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试论新时期图书编辑的选稿 - 出版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出版论坛
试论新时期图书编辑的选稿
郜云飞 刘万忠(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6-10-23 10:14:13  来源:《大学出版》2006年第3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出版行业发展迅速,书稿资源逐渐增多,这为出版社扩大图书品种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出版社以巨大的竞争压力,出版社需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而图书作为具有文化属性的商品,既要满足其作为文化产品的特性,又要满足其作为商品的属性。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不同的人创造的作品在质量上必然参差不齐,其中有一些优秀的,市场前景很好,但也有不少是无意义的,甚至存在错误论点,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对来稿进行评价和筛选,即选稿。本文主要就新时期图书编辑的选稿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选稿的目的和意义
 编辑选稿处于出版工作的起始阶段,其分析水平和评价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图书的整体质量和市场前景,因此选稿的重要性非同小可。
 1、选稿的目的
 有的放矢,方能百战不殆,编辑选稿也是如此。具体说来,编辑选稿需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判断书稿的出版价值。首先,将全部来稿区分为可用和不可用两大类,这是对书稿的第一次区分;然后对可用的书稿进行评价,判断书稿出版价值的大小。书稿的价值主要包括它所含有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
 (2)发现书稿的潜能。一本书稿可以区分为着力表现的部分和非着力表现的部分。前者所表现的应是书稿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也是图书的最大卖点。书稿分析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现这种潜能,以便通过修改把它充分表现出来。
 (3)检查书稿的缺陷。通过分析,将书稿的长处与短处区分开来,以便对书稿进行修改时保留和发扬其长处,减少和弥补其缺陷,提高整体质量。
 (4)确定书稿的采用方式。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书稿的性质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比如版式设计、封面设计、装帧设计、营销方式等,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选稿的意义
 编辑在选稿过程中,既要体现出版人的意愿,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读者的意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选稿有利于提高出版效率
 选稿本身就是对书稿的分析和评价过程。书稿一旦选定,其思想、内容、读者定位、市场定位等基本上已脉络分明。根据评价意见和建议,作者可以快速地改稿,责任编辑可以快速地加工,排版人员可以快速地设计版式等,后续工作都可以快速而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提高出版效率,抢占市场先机。
 (2)正确选稿有利于保证图书质量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生存的根本,既关系到图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关系到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视质量如生命,为质量寝食不安,这是许多老出版工作者良好职业道德的生动体现。从编辑的过程来看,编辑过程的后续环节在较大程度上受选稿这个环节的制约。书稿选择得当,修改书稿才可能锦上添花,标题才可能因画龙而点睛,版面才可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相反,书稿选择不当,后续环节做得再好,也可能因缺乏好的基础而事倍功半,辛勤和汗水付诸东流。
 (3)正确选稿有利于突出出版特色
 每个出版社由于出版范围、行业特点、发行地区、读者对象、员工素质等因素的不同,对书稿的选取应该有不同的侧重,这种侧重是构成出版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出版社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品牌创造条件。比如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在石油行业图书中优势突出,而在农业和医药方面弱势明显,因此选稿时把握的原则和标准应该不一样。
 (4)正确选稿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出版竞争日趋激烈,在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面前,出版社要生存,要发展,不讲经济效益是不行的,因此编辑选稿时必须进行恰当的经济评估。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斯拉姆曾经提出过一个受众选择信息的公式:
 报偿的程度÷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
 把这个公式应用到图书出版方面,读者选择图书的或然率与读者阅读图书可能获得的报偿程度成正比,而与读者阅读图书的费力程度成反比。因此,编辑选稿只要做到增加报偿程度,降低费力程度,就有可能提高读者选择的或然率,从而提高图书的经济效益。

 二、选稿的过程和特点
 编辑对书稿的分析和选择并非一次完成,而是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原因在于:第一,书稿的第一次选择,是就其自身是否可用进行的选择。若与年度出版计划、市场变动联系起来,有可能失去出版的条件。第二,图书出版有一个过程,在这段时间里,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也可能使某些拟用的书稿成为废品,甚至完全放弃。第三,出版工作需要各个环节通力合作。对书稿的第一次选择只是代表第一位编辑对书稿的评价,有时后面几位编辑的工作可能校正第一位编辑的失误,任何多余的投资都可能是浪费,这时就需要对选用的书稿重新定位。
 一般来说,选稿标准有两把尺子。第一把尺子是及格线。选用的书稿的主体没有违反政策、法律和道德规范等禁止出版的内容,事实和材料比较充实,具有知识传播价值。这个及格线体现了选稿标准的绝对性。第二把尺子是优中选优,其比较范围是编辑手里现有的书稿。这里“优”的标准,具有相当大的弹性。尽管对“优”的标准可以作一个大体的描述,但是编辑进行比较的范围和时间是变动的。因此,选稿标准又具有相对性。创造性地进行这种相对性选择,既反映了编辑的素质,也是编辑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可见,从把握全局、把握时机以至集体把关的角度来看,书稿的选择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编辑选稿的一个最大特点。

 三、选稿的原则和方法
 编辑选稿要遵循“慎重对待,择优选用”的原则。编辑应该按质按需取稿,不能以人取稿,更不能因人废稿。就一个出版社而言,来稿的作者有名人和专家,也有无名小卒,有与编辑很熟的朋友,也有素昧平生的百姓,有老客户,也有新面孔,编辑选稿时应该一碗水端平,正如邹韬奋所言:“我对于选择文稿,不管是老前辈来的,或者幼后辈来的,不管是名人来的,或是‘无名英雄’来的,只须是好的,我都要竭诚欢迎,不好的我也不顾一切地不用。”这样做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团结作者、发掘人才和培养人才。
 那么,面对一大本书稿,编辑应该从何做起呢?下面谈谈几个关键点:
 1、审查书稿的名称和标题
 书名是对图书内容的高度概括,直接影响到读者的第一感受。书名起得好,就能抓住读者的心理,使其产生要读的欲望,进而才可能购买。标题是对图书部分内容的高度概括,审查标题可以抓住书稿的要义,了解书稿的主要内容,即解决“写的是什么,给什么样的人看”的问题,从而有利于从应用范围的大小、读者群基数的多少推断书稿的出版价值。
 2、审查书稿的逻辑结构
 审查书稿的逻辑结构就是梳理书稿的脉络,审查书稿的谋篇布局是否合理,整体思路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审查书稿的逻辑结构一般从目录开始,看书稿的主要内容是否与书名和主旨相符,看篇章的顺序是否符合逻辑习惯,看不同的篇章、节次的安排是否符合形式一致性和逻辑一致性原则等。
 3、审查图书的内容
 这一过程以浏览性阅读为主,重点内容细读,综述内容略读。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书稿内容是否触犯政治,比如国家政策、民族宗教、国际关系等。出版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等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在教育引导、培养造就未成年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方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因此,编辑选稿应该严把政治关。
 (2)书稿内容是否涉嫌著作权侵犯。众所周知,任何理论的获得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但是成书时大段落抄袭是违犯著作权法的,在讲求法制的国度里也是不允许的,因此编辑审查时应该认真核对。
 (3)不同章节内容有无重叠,具体内容与章节标题是否相符,结构安排是否合乎逻辑,写作风格是否一致。目前许多书稿都是由多人合作完成,由于各人的写作水平和语言习惯不同,最后组合到一起的书稿必然存在内容重复、衔接不牢、逻辑混乱、语言风格不一致等现象,而主编又容易忽略统稿工作,因此这种问题需要认真检查。
 4、考虑读者的需求
 图书作为特殊的商品,满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认真分析读者的需求,始终把满足读者的需求当作出版人的责任,这是编辑选稿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出版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考虑读者需求,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书稿内容与读者定位是否相符。书稿内容没有必要总是大而全,应该根据读者的定位确定书稿的内容。读者需要的内容多写,读者不需要的内容少写或不写,尽量做到雅俗共赏。
 (2)行文语气是否与读者定位相符。给专业人士使用的科技类图书,叙述语气应客观、严肃,而大众类读物叙述的语气应相对生动活泼,注重趣味性和可读性。
 (3)书稿布局应以方便读者使用为原则。科技书稿应注重实用性,叙述思路应清晰,说理应明了,最好适当配上图表,以替代烦琐的文字说明,这样可使内容介绍简单流畅、一目了然,版式也美观、大方。
 5、预测图书销售前景
 现在,出版社提倡做“双效书”,既注重图书的社会效益,也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编辑选稿时应该对书稿做一个恰当的市场评估,根据双效益原则把握书稿篇幅和内容取舍,促使其向更有利于销售的方向调整。
 
 四、选稿的评价和处理
 1、选稿的评价
 编辑选稿,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书稿作出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社会评价和市场评价。所谓社会评价,主要是指图书可能产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道德等各方面社会效果的评价。所谓图书的市场评价,主要是指图书可能引起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
 具体说来,衡量一本书稿是否符合上述要求,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对照:
 (1)书稿内容同政策、法律、道德的要求相对照,看书稿的思想性。思想性标准是一个重要的标准,选稿时应该重点体现。
 (2)书稿的内容同所反映的客体相对照,看书稿内容是否真实,那些具有抄袭、虚构、拼凑、无聊等内容的书稿应该放弃。
 (3)书稿的内容同读者的需要相对照。读者未知的东西,未必全是读者需要的。只有读者未知而对读者又是有益或有用的,才是读者所需要的。能够满足读者正当及合理需要的书稿,对读者才有意义,才具有出版价值。
 (4)书稿内容与出版时的外部环境相对照,看书稿出版的时机是否成熟,市场前景是否广阔。
 2、选稿的处理
 编辑选稿时,直接看到的是书稿,其实更应该看到每一本书稿后面都站着一个或几个活生生的人。因此编辑选稿时,应该满怀热情地对待他们的来稿。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编辑水平的高低,不是看其“枪毙”了多少来稿,而是看其救活了多少来稿。
 要做到正确处理来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既要注意选用计划以内的书稿,也要注意选用计划以外的书稿。要明白事物是发展的,任何计划以内的书稿不可能完全预见到各种事态的发展趋向,因此编辑选稿时既要“有心栽花”,也要“无心插柳”,要从实际出发,不要为主观设定的框框所束缚。
 (2)不要因为文字技巧上的缺陷,而忽视书稿的内容。文字技巧的好坏可以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文字技巧上的毛病可以通过修改来完善。因此,对于一篇内容好而文字技巧有缺陷的书稿,编辑应该慎重取舍。
 (3)不要因为书稿一部分写得不好,而忽略其中可以利用的部分。在出版社收到的来稿中,非常完美的书稿不是很多,一无可取的书稿也不会很多。大部分来稿是瑕瑜互见,沙金掺杂的,只不过是瑕多瑜多,还是沙多金多。因此,编辑选稿应该有“沙里淘金”的精神。对于写得不好的部分,虽然要修改,但也要尽量发掘其中可以借鉴的地方。
 编辑选稿中有一个非常让人惋惜的案例。著名的法国数学家、群论的奠基人伽罗瓦(Evariste Galois,1811-1832)是后人公认的数学天才。1831年,年仅20岁的伽罗瓦写了三篇颇具独创性的数学论文并送交法国科学院。然而,科学院的泊松院士审阅了四个月后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可理解”,并把这句话写在论文上退了回来。泊松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评价几乎把一个天才数学家的数学前程打入地狱。直到1864年,法国数学家刘维尔(Liouville,1809-1880)编辑发行了伽罗瓦的手稿,他的财富才逐渐被发掘出来。伽罗瓦里程碑式的成就就是开辟了代数学的一个崭新理论——群论,利用群论可以彻底解决根式求解代数方程的问题,而且由此发展了一整套关于群和域的理论。在今天看来,这个理论在全部数学中仍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伽罗瓦英年早逝,与他所处的那个社会有关,也与法国科学院沉醉于古典数学中的权威们有关。不接纳新理论,贻误了群论的发展与创新时机;不信任新人才,断送了伽罗瓦的美好前程。希望这个经典案例能给我们选稿编辑一些启迪——责任重大。

来源:《大学出版》2006年第3期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