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出版物的多种形态必将长期共存互动发展(第4期) - 《大学出版》2004年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大学出版》2004年度
出版物的多种形态必将长期共存互动发展(第4期)
何绍仁 张其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07-04 09:33:22 来源:《大学出版》2004年第4期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版业已打破纸介质图书一统天下的局面,音像出版业、电子出版业和网络出版业等正在蓬勃兴起。多种形态出版物的向世,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大大提升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同时,也为当今出版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正确认识出版形态的发展变化,把握好多种出版物载体的使用,使其成为促进我国如版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是广大出版工作者十分关心和正在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数字化技术促生了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出版业的新型产品——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应运而生,而且其发展势头迅猛,很快进入了各个领域及千家万户,它们与音像制品、纸介质图书共同构成了形态多元化的出版物,大大丰富了出版物的形态和种类。
电子出版物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出版物的市场,增添了文化载体的形态,满足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多种方式的需求,巨大的存储空间、活泼动态的显示方式、便利快捷的多功能选择方式等优势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网络媒介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网络传播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十分深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出版业正在世界各国迅速兴起,扩展速度迅猛。互联网网络出版有技术密集、人才密集、信息量大、集中度高等特点,这些正是网络出版的优势所在。主管部门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网络出版将有大发展,网络出版将是一个直接年产值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达1000亿~1500亿元的新产业,形势喜人,前景乐观。但是,我国网络出版业目前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加入WTO后,出版业的发展将打破国界,尤其是网络出版更是如此,使刚刚起步的我国网络出版业面对来自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按照外资投资互联网的规定,加入WTO两年,外商投资互联网的比例可达50%。一直瞄准中国大市场的许多国外出版公司和传媒公司都把介入网络出版作为迈进中国出版业的第一步。因此,我国出版业应积极行动起来,推动网络出版的发展。
由于我国网络出版业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必须要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按照市场规律,采取措施,在实践中取得经验,增强实力,拓展空间,扩大影响,加快网络出版业的发展速度,抢占制高点,使我国出版业在国际竞争中尽快处于有利地位,以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作者在网上传输作品的权利;网络作品版权受著作权法保护,任何人破坏了他人作品的加密措施,被视为犯法。《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的公布施行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网络出版的法规,对于加强网络出版活动的管理,促进网络出版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有重要意义,有理由相信,随着主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环境,我们将迎来网络出版百花盛开的春天。
二人类接受信息的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多种出版形态将长期共存、互动发展
出版业从仅仅提供单一形态的纸介质图书发展为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并存的新局面,并且电子、网络等新的出版形态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因此,在电子出版物出现以后,有人提出“电子出版物将取代纸介质图书”的预言;随着网络出版的兴起,又有人预测“网络出版物将代替其他出版形态而一统天下”,并推断“在今后一二十年之内,就会出现全面的无纸化出版社”。但是,近年出版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上述预测和推断是不全面的,电子出胺物不仅没能全面取代千百年来人们已经熟悉和接受了的纸介质图书,网络出版也未能一统天下,反而极大地促进了纸介质图书的发展,形成了传统出版与音像出版、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共存、互动发展的新局面。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字、图片、声音(音频)、影像(视频)都是人们所需要的。图文声像反映在出版物上就是出版物的多种形态。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彼此雉以完全替代。为什么上述预测和推断没有很快兑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的多样性,正是这个多样性决定了出版物形态的多样性。
首先,文字描述的深刻、细致,往往是仅能反映外部形象的图片和影像所不及的,文学中的想象和情感,科学中的思考和推理更是离不开文字的阐述,捧书细读、掩卷长思还是人们学习、欣赏、品味各种作品的习惯和享受,因此,以文字图片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图书、报刊仍将长期为人们所需要和喜欢。同时,除了文字、图片形态的传统图书报刊之外,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知识的更新和高新技能的学习等还需要更为牛动真实的表现形态。人们希望把美妙的音乐和演讲保存下来,便于以后多次欣赏,于是有了录音带、CD、MP3等制品,希望看到活动的图像,又发明了录像带、VCD、DVD等新的传媒载体。对多种出版物形态的需求,在教育出版方面体现得更为充分。教育出版的任务是直接为教育事业服务,为各类教育提供教材、辅助教学材料等出版物,包括学前、小学、中学(含中等职业教育),大学(含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成人等各类学校的课本及其他教育教学用书,这些图书总共占全国图书销售总量的50%以上。同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各类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此加大了教育对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的需求,立体化教材、多媒体教材以及网络教育都要求出版业提供多种出版形态的出版物,以满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需要。
多种出版形态的出版物在完成新颖的教学设计、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中学习等方面都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收到单一出版形态的教材难以达到的效果。比如,外语教材配上录音带、光盘(CD),借助录音机、CD机,可以听到正宗地道的语音,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很有帮助;物理、化学、生物教材配上电子出版物(CD-ROM),可以将微观世界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使他们直观地感知、了解用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中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试想,阅读历史书籍,伴以古典音乐和配乐朗诵(CD),这样的有声图书会使读者陶醉于历史的情境之中,带来无尽的联想;阅读地理书籍,除了文字描述之外,有山川湖海的录像片展现在眼前,一定会给读者留下更直观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更加热爱壮美的大自然。
丰富互动的多种出版物在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实现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教育改革目标等方面必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教育事业需要多种形态的出版物,多种形态出版物也必将为教育改革与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信息技术为多种形态出版物共存与互动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对各种传统产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提升了制造业、商业、交通、通讯以及军事、教育、高新技术等的发展速度,一大批新产品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紧密结合开创了电子商务、网上商场、网上虚拟社会、远程网络教育等全新领域和全新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这种变化对出版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多种出版形态借助信息技术,形成了统一的数码化(数字化)信息,这为多种出版形态互补互动、协同发展和并存提供了技术基础。出版形态的选择要根据出版内容而定,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搭配互补,最终以最丰富最易于接受的出版形态将信息呈现给读者。
网络出版的神奇就在于传播的便捷和迅速,网络在眨眼之间可将大量信息传至万里之外,只要有台计算机连接在Internet网上,就可以接收到来自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并且是图文声像具备,之所以能做到如此神奇,其技术基础是各种信息的统一的数字化编码。例如:在教育应用方面,网络出版可以将文字、图片、动画、语音、影像等形式的教学资源迅速、,便捷地传送到各地,供教师、学生使用,网上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使师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可能,及时发现并使用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可以大大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人们感知信息的方式是多种的,对信息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了出版单位给人们提供信息的出版物形态必须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多种出版形态的出版物在今后相当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将会长期共存、互补互动、共同发展。
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提供两种版本的出版物,一种是传统的出版物版本,即用纸张类介质记录图文信息,另一种是电子版本,即把信息记录在CD—ROM光盘上或登载到互联网上。“e—纸互动”已成为许多出版社发行和销售出版物的重要策略,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已不鲜见。
出版物的多种形态为出版业扩大了产品空间,从单一纸介质图书到多种出版物共存,出版业的发展路道更加广阔,就象汽车从单行线驶入多车道的道路,前进速度一定更快;丰富多采的多种出版物更加吸引读者、大大提高阅读兴趣,从而使社会总的阅读量大幅度增加;网络介入出版使出版物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这样原本由于传播、购买等原因难于获得而不得不放弃的需求变为实际的需求,从而扩大了对出版物的总的需求量。总之,出版物的多种形态增加了社会的总阅读量、扩大了对出版物的需求,为出版业拓宽经营范围、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规模效益创造了有利条件。多种形态出版物的共存与互动使出版物的品种结构、品牌特色、功能效果、读者群体发生根本性变化,必将推动出版业加速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作者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陶艺军)
来源:《大学出版》2004年第4期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