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李永强:传承红色基因 强化品牌建设 为出版行业发展贡献大学出版力量 - 社长总编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社长总编论坛
李永强:传承红色基因 强化品牌建设 为出版行业发展贡献大学出版力量
在新时代大学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李永强(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
2025-07-08 16:50:15  来源: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永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商大学出版高质量发展大计。适值人大出版社成立70周年的美好日子,我谨代表大学版协理事会,向各位领导、专家和出版界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大学出版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结合大学版协的工作,我主要谈以下几点想法和体会:

  首先,我们要牢记使命,努力发挥大学出版的独特价值。

  大学出版是学术出版的主力军、教育出版的国家队、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1.学术引领:大学社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始终站在学术前沿,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传播搭建平台,为学科发展注入活力。2.教育支撑:从教材建设到课程资源开发,大学出版始终与教育发展同频共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优质内容保障。3.文化担当:大学社以传承文明、传播真理为己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出版业尤其是大学出版社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大学出版社要加强交流合作,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学习贯彻《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指明的指导思想和“六个坚持”基本原则,锚定2035年建成出版强国远景目标,兼顾历史、当下与未来,做好适合大学出版社的中长期规划,在主题出版、学术出版、融合出版和高水平“走出去”等方面积极发力,为推动出版业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做强做大主题出版。

  对人大出版社来说,红色基因是立社之基。人大出版社成立初期,白手起家积极探索自主出版道路,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输送了最基础的思想养分,被誉为“红色出版社”。这种于瓦砾堆里树旗帜的精神品格,不仅开创了我国大学出版事业的先河,更铸就了“红色出版”的精神基因,是我们发展好出版事业必须牢记的初心使命。近年来,人大社在主题出版上全面发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还远远不够。

  自2003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主题出版工程建设提上日程以来,大学出版社纷纷加大主题出版力度,出版了一批主题出版精品力作,成为主题出版的生力军。尽管我们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其在实践中还存在出版力量薄弱、选题策划同质化、营销模式单一、体系性有待增强等诸多问题。大学出版社做好主题出版是推动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大学社应前瞻时代变化,聚焦重大时间节点,共同策划具有时代价值的主题出版物,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同时依托高校学术优势,聚焦学术前沿,联合打造具有学理深度和历史厚度的精品主题出版物。为此,我们大学出版社要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各大高校学科优势,加强学科共建,强化主题出版的策划和营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第三,我们要强化品牌特色,搭建协同高效的教材学术出版平台。

  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出版社,归根到底要有一批“叫得响”的品牌来支撑。背靠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学术优势,人大出版社“学术沃土,思想摇篮”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我们要把品牌特色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社,进一步深耕内容,打造精品力作,擦亮独树一帜、享誉世界的中国大学出版品牌。

  强化品牌特色,大学出版社需要凝聚合力搭建教材学术出版平台。大学出版社在教材学术出版中一直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但目前也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材出版面临着大课公共课教材同质化、教材布局趋同化、教材开发竞争内卷化、数字化教材建设能力不足等问题。学术出版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质量参差不齐以及数字化转型困难的挑战。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调整迭代的周期不断缩短,国家经济和产业结构对未来专业及其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变化更快将成为常态。大学出版社需要打破思维定势,快速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尤其是需要协同整合,依托大学版协,打造协同高效的教材学术出版平台。一方面,要关注高校教材建设出现的新动向,不断创新形式适应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从联合选题开发、共享发行资源和合作数字开发等方面协同提高。当前,各高校不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索,通过调整课程和加强知识更新来实现专业建设,通过课程资源共享推动专业间的学科交叉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出版社之间也应积极寻求交集,通过共享作者作品资源、发行市场资源、数字开发资源等,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探索一条互利共赢的联合出版路径。另一方面,大学版协在搭建学术出版平台方面要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依托重点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工程,搭建大学出版社共赢发展的资源共享机制,在选题策划、主题出版、重点出版工程、重点学术项目等方面推动互联互通,通过跨出版社合作实现选题资源及编校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优势资源互补。

  第四,我们要努力推出更多高质量图书,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过去的几年通过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的镜头,我们注意到总书记身后的书架上先后摆放过人大出版社出版的134本图书,这是对我们的出版工作的高度肯定,也让我们倍受鼓舞和鞭策。人大出版社成立七十年来,累计出版三万余种优秀教材和学术著作,年出书3600余种。

  出版行业的核心资源是人才。推出更多高质量的图书,我们需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完善人才的“引、育、用、留”机制,培养既懂出版规律又熟悉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全国大学出版社现有100多家,依托的高校大部分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的大学,具备丰富的教师资源和雄厚的科研优势,能够使大学出版社在人才培养上获得充足的出版学科和跨学科的资源基础与学术支持,发挥这种优势的整体效能,协同联合培养新型出版人才,能够充分激发产学研人才培养的活力,为大学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例如,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先后与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签署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与北京印刷学院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大力构建出版人才培养新格局与新模式,这对于推动形成高校与大学出版社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版协可以通过打造新型出版人才育人共同体,做好大学出版社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发挥好大学版协与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专家组、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联络处等单位的人才培养联动作用,创造与高校在出版人才培养方面由谋求“共赢”到追求“共生”的良好局面。要加强大学出版社与高校在高端人才交流、学生实践培养、项目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合作,真正让出版学科共建高校和背靠高校成为大学出版社发展的“人才蓄水池”和“智力保障库”。

  第五,我们要推进融合发展,为出版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融合发展是出版行业发展的未来。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出版生态。我们大学版协应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以数字技术赋能大学出版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大学出版社之间加强技术合作,促进大学出版产业链协同;立足于内容、技术和商业的融合,引导大学出版社与科技公司等加强合作,重构数字化产品的生产流程、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营销渠道,增强大学出版社的创新能力和运营效率,为读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引导大学出版社持续探索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的新形式,最大化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助推我国教育强国与人才强国建设。

  各位同仁,出版是文化建设的基础阵地,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播真理、传承文明的重要功能,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张元济先生曾言,“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大学出版人既是“积德者”,也是“读书事”的推动者。未来,人大社愿意与在座的大学出版社一起,团结奋斗,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打磨精品,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拥抱变革,坚守文化使命,勇攀出版高峰,在服务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的征程中书写大学出版的新篇章,以高质量出版工作服务教育、服务学术、服务社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铸就大学出版新的时代丰碑!

  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