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一部宽视野、多角度、出版学论著(第2期) - 《大学出版》2004年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大学出版》2004年度
一部宽视野、多角度、出版学论著(第2期)
——读《现代出版产业论》
李寿春(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6-07-10 10:27:31  来源:《大学出版》2004年第2期 
 
 一门新专业诞生的最大动方起社会对它的呼唤,出版学也是如此。把出版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但出版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至今还不够健全,对于编辑出版的研究仍跟不上实际发展的需要。同时,在编辑出版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包括专业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规范、实践环节的设立与学科地位的确立等方面,其中缺乏与实际相结合的、系统的专业教材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从事出版研究的人士都知道,对出版学的研究应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即:出版管理、出版技术和出版文化。出版学本身所具有的专业跨度广、实用性强、变化多样的特点,决定了在编写相关教材时,作者不仅要透彻地了解出版业的昨天,也要准确地把脉出版业的今天,还要放眼于出版业的明天。而目前的现状是,很多专业教师或者是限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或者是因为对出版
实务兴趣不大的缘故,使得编辑出版的理论研究脱离出版的实践,这一点直接体现在编辑出版的教学用书上,目前不少教学用书内容陈旧、跟不上国内外出版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
出于培养出版产业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出于建设编辑出版学科的需要,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本世纪我国首套“现代出版学丛书”,由吴培华策划,许嘉璐撰写总序。整套丛书共7本,包括《现代出版产业发展论》(于友先著)、《现代出版学》(张志强主编)、《现代印刷技术概论》(邓普君主编)、《现代图书编辑学概论》(朱胜龙编著)、《现代书业企业管理学》(朱静雯主编)、《现代图书营销学》(刘拥军编著)、《中国编辑出版史》(黄镇伟编著)。内容涉及出版发展规律、出版专业理论知识、中国编辑出版史、出版管理、图书营销、印刷技术等。结合了国内外出版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我国出版业改革发展动态,是对出版专业各领域的深刻透视和系统分析。丛书各分册的作者既有出版理论研究的专家,又有长期从事编辑出版教学的教授,还有编辑出版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者。
 推出一系列适应我国国情,同时也适用于目前出版教学的图书,对培养出版业专业人才甚是有利。同样,组织一批出版业资深人士来编写一套编辑出版学丛书,不可不说是苏州大学出版社一个极好的创意。让一批置身于出版事业、熟知出版动态的出版人,结合数十年的所专所长,总结工作中的所感所悟,各有侧重地著书立说,不仅有益于开启投身于出版业的后辈,对出版学本身的积淀也是一件幸事。更重要的是,对出版业理性的分析与客观的评说,有利于促进我国出版业在变革时期冷静思考态度的保持。
 《现代出版产业发展论》是整套丛书的一本,作者于友先是一位在出版界历练了30年的资深出版人。由于作者所处的工作环境、在出版界的地位,使得全书不可避免地具有一般出版理论图书所欠缺的气魄、全局观念与政策敏感性。全书重点探讨中外出版产业的发展,由六个章节建构了全书的脉络。
 正如作者所言,人类出版活动产业化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其古典形态带有更多的自然性与单纯性特征,积淀了人类出版史上一切有助于出版产业发生和发展的基因。故而内容是从对世界出版产业的百年回顾铺开的,用酣畅的笔墨、丰富的材料总结了19世纪及其以前的人类出版活动、“二战”前后世界出版产业的发展与繁荣以及当前世界出版产业发展的总态势。继而引发了现代出版产业的整体内涵的思考,直白地道出现代出版产业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人类的出版活动日益纳入了现代市场经济的轨道,出版走向市场的根本目标就是为文化找市场,以文化推动市场的发展。同时,作者还将视野投向高科技与现代教育对现代出版产业的推动上。书中是这样论述的:高科技与教育的普及使人们交往所要处
理的信息,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个性化愈来愈突出,现代多样化的生活方式,给人类的出版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可以有所作为的绝好时机。
 作者对现代出版产业经营管理的梳理,是以全球的视野来考察国内出版业的管理现状的,在分析出版产业的双重属性时,借用了美国著名出版家、曾长期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社长的小赫伯特•S贝利观点:图书出版商回避不了图书应担负的社会使命;回避不了既是出版商又是公民的形象;回避不了人们对他们作为悠久而光荣的传统的参与者的期望。任何出版领域中有水平的编辑必须关心图书的风格和内容,不会满足于把利润作为衡量才能的惟一标准。谈到出版社的可控性管理系统时,则这样概括道:一个出版社的整体运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精神产品转化为物质形态的复杂运动过程。出版社的领导层必须立足全局对其进行宏观调控,从市场策划到编辑选题,从生产设计到印刷装订,从广告宣传到批发销售等各个环节协调起来。
 最后的三个章节则把笔墨着重在现代出版物的跨世纪革命、现代出版人新世纪的崇高使命以及如何造就我国现代出版巨人方面。既是对世纪之交出版物空前繁荣原由的分析,也是对出版产业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对现代出版人必备的一些优秀品格的定性分析,更是对我国现代出版巨人的热情呼唤。
 除了理性的探讨之外,掩卷后最大的感受恐怕就是作者对材料的娴熟驾驭了。无论是对西方出版产业发展的回眸,对现代出版产业市场规律的叙述,还是对现代出版产业的文化内驱力的探讨,无不借助详实的数据、具体的史料或最新的动态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对于尚在象牙塔有志于出版行业的学子们来说,它提供了大量、全面的出版学信息,读后对中外出版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有系统的了解;对于初窥出版门径的新手,它能牵着你步入出版的神圣殿堂,体会中西方出版的一路演进与发展,感受中外的出版巨匠的风采以及出版业的扑面而来的新气息;对于已经熟悉出版、身处出版行业的专门人士来说,它也因其客观的论述、透彻的分析而有所裨益。
 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并不是每个产业都很发达,但无一例外地都有一个十分发达的与其综合国力相匹配的新闻出版业。文化将决定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方向,我国文化也注定会在世界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文化信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决定的,是文化的全球性交流、融合、发展的趋势决定的,它是作者的期望,同时也是我们的期望。

[作者工作单位:苏州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陶艺军)

来源:《大学出版》2004年第2期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