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挖掘百年上海中外文明交流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进一步推动文明互鉴与知识传播,10月18日,“百年上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历史、发展与传播——百年上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2025年度专家论坛”在沪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外教社”)、上海市外文学会协办。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西安外国语大学原校长户思社,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外教社社长助理高云松,以及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河南安阳工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的近50位学者出席此次会议。
学者们从“文化上海”“文学上海”“红色上海”三大维度,共同探讨上海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历史脉络、当代实践与未来路径,在文明的交响中奏响读懂上海、理解中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术强音。
开幕式及签约仪式
开幕式上,尚新在致辞中充分展示了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代表学院对外教社在学术出版、资源共建等方面给予的长期支持表示诚挚感谢。他强调,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提升学术创新与国际传播能力,致力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

本次论坛设签约仪式,高云松与尚新共同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高云松表示,作为深耕外语教育与国际文化传播领域的权威学术出版与服务基地,外教社将与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紧密合作,围绕“百年上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主题,整合学界资源,汇聚各方特色优势,全力打造涵盖学术出版与国际传播的精品项目,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
主旨报告

论坛伊始,尚新主持首场主旨报告。户思社应邀作主旨报告《从百年上海的历史性变迁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户思社以百年上海的历史性变迁为镜,深入阐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脉络,并从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及其展现出的独特特质、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等多个维度展开,揭示了从历史梳理到现代文明构建的家国情怀。在报告的最后,户思社将目光聚焦于百年上海的历史变迁,深入剖析其兼具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特征。从城市空间重构中民族文明主体性的觉醒,到城市治理升级中对现代治理体系的探索,上海的百年发展轨迹正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演进的生动缩影。整场报告中,户思社以丰富的素材与清晰的分析框架,使在场师生深刻领悟到百年上海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关联。
文化上海卷主旨报告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建琴副教授主持。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王资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欧洲学院齐赵园副教授发言。
文学上海卷主旨报告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戴朝晖副教授主持。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尚晓进教授、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郭海霞副教授发言。
红色上海卷主旨报告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张秀丽副教授主持。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肖福寿教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唐青叶教授发言。
平行论坛
下午的研讨根据三卷分为三个平行论坛,专家们就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专家分别从概念界定、主线逻辑、案例选取、表述策略、研究框架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强调研究应厘清核心概念层级、注重一手资料与实地考察、增强历史与当代的衔接,在跨文化传播中注重意识形态站位。
闭幕式
闭幕式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唐青叶教授主持。高云松代表出版社致辞。他结合自身听会体会,从编辑出版的专业视角提出三点建设性意见。首先,聚焦项目特色,项目应紧扣“上海”与“文明交流互鉴”两个关键词,立足上海本土实践,系统呈现文明互鉴在中国语境中的落地形态与实现路径。其次,注重传播转化,在从学术研究转向内容出版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与精神需求,以大众熟悉的话题切入,实现学术成果的有效传播。尤其在使用境外材料时,应秉持批判态度,审慎核实史料的权威性与可靠性,例如上海红色记忆的书写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党史研究基础之上。最后,强调整合出版,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应着力打破各专题间的壁垒,增强内容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实现从单一研究到有机出版体系的跨越。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吴蔚代表主办单位致感谢辞,她对全体参会者的拨冗出席、精心准备以及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并号召全体老师携手将项目共同打造为传世的学术精品。
此次专题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广泛的共识。“百年上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历史、发展与传播——百年上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2025年度专家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学界搭建了交流研讨的平台,更凸显了外教社在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积极作为。未来,外教社将继续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己任,持续探索文明互鉴与出版实践的结合路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版力量。
来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