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新闻出版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机遇与挑战(第1期) - 《大学出版》2005年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大学出版》2005年度
新闻出版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机遇与挑战(第1期)
柳斌杰(新闻出版总署)
2006-07-10 11:15:43  来源:《大学出版》2005年第1期 
 
 人才建设是新闻出版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是一个知识创造、加工、传播的过程,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精神创造,所以人是最基本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十三亿人民改变自己命运、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中,人才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继往开来根本保障。一百多年的革命史、建设史证明,人才工程是民族振兴的伟大基础工程。新闻出版业是一个把人类精神创造物质化社会化扩大化的过程,所以也是一个依靠人才、需要人才、造就人才的行业。人力资源开发在这里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中央领导同志曾经多次说过: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创,依赖了一批有责任感有名望的出版家和经营家,正是他们在民族危难关头创立了现代出版,编纂整理出版了自康熙以来,规范中国文字所需要的词典、字典,传承了中华文明的这一部分。也正是他们,引进了西方的教材,使中国逐渐有了西
学、有了数理化。要不然我们的教学总是四书五经,远离自然科学,这在中国文化开拓上是创新。更值得指出的是他们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里使中国的出版业中有了亚洲一流的出版社,当时他们的分社遍及亚洲的十几个国家。大家都知道张元济先生,他办出版社办成了中国的文化大家,毛泽东主席进驻中南海后,亲自邀请、陪同参观游览天坛的第一人就是张先生,可见新中国的缔造者对出版人的重视。从这里你可以想象,一个出版社能够出现这样的重要人物,一二个人物就能打造一个名牌出版社,足以看出出版业对人才的依赖程度和出版业造就人才的功能。
 中央领导同志不止一次讲过:当代出版业既缺乏像张元济那样的大出版家也缺乏像跨国集团那样的出版商。而现在小打小闹的出版者达不到“大家”的要求,名社不名,名人不响。所以今年实行“四个一批”人才建设工程,在全国挑选百名“出版家”还有困难。翻来覆去找不到十分之一。可见培养出版人才是我们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从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来讲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九十年代中期就提出了跨世纪出版人才工程,当时提出了要培养一批高级出版人才。进入新世纪后把人才战略作为出版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不断加以强调。去年中央又提出了实施文化建设的“四个一批”的人才工程,包括了一百多名出版家的培养,由此可见,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新闻出版人才的培养。这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一个特征:是一个需要人才、造就人才的行业。
 从目前的情况看,还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点:人才建设是一个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在改革中加快发展,在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刚才许嘉璐副委员长也讲了,发展是很快的,与发达国家比较,在产品品种、数量上,我国已经是出版大国。我国图书出版年产量是美国的三倍多,其他国家更是比不上。但就其价值来说,我们还比较小,因为这里有一个世界市场认同问题、价格比的问题,比如说:同样印张的一本书,在内地卖36元,在香港卖108元港币,在西方和欧洲就至少是36美元,价值差了3到8倍。这是我们和别人不能比的市价。
 事业发达了,我们的人才也在不断地成长。全国解放后,我们从各个行业集中了一批优秀人才进入了新闻出版行业,五十多年来,国内高校也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人才。近几年来新闻出版业更是就业热门,大学新闻出版专业毕业生连续几年就业率高出大学生平均就业率19%,其他专业也有一大批人进入新闻出版业。这几年新闻出版总署加大了人才培训的力度,凡是其它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新闻出版业,都要经过资格培训。在他们所受高等教育和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还要经过专业训练。直接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人才接近550万,连带产业、发行摊点人员等加起来1300多万,这个行业的队伍不断扩大,这是改革以来新闻出版业发展的结果。
 但是我们要看到,现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速度不快,其瓶颈也是人才。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领军人物不足,多是只谋其位而不谋其事;另一方面是新闻出版专业骨干流失,尤其是经营人才奇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体制问题,二是机制问题。从体制上讲,现在大部分新闻出版单位还是各级党政机关、学校、社会团体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用人权决策权,更不是独立实体和行业。由于行政化倾向严重,就不可能形成灵活的机制。曾经有一批确实在出版工作上有出色成绩的人,由于种种原因流失了,有的改了行,有的弃文从政当了官,有的下了海,所以就没有造就领军人才。南方一些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已经在北京招聘董事长、总经理,这就是领军人才奇缺的一个表现。专业人才要靠新体制新机制去留住他们,要创造能发挥人的才能的那种体制让他们安心从事自己热受的出版业。
 经营人才奇缺,这又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在延安成立新华书店时,主要任务是把出版物、宣传品送到敌后、送到解放区去,是地下的“交通站”,计划经济时代,出版产品是按计划分配的,不存在市场问题,所以没有经营问题。跟现在的市场经济完全不是一回事,长期不经营,哪里来的经营人才呢?机制不活,难以解决优秀人才安居乐业问题,所以一些优秀人才没有长期留在岗位上奋斗的条件。好多出版单位仍然是大锅饭、平均分配,有能力的人不能发挥作用,没有能力的人混得倒很舒服。靠年头混级别哪里有活力,有的单位闹的比干的凶,哪能鼓励优秀人才发挥作用?必须通过改革来打破体制性的障碍,营造一种新的机制,来解决领军人才、高级专业人才、经营人才不足问题。
 除此而外,也存在一些客观问题。比如说新老青黄不接,这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一些年纪奇轻,一些年龄过大。许多出版社老的老小的小。老的敬业精神强,编辑经验丰富,但精力不济;年轻的精力好,接受新鲜事物多,但缺乏专业素养,特别是职业精神不强。做出版是很辛苦的事情,要有甘愿默默无闻、为别人做嫁衣裳的牺牲精神。年轻人过于浮燥,急功近利,总想不择手段一夜成名。这就是普遍存在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是结构比例失调。懂得现代经济管理、懂得新知识领域的新闻出版人才不多。大多数懂得的是中文、历史、新闻等知识,不掌握现代传媒新的传播手段和技术。没有现代传媒技术训练和新的科学知识基础,就难以解决当前发展变化的新闻出版业的需要。新闻出版业处在信息的前沿,知识领域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出版,而编辑的知识领域远远不够。出版社也是有苦难言,想要的人进不来,想走的人出不去。这种僵化的机制使我们难以造成合理的人才结构。比如说:我们行业集中了大量的古汉语、文献、典籍研究人员,到底多少事情做?出版社也是个难题,要他们做书,做了没市场;要他们不做,出版社养这么多闲人是一个大负担。所以人才结构难以调整。
 第三,就是现在的队伍难以应变市场。从记者、编辑到领导、经理人,应变市场的能力普遍不高。我们还在计划经济的轨道上运行,训练出来的人很难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要求。比方说最近出版的压缩VCD,光盘出版业的人们一片惊呼、叫苦连天。难道修了公路只允许骑自行车的人走,不允许开汽车的人走?体制内的老竞争不过体制外的,关键是你靠政府,他靠市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任何人挡不住的,生产正版的单位你为什么不追求技术进步呢?所以针对实际情况改变出版业目前困境,最根本的实际行动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出版人才,推动我们出版业的现代化。这项任务既是改变新闻出版业面貌的紧迫任务,也是一个长远的战略任务。
 为什么讲现在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呢?
 第一,从历史使命的角度看,出版业担负着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它要为这个民族的这一段历史写下自己的篇章,甚至要为民族文化的历史宝库里增加时代的东西。我们知道,汉朝修了《史记》,以后有了二十四史。康熙修了字典,几百年来都用康熙字典。乾隆亲自主持修编四库全书,留下了存文和书目,我们这一代的出版家呢?也要有些创造留给子孙后代,所以说历史责任在这里。不能说中国目前这么一个伟大时代,热闹了一阵,什么都没有留下,文化宝库里没有新东西。我们的历史责任,就是记录和保存这一时代的民族创造力。
 第二,从社会责任来看,也需要高素质的出版家,出版业的社会责任既要营造社会舆论,传播文化知识,记载我们当代文化;又要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在健康的基础上创新。这个任务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担当是完不成的。所以需要一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善于把时代精华体现在新闻出版业的成果中。
 第三,从发展生产力角度讲,出版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生产力的核心是人的创造力。先进的生产力归根到底要有先进的掌握者、体现者才能发挥出来。出版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承担者和推动者,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
 第四,要从产业的性质来看,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为我们属于知识、信息密集型的一个产业,加工的是人的精神创造,不是化学元素,不是物理产品。这样的产业,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怎么加工别人的思想、别人的创造、别人的发明、别人的论文?
 第五,从经济发展的时代看,已经到了历史转换的关节点,我们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而我们现在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资本主要是知识,而知识变成社会重要资本的时候,我们从事新闻出版、加工知识、传播信息的人更需要掌握比别人更多的知识。不然,怎么能“点石成金”呢?
 以上我着重说明的是造就高素质出版人才的紧迫性,从多方面阐释加强新闻出版人才建设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
 第二点,新闻出版人才建设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方面讲,主要有六方面。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了步伐,进入到了实质性阶段,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新局面,给新闻出版业发展,人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第一,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出版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这是最大的机遇。党中央总结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出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突出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全面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怎么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满足衣食住行?还是满足就业?不是,而是人的智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就像十六大讲的那样“充分的涌流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靠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现在我们的各项工作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进行调整,大家不但要把它看作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它更是人才建设的指导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建设的重点课题,是真正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马克思开始研究社会,首先注意到人,重点就研究人的解放,最后的结论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彻底解放自己。而我们在过去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长期形成“左”的思想,只讲斗争,不讲人道,长期忽视了“人”这个概念,把人的发展扔在一边,失去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而以人为本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初衷。
 第二,建设小康社会为人才建设创造了历史机遇,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的时期,我们现在培养人才正是要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的任务。年轻一点的还可以参加20年后向中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新历程。这样一个宏伟目标,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为我们的新闻出版业的人才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历史机遇。一个人生命有限,像现在这样好的机遇是不可多得的。整个小康社会的建设阶段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是四个方面:物质富裕、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这四大目标就是我们奋斗的各个阶段的任务。在这一阶段,应该说各方面的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是一个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个人也是难得的历史发展机会,希望有志者要抓住机遇,在学习实践中成才。
 第三,产业发展开辟了人才发挥作用的广阔天地。这几年在中央的政策指导下,新闻出版产业通过改革、通过技术进步,已经走上市场,加快了产业发展的速度,已经从各个方面显示了它对社会的重要作用。从文化方面讲,新闻出版业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行业,不管任何文化样式都是要发端于出版,不管是电视、文艺、动画、还是其它作品,首先要构思、创作、写成本子、草图等,这就是出版环节,所以它是一个基础性产业。从经济方面讲,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逐渐上升,发达国家已经占了三分之一。据最新统计,2003年新闻出版业创造的GDP是1900多亿,占当年整个国民经济GDP的1.7%,在文化产业中是最大的一块。这样一个产业规模,连带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大批的人才投入其中,开发新的领域,研究新的发展途径,推动产业更快发展。各种人才能在这一块找到自己发挥作用的天地。过去讲出版可能只讲的是几个编辑,今天的出版,即使图书、报刊、发行等传统出版业也有了新的变化,也有了新的技术。而新型的音像电子、网络出版是跟高新技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高新技术人才也能在这里发挥作用。产业走向市场,经营管理人才也能有他的用武之地。所以现在选人用人的思路要开阔,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不是几个书呆子,要形成一个合成作战部队。因为人才跟发展联系在一起,发展才需要人才,不发展,有人才也没有用武之地。
 第四,体制改革为人才成长营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虽然体制改革还在试点,逐步在面上扩大,但是整个改革大势已经形成了激活人才的体制机制。一大批人才在改革过程中脱颖而出,那些有作为的出版社报社的领军人物,把出版社、报社带上了做大做强的路子,有些成为出版界的新型创业者。出版界有些人才的身价都是几百万、几十万。为什么?拥有品牌、拥有市场、拥有作者群。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更适合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更多的单位能够开放竞争、能上能下、能出能进,实现了优胜劣汰规则,就会给更多的人才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
 第五,市场竞争带来施展才能的实践舞台。整个市场竞争局面已经形成,新闻出版业改革是从市场首先起步的,因为我们在加入世贸时已经承诺开放市场,而今年是最后一年保护期。很多对外的合作将在明年全面开放,包括一些外资投入、流通项目进入。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过去我们的市场是政府包办,条块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几十年没变。各个地区老死不相往来,一个地方很难进入另外地方的市场,比如说一些邻省邻市离得那么近,但是长期封锁。现在我们建立全国统一的大流通、大市场,竞争范围扩大。你的产品经不起市场检验,那么也恐怕成问题。党报党刊也要受到市场、人民的检验,更何况一般的出版物,这就是消费者对出版物选择性的要求。既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宣传工作的要求,又要适应市场。这需要很大的本事才能做到这一点,既讲政治、又懂文化,既会出版,又善经营,复合型人才最需要。应对国外出版产品竞争等方面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是能力上的挑战,我们劳动力不少,但要把他们培养成人才,工作还是艰苦的。就目前而言,我们驾驭市场的能力、发展出版业的能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能力也还有很大的欠缺。首先讲,我们对规律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比如说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规律比较陌生,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也没有研究透,对新闻出版业特殊的规律也缺乏认识,除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就再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没有把它上升到科学的理论思维中去思考它,还是五十年前毛主席的理论,怎么能谈得上把握规律呢?几千年的出版业发展有什么规律?在新的社会形态下它又有什么变化和规律?能力上的缺陷还表现在没有时代性,整个行业的思想观念、运作模式、产品制造落后于人民群众的需要,落后于先进文化的要求,所以体现不了时代性。为什么?简单地说,大多数的年轻人不喜欢我们的产品,那你就失去了大多数青年读者,他们上网了。年轻人是读书的主体、时代的晴雨表,他们不喜欢说明你时代性上就有问题。我们需要站在时代前面引导他们,你出那些过时的东西怎么去引导?还有一点,创造性也不够。十六大要求,一切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我们是创造性的行业,但是我们创造性不足。几十年不变的产品(除了少数经典外)、几十年不变的运作模式、几十年不变的行为方式。出版业的法兰克福书展,别人是年年换书不换人,而我们是年年换人不换书。常去几本无价值的书放在法兰克福人的家里,明年拿出来再应付。出版社不是为开拓市场,展示形象,而是把书展作为一种福利,照顾职工出国旅游。这一点我们要向外国人学习,学习法兰克福书展组委会经营管理制度,促进版权交易,把中国的文化推出去,而不是去旅游。法兰克福书展还没开展,我们的中国柜台的人都跑到别的城市去旅游了。这种体制
模式、这种思维方式、这种精神状态,怎么能够把我们的事业搞好?怎么同别人竞争?这五个方面是对我们当前人才工作的严峻挑战,因为世间的一切奇迹都是靠人去创造。
 我们现在要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就要能够面对这诸多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正视这些问题,一味地抱怨别人,抱怨市场,怎么能够立于主动之地,怎么打主动仗?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力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外国人对中国古代的文明非常崇尚,而对中国现代的文明知之甚少。这固然有他们的政治偏见在里边,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我们能够走到国外市场、进入外国人家里的文化产品有多少?我们做的片子人家不看,你花钱送的宣传品别人从心里抗拒。我们用了大量的力量组织外宣图书、报刊出版,走出去的能力却很弱,关系战略全局的市场根本谈不上。我们的经济在全世界上的影响力很大,美国、欧洲、东南亚人都知道到中国去挣钱,产品也走向了世界。政治上也开始有了影响,在国际舞台上也有了一定的发言权。但是文化的弱势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在短期内改变?就是要创造能走向世界的文化产品。这是对我们高素质出版人才的考验,正因为这样,总署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四个重点。
 第一,培养一批能够驾驭全局的新闻出版领军人才。几年内能够培养选拔一批能够称“家”的出版家。这么一个好的局面为什么出不来几个出版家、名记者、名编辑?一个集团,一个大的出版社,没有这样的人才就发展不起来,这是多年实践证明的。
 第二,培养一批博学敬业的专业人才。博学,知识面要宽,联系的作者要多(作者的来源决定了你的出版水平)能同有知识的人对话。怎么能扩大选择呢?要有多方面的新知识,你不一定是技术专家,但你要和各行各业的专家有共同语言,就要博学。还要敬业,踏踏实实地为出版行业做奉献,长期为这个事业奋斗。解放前形成了一大批这样的专业人才,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批的专家、学者被调入编写高等学校、中小学教材,那时有一大批的人才集中到北京来,形成解放后出版业第一次大布局、大发展。而我们现在也需要这样的人才,共同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闻出版业。
 第三,培养一批能够驾驭市场经营的经理人才,职业经理人,这是我们当前急需要的。单纯的经理人才也不行,他对出版业缺乏了解。单纯出版专业人员也不行,他会出书而不长于市场经营。编辑的文化知识修养在策划、编辑、加工能力上。而经营者的能力是依托市场,经营推广文化产品,用先进文化占领阵地。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有两个效益的统一。
 第四,培养一批能够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外向型人才,完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光荣使命。这一方面目前是我们非常缺乏的,走出去的能力很弱,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美国、日本、韩国文化在中国之所以有市场,是它有这样一批人才。我们要借鉴别人的做法,要加快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
 当然各个层次上的人才都要培养,比如我们这个行业的高级技工、插图、封面设计、印装、校对、制版、推销员等,也很缺乏训练有素的人。一些单位找了一些临时工,缺乏专业知识,又不负责任,屡屡出错。出版物质量下降跟这也有很大关系。这就是说,出版业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要统一规划,全面培养,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出版大军。
 认识培养高素质新闻出版人才的紧迫性是我论述的要点,希望通过我们的社长、专家、教授、学者一起交流,为我们出版人力资源的开发建设献计献策,并作为我们培养造就高素质出版人才的宝贵财富,共同推动人才工程的建设,开拓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工作单位:新闻出版总署]

来源:《大学出版》2005年第1期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