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孙玉:以外教社为例谈大学出版社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社长总编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社长总编论坛
孙玉:以外教社为例谈大学出版社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新时代大学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孙玉(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
2025-07-08 16:12:29  来源: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孙玉

  首先,我代表外教社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建社70周年表示衷心的祝贺。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品牌建设、出版高质量图书、为出版行业发展贡献大学出版力量。我把个人对出版的一些认识,以及外教社过去几年的实践探索与各位做个交流,请大家批评指正。

  目前出版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我们赖以生存的两大基础——介质和内容都面临着数字化,尤其是大语言模型的挑战。但是,我们也不乏发展机遇和突破空间。我认为大学出版社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着天然的优势和可待开发的潜力:

  第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把好意识形态关。大语言模型存在天然的短板,其价值观的问题尤为突出。大语言模型的基础是全世界的语料,尤其是西方的一些语料输入进去之后,生成的内容里就包含了我们不认可的价值观。这就决定了我们大学出版社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国家队”,必须承担起使命担当,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第二,教育是大学出版社的根基。大学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材是大学出版社的核心业务和立足之本。无论是基于新技术开发的学习平台还是数字出版物,都离不开教育这一本质。

  第三,加快数字化步伐。近期,九部委推出《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数字化浪潮汹涌而来,大学出版社应该抓住机遇,加快数字化转型。

  第四,开发会议论文集和期刊论文。大语言模型虽然能处理信息、生成内容,但本质上并不能进行真正的知识创新。因此,把人类最新的研究理论、创新成果以期刊、论文或者会议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出来,是大学社的一个机会,也是大学社在发挥社会效益、推动知识创新方面不可替代的的优势。

  第五,坚持“三审三校”和内容的严肃性。现在自媒体对出版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自媒体无论在意识形态方面还是知识的严肃性方面都存在着欠缺,海量的知识没有人去鉴别和背书。相比之下,我们大学出版社则有严格的审校流程,总编辑是最终的背书者和责任人。这也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出版物的高质量。

  以上是我对出版行业的一些思考。

  下面我结合外教社的具体工作与实践,把我们的一些思路和做法给各位做一个汇报。

  一是坚持做好教育出版。外教社的名字中就蕴含着“教育”基因,立足教育,紧盯教材,是我们的立社之本、发展之魂。2017年以来,我们在把大学外语教材做精、做实的基础上,开发了新的教材品种:高中外语教材从无到有,通过了教育部评审;中职外语教材从30多家申请脱颖而出,成功获批;职教教材50余种入选“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高教教材上百种入选教育部“十四五”规划教材。

  二是坚持社会效益优先。过去几年,外教社年年获得社会效益评价考核“优秀”评级,连续四年、共六个项目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在深耕外语学科五大方向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加快数字化转型。首先,我们开发了与教材配套的外语出版平台,并在书后附加了平台码,以此作为图书的增值服务;其次,我们也非常注重独立数字产品的研发和销售,从2017到2024年,我们的独立数字产品销量从10万增加到3000万,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再次,我们还将产品进一步延伸至课程领域,通过平台整合课程生产、学生答疑、学习测评等功能,并开发配套的知识资源库。这些都是新技术带给我们的运营模式的改变。

  四是借鉴新媒体思维,发展流量经济。以外教社举办的“词达人”比赛为例,2024年和2025年,报名人数都达到了150万人,尽量这个比赛本身是免费的,但是产生的流量带动了相关数字产品的销售,仅“加油包”这一单项产品的销售额就达到上百万元。这也是新媒体运营思路带给我们的一些启发,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流量的培养,为出版社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外教社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即使疫情期间也保持着稳定的发展,这说明我们的一些思路和措施在现有情况下还是行之有效的,我分享出来与大家共同交流。

  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