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再看专业出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杨志坚访谈 - 出版人物志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出版人物志
再看专业出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杨志坚访谈
策划:钱飒飒 周
2007-05-18 17:18:42  来源:《科技与出版》2007.5 
 


 一年一度的社长总编辑年会又如期举行,全国科技出版社的首脑们再度会聚一堂,就当前的行业热点难点关注点,献言献计,各陈高见。借一句歌词,白云奉献给蓝天,我们拿什么奉献给你——年会?科技出版,专业出版,市场开放,外商进来,改制转轨,数字网络……伴随变革的时代扑面而来的风雨雷电,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欢喜忧愁。作为专业科技出版的掌门人,这些年,您和您的团队走过怎样的路程——这就是我们这期特别策划的初衷。

 《科技与出版》:2005年12月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曾召开“专业面窄的部分出版社座谈会”。分析了专业出版社的四大优势:专业能力优势、专业服务优势、资源优势、机会优势。就贵社而言,您的优势在哪里?尤其在近两年中您依靠自身优势,做了哪些工作?
 杨志坚: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由于担负着为高校教学服务的任务,在发展过程中,出版了大量优秀的教学用书,并在某些专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影响力。然而,出版社在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同时,还应致力于不断提升市场化水平上;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员工的开发能力;要寻求到平衡发展的新模式,将经营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由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确立了“立足教育,面向市场,寻求平衡发展"的经营思路:一方面,在高等教育领域,集中优势力量,确立专业出版方向,稳步构建优质的教学出版平台;另一方面,坚定市场化出版理念,摸索、总结图书市场的基本规律,在人才结构、经营体制、策划营销等方面,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化出版模式。近年来,出版社在这样两个方向上不断拓展,探索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发展道路。

 《科技与出版》:坚持打造科技类图书的专业出版品牌,近几年已在科技出版社中得到普遍共识。请谈谈贵社在打造专业出版品牌中面临的难题,您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杨志坚:随着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锻炼和培养市场化出版能力的要求显得越来越迫切。能否构建一支市场化、专业化的编辑出版队伍,是出版社长远发展的基础,也是规避经营风险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然而,高校出版社往往在这个方面比较落后,一些高校出版社及时调整,率先尝试,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宝贵的经验。经过机构改革,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正在积极组建一支市场化的编辑出版营销队伍,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图书出版领域不断探索。然而,市场化图书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积累、在经验和教训中不断总结反复摸索的过程。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市场化图书出版,明确了两个基本的方向:一是将传统的具有优势资源的教育教学成果转化为技能型、实用型、普及型的出版物,以教育教学为依托,出版特色领域的科学普及、技能培训、实用技术类图书,寻求更加广阔的出版空间;二是在经管励志等交叉学科和智力开发等教育延伸领域,出版具有鲜明特色的大众读物。

 《科技与出版》:在立足主业上,贵社是否考虑拓展自己的特色出版?您的特色出版体现在什么类别?您有什么可以与出版界同行共享的体会、收获和历程?
 杨志坚:服务教学是高校出版社的立身之本。我社依托传统优势学科,结合教育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在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学生等教育层次上进行了重点学科领域教学用书的出版。同时,以教材出版为中心,整合教育资源,实现立体化的开发模式,不断适应教育出版领域的需求,提高为教学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首先,在重点学科领域,力争凭借专业的编辑出版力量,建立完整的产品体系,确保教学需求。一方面,与作者一起不断创新并更新传统的优势产品,使得产品具有更长远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努力打造更加完整的产品体系,使得教材出版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产品结构合理完整,以达到教学多样化的需求和教师选用的充足空间。
 其次,建立增值的产品外延,依托优势教育资源满足教学需求。在主产品线构建完整的同时,面向教材建设领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开发,包含教学课件、电子教案、配套辅导图书、考试题库、教学大纲等,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发展,为教学和教师提供更加扎实的服务。
 此外,要将特色服务作为出版工作的重要内容,将产品与服务一同提供,特别是通过服务,进一步加强产品的差异化,从而为产品的竞争力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持。

来源:《科技与出版》2007.5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