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沉舟侧畔千帆过(第4期) - 《大学出版》2004年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大学出版》2004年度
沉舟侧畔千帆过(第4期)
徐雁(南京大学教授)
2006-07-03 14:57:53 来源:《大学出版》2004年第4期
《大学出版》杂志创刊以来,已经编辑发行了四十余期。其间屡经整合,尤其是在过去的这一年中经过改版,面目焕然一新,如今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学出版行业内外所关注的一种重要期刊了。每期的“卷首语”强调我国高层出版政策的指导性,“专题报道”传播大学出版活动的重大资讯,虽然篇幅不大,却是《大学出版》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过,我这里想要着重说说的,是近期杂志加强期刊选题策划,并放开思想视野,积极组织文稿的行为,与该刊重新崛起之间的关系。希望我的一得之见,能够对于从事包括《大学出版》在内的同行业期刊的编者都能有所启迪。
从半个多世纪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一枝独秀,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出版社的陆续创建,全面开花,中国的大学出版事业,终于组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军,填补了全球华文出版事业的一大空白,丰富了国内的图书品种,充实了出版物的市场。应当指出,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尤其是在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出书育人”的功能发挥上,大学出版有着不可淹没的汗马功劳。
但也毋庸讳言,且别说与全球发达国家的大学出版事业相比,单与我国国内稳健的名牌出版社相比,大学出版仍然总体上表现出经营理念不够成熟、出版效益不够稳定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出版事业面临整体性体制改革的时代气氛中,大学出版机制如何应变?大学出版的基本使命和本质功能何在?大学与出版的关系,尤其是大学出版与图书市场化的关系如何?大学出版与社会出版的分野几何?放眼未来,大学出版的终极关怀又为何?……这一系列业内人士回避不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实也同样困惑着关心大学出版、关注出版物社会效益的业外人士。由此,则作为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主办的《大学出版》会刊,其实是同样位于出版体制改革的风口浪尖上。
可喜的是,最近数期杂志的编者,没有回避上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是披风乘浪,热切关注业界的动静,积极介入业态的发展,并通过组稿来实现编者的意图,体现出刊物的导向。
以去年9月发行的第43期为例,第一主干栏目“出版改革研究”发表的是《出版参考》杂志社伍旭升先生的力作《转制:大学出版社的机遇抑或挑战》,该文提出的现状分析:
“大学出版社要为本校的科研服务,要承担及时推出本校教师优秀学术成果的任务。本校教材出版以及统编教材的出版原本不是为营利而为的,但现在我国的大学出版社,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似乎越走越远,而学术积累的功能,似乎多少被淡忘了”,实在发人警醒!而苏州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吴培华的新论《总编辑工作的要务是策划》,提出“一个出版社成熟与否,有无相对成熟的编辑思想应该是一个主要的标准”,“总编辑不能沉湎于具体的书稿的编审中……应该成为本社图书出版的总策划”,以及“总策划首先是对图书出版规划的策划”、“总策划关键是图书选题的策划”、“总策划注重的是对整个出版过程的策划”等一系列立场分明的论点,对于转型中的大学出版业务是具有启迪意义的。至于武汉大学出版发行系教师周霞的《出版集团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也是一篇有着现实针对性的学术论文。
上述三篇都是洋洋近万言的大块头文章,作者来自不同的出版文化岗位。由此足见,《大学出版》编者对于出自作者笔下的言论是充分尊重的,其编辑思想是开放的,组稿的视野是开阔的,审稿立场更是开明的,他们不搞时下一些所谓“核心期刊”习用的刀斧大动作(这样往往“以篇幅害文义”,出现削足适履的情况)——这就极大地激发了作者向《大学出版》供稿的积极性,也足以吸引到一些不求功名、但求真理的纯粹学者的好文佳稿,从而多少保持一些该期刊(虽然是“季刊”,在这个传媒多元化
时代,用稿周期不免过长)的前沿性。可以说这是《大学出版》经过近期的改版探索,终于重新崛起,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希望能够保持下去,直至形成为一种优良的编刊传统。
另一方面,从第42期开始,编者大胆尝试的“本期专稿”(如第43期是《大学校长谈大学出版》专题),观点纷呈,每个短篇都很有看头;“书评广场”栏目,则仍需要在新的一年里下大力气加强,如何让大学出版最值得推荐或评论的书,得到最出色的专家最有分量的推荐或最有价值的评论,并让读者能够把推荐、评论文章读得下去记得住,则“书评广场”任重而道远兮——限于篇幅,我这里就不再继续发挥下去了。祝《大学出版》在雄鸡高歌之年,挟着出版改制的雄风,在刊林中取得更出色的成功!
[作者系南京大学教授]
来源:《大学出版》2004年第4期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