译周期缩短了3至6个月。第三,在插图制作方面,AIGC通过不断学习以掌握编辑所需要的绘画风格和规律,并做到随时调整设计方案,以契合文稿内容。当然,AIGC也可以协助图书的封面制作和装帧设计。

  (3)编校和审读方面

  编辑在对书稿编校的过程中,一些自动化工具,如黑马校对软件、方正智能辅助审校系统等已经应用于字词、标点、敏感词、知识、格式、逻辑等方面的辅助审校。但这些校对软件或多或少存在误报和漏报、知识性差错难以识别等缺陷,AIGC这一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原有编校软件的功能补偿,自动检查文稿的错别字、标点符号、格式问题、语法问题、逻辑错误,甚至能准确判断知识点的正误,帮助编辑减少疏漏和错误。AIGC可以帮助出版机构实现内容安全检测,自动识别和过滤不良内容,提高出版服务的质量和可信度。[7]利用深度学习算法,AIGC可以有效查找敏感词汇、意识形态错误,避免错误价值理念的传播,尤其在核对地图时,AIGC有着远高于人工的精准度,可将问题地图扼杀在摇篮中。所以,人机交互弥补了编辑在创造性劳动中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差错,书稿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

  (4)宣传和营销方面

  酒香也怕巷子深。一本书出版出来,为了吸引目标读者,出版社一般都会即刻进入宣发环节。首先是自动生成营销文案。一本书的营销文案包括作者简介、内容介绍、微信号文案、视频号文案、网店文案等等,AIGC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媒介载体生成针对性的文案。例如,拓世集团开发的语言大模型拓世GPT可以从图书中提取结构和价值、兴趣、情感三个要素,形成图书的DNA。[8]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AIGC可以为一本书定制独一无二的宣发物料,增强图书与目标用户的匹配度。其次是制定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出版社可以利用AIGC技术对目标用户的阅读行为、市场需求、同类图书的市场竞争情况等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营销方案,以实现精准营销。最后是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利用AIGC工具可以对图书投入市场后的销售数据、经营数据等进行跟踪分析,并将有效数据生成可视化图表,帮助编辑完成数据报告的制作,做好图书销售预测和趋势分析,更进一步洞察和定位目标读者,指导出版社及时调整营销策略。AIGC技术使营销围绕数据展开,每一步都高效科学,出版社承担起把关人角色,帮目标读者提供最优选项,图书的销售转化率也自然提升。

  1.1.2编辑力补偿:媒介演化中的人才转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编辑出版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数字媒介诞生之前,从事纸质书编辑、加工的传统编辑是编辑行业的主体;互联网的诞生,数字出版的发展,编辑的外延不断扩大,新媒体编辑等数字编辑应运而生;智能出版时代到来,VR、AR、AI、大数据等数字与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版+”正在打破传统出版业态,融合出版与智能出版编辑成为大势所趋。媒介不断演化,文化传播主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会因融入智能时代的程度不同而形成一定差距。传统出版社作为转型重阵,随时代剧变而产生的危机意识和创新求变意识也倒逼编辑转型,实现AIGC背景下的编辑力提升。

  (1)专业型编辑向复合型编辑转型

  随着出版的深度融合,传统出版的边界逐渐模糊,编辑也由专业型人才向多领域、全方位涉猎的复合型人才转型。作为传统出版行业中的某一领域的专家,面对AIGC的冲击,编辑开始努力求变,将自身的专业素质与跨媒介、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素养进行结合与重组,从不同学科体系中深度发掘新时代编辑文化生产与传播需要的相关知识与技术,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不断丰富自身技能。同时,编辑也从烦琐的文字工作中抽身出来,开始了解和掌握各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将重心更多地放在图书内容的创新、质量的监督、思想导向的引领上,成为统筹出版各个环节的“产品”经理,为读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有效促进文化的深度传播。

  (2)传统型编辑向智能型编辑转型

  AIGC时代,传统编辑的素养和职能面临新的挑战,编辑的技术敏感度不断提升,开始由专注文字工作向既懂出版又会技术的智能型编辑转变。编辑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充满创新力的思维,将传统出版流程与新技术相结合,在理论层面,理解并掌握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理解AIGC的机制和局限性,在操作层面,运用大数据等来提升个人数据采集、分析与整合的能力,熟练使用ChatGPT等智能出版内容媒介,并对借助AIGC技术生成的内容进行评估、修改和优化,使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更强的交互感。例如,为了更进一步培养传统编辑的智能思维,外研社特地组织了AIGC与出版融合创新研讨班,培养编辑运用AIGC技术提升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能力和从容面对挑战的能力。

  1.2 AIGC对文化传播客体的补偿

  1.2.1 情绪价值补偿

  社会学家特纳曾指出,人类是最具情感的动物,丰富多彩的情感特征赋予了人类独特的魅力。[9]所以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需求,这些情感需求通过社交、媒介互动等方式得到满足。AIGC这一先进媒介可以实现早期人工智能技术难以提供情绪价值的情感补偿。早期的人工智能技术,只能实现简单的人机交互,实现内容产出;技术不断变革,如今的AIGC技术可以通过学习来模拟用户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逻辑,并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不断优化补充,以实现情感互动。相关分析表明,社交媒体70%以上的热门内容带有较强的情绪感知属性。[10]这也说明较强的情绪价值补偿能力,可以有效提升用户注意力,延伸至文化传播方面,也会助力出版社、媒体等文化传播机构产出爆款图书、文章,如主流媒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梦、家国情怀等高情绪价值的主题来打造具有正向价值的优质爆款内容,用户情感被点燃,情绪高昂,提升了用户黏性和文化传播力。将AIGC技术运用到文化传播,既能实现用户的功能价值向情感价值补偿,又能实现单向价值向交互性价值补偿。

  AIGC从多渠道搜集信息,可以全天候满足用户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传播效率;AIGC技术能找到用户的情感共鸣点,让用户获得更多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提供更高层次的交互性情绪价值,形成有效的情感补偿。例如,虚拟人在文化传播领域正被广泛应用,他们具有具身化的主播形象、类人化的情感表现能力,能与用户实现情感交互,用户的文化体验和审美素养也得到培养和提高。首个文化出海的国风虚拟人“天妤”,具有语言、肢体、表情等多模态的情感表达方式,其以敦煌飞天形象演绎《千壁寻踪》等系列短剧,让AIGC、元宇宙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向世界弘扬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2.2 私属价值补偿

  AIGC技术可以定制内容,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相关研究统计,我国的数据量规模年均增速位居世界第一,庞大的数据基础可以帮助计算机深度学习,承载海量的数据内容,向不同用户无限量分发定制化内容,满足其专属需求,实现私属价值补偿。基于AIGC的精准化服务可以面向特定圈层,将其转化为私域流量,甚至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专属服务。例如,在推动文化传播时,AIGC可以向不通用群体推荐不同的文化类别,以满足用户专业需求、学习需求等。首先,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方面,可以通过文本、图像、视频等跨模态内容生产方式,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典籍、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联系起来,通过多种语言、音视频等转化成代表中国声音的文化创意,让国人、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其次,在满足专业文化需求方面,以水利专业为例,用户需要了解某个河流的水文状况、某个大坝的情况等,通过AIGC工具可以短时间、高效、精准推荐相关书籍、文章、视频等,极大提升用户体验。对专业知识的精准分发也能培养更多垂直领域的意见领袖,从而促进该专业领域文化的广泛传播。另外,很多中华文化都凝缩在晦涩难懂的文言语句中,父母对孩子进行国学启蒙时,借助AIGC技术的沉浸式陪伴,可以让孩子在娱乐中了解并热爱中华文化。总之,在深入了解用户并为其提供专属文化服务方面,AIGC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 AIGC在文化传播中的挑战

  补偿性媒介理论认为:“补偿性的媒介并不比最初的媒介本身更能‘无噪音’地解决问题。相反,它们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带来的‘噪音’比带走的要多——通过提供一个陷阱而不是绝对的进步。”AIGC弥补了旧媒介所欠缺的功能,给人类带来进步,但也使人类面临许多新的挑战。AIGC在文化传播领域面临的挑战与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造成伦理失范,中华文化被恶意曲解

  在人工智能伦理方面,AIGC的使用易引发偏见、歧视等问题,原因是AI算法可以通过训练来自动输出带有价值倾向的内容。AIGC训练采用的数据集通常来源于人的语言和信息,所以在运用AIGC技术对中华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AIGC的设计者或操作主体可能因自身的立场和价值不同而对中华文化产生偏见,甚至可能因政治立场不同而将偏见上升为种群歧视。那么当他们受到自身价值观的影响,就会生成带有偏见性的内容,将自身的文化观念和对中华文化的偏见渗入到文化编码过程中,扭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易对文化传播客体造成误导。正因为人工智能缺乏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所以AIGC技术也容易成为文化战的“帮凶”,帮助一些国家进行文化渗透。

  2.2形成信息茧房,中华文化的传播受到制约

  AIGC智能算法可能影响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理解和接受。为了提升用户黏性,算法的推荐机制会进行精准化推送,用户总是会接收到单一相似、某一固定领域的内容,进而陷入信息茧房,这可能导致人们无法全方位地接触到丰富多样的中华文化,久而久之,中华文化的传播受到限制。

  2.3虚假、不良内容泛滥,文化内容审核困难

  AIGC技术的多模态交互特性产生了更加复杂的内容形态类别,文化内容传播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本或图像形式,而是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和形式进行传播,例如音频、视频,甚至虚拟现实等,这给虚假、不良文化的判断、识别和审核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由于这些内容可能涉及敏感内容,如色情、暴力、政治偏见等,因此对它们的审核需要更加精准和可靠。另外,在虚假信息生成的过程中,用户的个人信息可能会被用于模型训练,导致个人信息遭到泄露。然而,目前的审核技术可能无法完全准确地识别这些复杂的多模态内容,导致一些不良内容肆意传播。

  2.4过度依赖技术,人的文化创造力逐渐被消解

  AIGC可以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使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所需的文化知识,然而,这种便利性也可能会导致内容生产者过度依赖技术,而减少独立思考和创造的时间。例如,编辑在人机协作的过程中,可能会过度关注AIGC生成的内容,而忽略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失去了其在文化内容生产这一创造性劳动中的主体地位,而被人工智能所支配,这不利于编辑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文化内容的良性生产。

  3 AIGC促进文化传播的多维治理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信息生产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11]AIGC等新技术的发展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途径,在通过科技手段促进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从供给侧端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多维度正面宣传文化内容。

  3.1 技术开发维度:从源头规避伦理风险,实现技术优化

  在使用AIGC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伦理风险,而这就需要技术开发人员从算法开发的源头处规避潜在的伦理风险,具体包括隐私暴露、偏见歧视等的防范与规避。首先,利用AIGC收集海量数据时,选择对公开数据的获取,坚决不爬取用户的隐私数据;同时,加强差分隐私保护技术的应用,提升对用户个人数据的保护力度。其次,进一步清洗和分析训练数据。检查数据的来源和质量,对其进行校正和优化,去除含有偏见歧视等的数据内容。此外,为从源头杜绝虚假、不良内容,科研人员应加大模型训练力度,提升技术开发水平,保证数据真实,提升内容可信度。为避免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泛滥,技术人员可在AIGC模型开发时纳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数据内容,尽量从供给侧端保证用户无法接收到色情、暴力相关数据,不被劣质文化所毒害,助力AIGC传递积极健康的中华优秀文化。同时,对于外来优秀文化也要采取包容的态度,借助AIGC实现优秀文化的交流互鉴。总之,AIGC模型技术人员应坚守伦理底线,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坚决避免因获利心切而将技术不成熟的产品投入市场产生的技术伦理风险。

  3.2 政府规制维度:从顶层加强政策支持与监督管理

  首先,AIGC在促进文化传播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除了头部企业,很多企业都开始布局AIGC,其中就包括文化生产与传播机构,如主流媒体、出版公司等。政府可以对AIGC研发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提高企业研发的积极性,鼓励其主动向文化产业布局,为文化强国建设做贡献。其次,AIGC在应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侵犯著作权问题、伦理问题、文化安全问题,等等。政府需要以政策法规的形式,明确有关主体的权利与责任,确立风险防范机制,对AI生成内容的发展与应用进行约束。围绕AIGC相关技术的研发生产进行全流程监管,包括算法语言模型构建规则、科技伦理审核、参与人员责任划定等。最后,政府可以成立相关文化审核、伦理审查组织,对AIGC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应用实现层层把关、精准问责。最终达到规范AIGC文化市场的目的。

  3.3 企业协同维度:从下游实现把关治理与内容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强化政治担当,勇于改革创新,敢于善于斗争,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12]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各文化生产和传播企业、AIGC研发企业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强化政治担当,保持高度政治敏锐度,将企业责任和用户利益放在首位,摒弃唯利益论,文化科技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文化传播企业履行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把关责任。以出版企业为例,应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多重审核,包括AIGC模型自身数据的审核与筛查、编辑对AIGC涉及环节的把关、邀请社外专家再次把关。编辑要明确自身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AIGC作为辅助工具,帮助自己提高文化生产效率,获取文化创意灵感,实现人机良好互动。

  4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数字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13]AIGC的介入促进了中华优秀文化以数字化的形式实现广泛传播,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更多途径。但也要清楚地看到AIGC技术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伦理失范、陷入信息茧房、不良内容泛滥等。这些都给政府、技术研发企业、文化传播企业等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多主体协同治理,共同借助AIGC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峻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及其在图书出版中的应用探讨[J].传播与版权,2023(10):48-51.
  [2]人民网. 赓续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强国[EB/OL].[2023-10-15].http://sh.people.com.cn/n2/2023/0731/c134768-40514355.html.
  [3]保罗•莱文森.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91.
  [4]王炎龙,江澜.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我国出版人才培养的行动逻辑及体系构建[J].科技与出版,2023(1):45-52.
  [5]陆小华.ChatGPT等智能内容生成与新闻出版业面临的智能变革[J].中国出版,2023(5):8-15.
  [6]Mark Coeckelbergh.New Romantic Cyborgs:Romanticism,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the End of the Machine[M].London: MIT Press,2018:228.
  [7]王鹏涛.知识服务视角下数字出版概念谱系的构建与拓展[J].现代出版,2022(2):75-88.
  [8]AIGC风暴席卷出版业,探索人工智能与创造力的融合[EB/OL].[2023-10-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6072892376074643&wfr=spider&for=pc.
  [9]乔纳森 H•特纳.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M]. 孙俊才,文军,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6.
  [10]CTR洞察.CTR万强:AIGC重塑用户关系,媒体价值未来的四大“落点” [EB/OL].[2023-10-25].https://mp.weixin.qq.com/s/lMCaqO5aj_VjNLsWu3XWkQ.
  [11]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共产党员,2019(7):4-5.
  [12]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3-10-27].
https://www.12371.cn/2023/10/08/ARTI1696762577153687.shtml.
  [13]人民网.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专题深思)[EB/OL].[2023-10-2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0144702000932314&wfr=spider&for=pc.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