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风雨兼程,一脉书香传承。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2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大社”)迎来70华诞。从1955年肩负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使命应运而生,到新时代以融合出版赋能学术创新,人大社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七十载栉风沐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这里既是中国人文社科教材体系的奠基者,也是重大理论成果的策源地;既是学术精品的孵化器,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既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搭建者,又是出版生态的构建者。让我们翻开这卷镌刻着思想光芒与时代印记的出版长卷,触摸一个出版机构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精神密码。
红色基因铸出版之魂
人大社自1955年成立以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为使命,在新中国出版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从建社初期的红色基因传承,到改革开放后与国家战略相向而行,再到新时代的品牌创新,人大社始终扎根中国大地,立足学术视角、专业阐释、理论创新、文明互鉴,逐渐形成了“学理化阐释、通俗化表达、体系化呈现、国际化传播”的特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标杆。
红色基因 筑牢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精神根基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以后,迅速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高地和政治理论阵地。建立人大社,能够出版社会急需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人大社的成立不仅填补了新中国高等教育文科教材出版的空白,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阵地在高校体系中的正式确立,70年来,人大社不断发展成我国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出版与学术出版重镇。
成立之初,人大社编辑出版经典著作汇编、言论摘录、名词解释等学术、理论和翻译作品。其中很多图书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经典著作摘录卡片》《论形式逻辑》《论共产主义公社》等广受关注。人大社充分利用学校丰厚的学术资源和作者资源,出版了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著作和教材,特别是由新中国自己的学者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国革命史讲义》《形式逻辑》等,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确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和探索,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起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直至今日,人大社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出版重镇,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仍然是其理论出版和学术出版的重要传统和优势。新世纪以来,人大社先后推出“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研究丛书”“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等50余个系列,体系化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人大社开始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推出《吴玉章全集》《战火中的大学》等,人大年轻一代学者向老一辈建设者致敬,更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主题出版产品集群,成为人大社的一张亮丽名片。习近平总书记致新年贺词的书架上,先后摆放过由人大社出版的134本图书,“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赫然在列,还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全球治理的中国担当》《中共党史人物传》《戴逸文集》等,展现出对人大社理论出版的极大肯定。
出版担当 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战略抉择
改革开放后,人大社主题出版与国家战略相向而行,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出版重镇。出版一批国家领导人著作,还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题材、重大理论问题等主题策划出版了一批主题出版物,形成了主题出版的鲜明特色和品牌优势。
1978年以来,人大社紧跟国家思想解放的步伐,复社之初,迅速出版了一批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著作,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当代大思路——邓小平的理论与实践》等,为思想解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凭借对人大社在哲学领域优秀的出版业绩和扎实的出版能力的信任,2005年,李瑞环同志退休后的第一部著作《学哲学 用哲学》在人大社出版发行。这部著作以通俗化表达阐释哲学原理,在第59届法兰克福书展上全球首发,截至2015年4月,《学哲学 用哲学》出版了平装本、精装本、线装本、英文版、俄文版等多个版本,累计销量近百万册。自此,人大社拉开了出版国家领导人著作系列的序幕。“十一五”期间,人大社出版了李瑞环、李铁映、成思危等多位国家领导人和高级领导干部的书稿,并且这些领导人的著作都不止一本选在人大社出版。
为保障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人大社建立了完善的规划体系:设立重点项目办公室,提前5年布局重大选题,围绕中央决策、国家战略储备选题资源,确保主题出版物“点上有深度、面上有规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的十八大、十九大胜利召开,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多个历史节点,人大社相继出版《人间正道》《十八大后经济改革与转型》《抗战家书》《时代大潮与中国共产党》及“走近马克思”小丛书、“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中国共产党口述史”等众多精品图书,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社会共识。
“十四五”期间,人大社推出一批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重要理论问题的高质量主题出版物。“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是党的二十大来临之际国内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最早、最全面的系列丛书。2022年10月,在全党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人大社即推出首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这缘起于人大社对党的理论的精准把握和对国家战略发展的使命担当。202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时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人大社同学校几家单位一起策划并实施了丛书的编写出版。“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一经出版,即受到极大关注,入选2022年教育部主题出版选题名单、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目前已出版近20种,并有多种语言版本翻译到海外,依托该丛书与中国新闻网合作开发的“中国式现代化·CRUP大家谈”短视频系列,已上线12期,累计观看超过750万次。
伴随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国家战略,2025年1月,人大社与人大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联合策划“新质生产力研究文库”,遴选优秀著作多语种版权输出、面向海外发行,打造我国新质生产力研究的顶尖学术平台。今年4月,人大社还推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文库”,该文库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学术成果,是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交相辉映的生动见证。
红色品牌 打造双效合一的出版标杆
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大社在追求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的同时,探索出一条理论深度与大众传播相结合的主题出版双效之路,让中国理论、中国故事以出版为媒,深入人心、走向国际。
2013年,《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横空出世,该书以质朴语言回答“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做到信仰人民、依靠人民、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时代之问。借助新媒体营销,北京大学教授潘维为该书撰写的序言在微信平台阅读量突破千万,图书上市一周即售罄,累计发行75万册,成为畅销近10年的经典主题图书。2021年推出的《数字解读中国:中国的发展坐标与发展成就》,则是学科优势与主题出版结合的大众化主题出版物典范。该书以经济学数据解读中国发展奇迹,既入选“中国好书”,又实现英文、泰文、阿拉伯文和西班牙文等多语种版权输出,还签署了土耳其文、波兰文、韩文版输出协议,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之治的“数字名片”。这种“学术为体、大众为用”的出版理念,让严肃理论变得“有温度、接地气”。
围绕学好百年党史、坚定“四个自信”,2022年7月,人大社携手人民网理论频道特邀4位名家录制“读懂新时代”系列短视频微课,上线34期视频全网推荐量超2.7亿次,每一期都在人民网首页推荐,用严谨通俗的语言讲述读者关心、理论需要的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的学术深耕到“读懂新时代”丛书的通俗解读,从理论专著到大众读物,人大社构建了层次丰富的产品矩阵,实现了“叫好”与“叫座”的良性互动。
人大社在主题出版领域沉淀实力厚积薄发,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至今,人大社已连续13年每年都有图书入选中宣部、总局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累计约40种;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选题”近90种,数量排名第一;入选国家级省部级出版规划项目数量在全国单体社名列前茅。
构筑教材出版大厦培育人文社科栋梁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大学出版社,人大社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起构建新中国人文社科教材体系、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使命。从1950年代的“黄皮书”时代到新世纪的数字化转型,人大社始终以“出教材学术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为理念,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奠基者与引领者。
开辟先河 奠定新中国文科教材体系基础
人大社从建社伊始便承担起传播马克思主义、构建新中国人文社科教材体系的历史使命,成为新中国文科教材体系的“红色原点”,出版了多个专业学科的新中国“第一本教材”。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处时期,人大社承担起系统翻译引进苏联教材的重任,陆续翻译出版《政治经济学教程》《苏维埃民法》等苏联教材,为新中国高校提供了首批成体系的文科教材,奠定了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框架。1950年~1955年,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开展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推进,社会各界学习人民大学的教学经验,对人大教材产生了大量需求,这就是人大社的“黄皮书”时代,是人大社教材出版的奠基阶段。“黄皮书”以翻译苏联教材为主,兼顾自编教材,初步形成了“以俄为师”与本土探索相结合的出版模式。
人大社创立和发展初期的十几年间,出版社把人民大学各教研室、教师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教学用书作为出版的中心和重点,出版了大批发行量大、影响范围广的教材,很多教材对当时及后来的学科建设都具有奠基作用和里程碑意义,培育和滋养了几代学人,塑造和影响了几代共和国的建设者。1959年出版的胡华主编《中国革命史讲义》,作为新中国第一部系统讲述中国革命历史的教材,累计发行上千万册,成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被誉为“红色经典教材”,为培养新中国建设人才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大社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优势,开拓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政治学、经济法律财贸新闻等学科的出版优势和出版特色;在引进和翻译出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教学成果的同时,结合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与探索,组织研发了适合我国实际、中国化和本土化的各类人文社会科学教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教材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全国第一家和很长一段时期内唯一一家大学出版社,人大社在这个时期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高校教材出版阵地和学术研究性单位。
学术沃土 打造人文社科教材权威品牌
自1982年人大社被教育部确立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以来,人大社的教材建设逐渐形成与理论创新共生共长、与实践发展齐头并进的出版特色。在2021年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中,人大社38种教材获奖,获奖总数在全国大学出版社中名列第一。
坚持正确导向,构建理论创新教材体系,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作为“红色出版社”,人大社始终以政治导向与理论创新加强教材建设。改革开放时期,人大社紧跟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等影响巨大的教材。该书几经修订再版,发行数量达千万余册,哺育了数代学子。1998年,响应邓小平理论“三进”要求,人大社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质量,策划、编写、出版了《邓小平理论概论》等一套涵盖五门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新教材,紧跟时代潮流。在新时代,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参考讲义(试用版)》,实现党的创新理论教材化、体系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代表的“中国系列·经济学”系列、《全媒体新闻实务教程》为代表的“中国系列·新闻学”,以及《社会研究方法》为代表的“新时代系列”共20种教材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系统融入教材体系。
敏锐捕捉前沿,打造动态更新知识网络,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材生态。20世纪90年代,人大社抓住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学科调整、教学内容更新以及教育规模扩大的机遇,大力推进教材建设工程,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背靠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大社在“两课”教材的出版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配合高校课程改革出版品种不断增加。1999年启动的“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系列教材”工程,打造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教材体系,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史上的壮举。其中,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累计发行近千万册,几乎每三年修订再版一次,2025年将推出第9版,已成为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的权威性教材。“十二五”以来,人大社又开启“新编21世纪教材”的研发,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人文社会科学教材领域的出版地位。该系列教材年发货码洋再创新高,在经管、人文等社科领域教材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截至目前,“新编21世纪系列”教材共有超过110个系列近2800种。2022年起,人大社全力打造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精品教材体系,陆续与人大经济学院、商学院、文学院、哲学院等合作,规划出版“中国经济学教材”“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管理学系列教材”等一系列精品教材,把人大版新教材打造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时代浪潮 引领教材出版创新变革
面对信息技术革命,人大社率先探索“纸电融合”模式,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2002年开通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成为国内首个专注于高校教材的信息平台。2012年成立北京人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专门提供数字资源服务、研发数字教材与在线教育产品,自主开发数字教材平台和数字增值服务,“十二五”期间实施了数字化教学支撑平台、北京市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等重大项目,成为中央转型示范单位。
人大社紧跟国家政策方针,积极响应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号召,积极探索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创新模式,“十三五”期间全力打造“人大芸窗数字教材”平台,全面打造多元化、立体化、智能化的新时代高等教育数字出版体系。2020年疫情初期,成为疫情期间全国首家免费开放数字教材互动平台的大学出版社。通过免费开放数字教材互动平台及多个数据库优质内容,满足了“战疫”期间教学、科研和阅读的不同需求,累计产品访问量过千万。“人大芸窗数字教材平台”新增注册用户10万余人,全国使用量近千万次。
在教材战略格局上,人大社很早便推进多层次教材研发体系建设。21世纪初,人大社在“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系列教材”基础上,拓展出书范围,把教材出版由大学本科、研究生教材向成人自考、高职高专教材延伸,在教材战略上确立以本科教材为主体、以高职高专教材和研究生教材为两翼的选题层次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将之作为国家事权加以统筹规划、精心安排、狠抓落实。人大社持续做好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重点选修课教材、职业教育教材的开发和推广,建设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多层级高质量教材体系。如出版10余种《管理学》教材,以适合不同教育层次的学生读者。其次,教材立体化、数字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从传统纸版教材向立体化教学服务转变的程度不断提高。《西方经济学》分为合订本、微观/宏观分册、简明本、名师导读本等,配套出版了学习与教学手册、学习题册、考试手册、光盘课件等,还免费向一线任课教师提供教学课件、试题库、教学资源库等全方位配套开发。针对职业教育,在教材体例设计、产品品相、编写要求、呈现方式、配套资源及网络平台运用等方面形成特色和品牌,打造“教材+课程资源+平台”的一体化教材建设模式,助力职业教育教学。
多年来,人大社逐步形成以研究生教材、本科教材、职业教育教材为基础的各种应用型教材、融合教材、数字教材,面向不同学历层次和人才定位,打造形态丰富的高质量教材精品。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