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社办发行的出路 - 出版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出版论坛
社办发行的出路
山东友谊出版社 夏爱平
2003-03-25 17:09:23  来源: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与发展,出版社社办发行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总结社办发行十几年实践的得与失,不难发现,社力、发行确已面临抉择,在出版业向集团化、集约化发展的进程中,社办发行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值得业内人士深思。笔者认为,鉴于社办发行发展的不平衡,其今后发展将进入一个“无定势”发展阶段,出版社将视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的发展方向。就目前的实践看,有以下三种发展模式:
 1、连锁经营模式,即在新华书店发行网络之外形成一条属于出版社自己的体外环节。
 目前,连锁经营的营销方式在我国的流通领域改革中也是一个方向,而推行图书发行业连锁经营更具示范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推行连锁经营的探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们的基本做法是:拟定“代理站”、“连锁店”、“连锁点”三级管理办法,社一站、站一店(点)之间分别签订责、权、利明确的供销合同或协议。代理站是该社在某地域的图书发行代理,负责建立连锁经营店点,并配送、调剂图书。社里对连锁经营系统采用的是经销包退制,对代理站的批发折扣统一为70%,对其评优奖励办法也是统一的。社、站、店、点之间采用统一软件的微机联网管理,出版社向代理站发货,代理站向各连锁店、点配送,同时将各店、点已销售图书的书款收回。对长期滞销的图书也按时收回,再统一调配或退货。目前,该社已建成遍布全国各地的近40个代理站、300多个连锁网点,效果显著。
 2、有能力的出版社自己充当“中盘”,独立地担负起发货店的全部职能,这是社办发行现有模式的规范发展。
 不少出版社的社办发行,经过十几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已形成了自己的图书发行网络,他们在对图书市场吃准、吃透的基础上,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寄销、试销等形式直接发货给销货店,效果也不错。采用这种方式较为成功的是金盾出版社、外研社。
 金盾出版社1989年开始实行初版试销方式,他们把新出版的图书不经征订就主动给新华书店销货店发去几本,实行试销,折扣从优,到一定时间再收款,卖不掉的还可退货。愿意合作的就继续办;不同意这么做的回信说明,以后停止寄书;如还想继续订货,就作为正常添货,按正常折扣和手续办理。此举大受销货店欢迎,得到全国将近一半的县店的支持,与金盾社建立这种合作关系的书店有1 400余家,金盾版图书的发行量和覆盖率显著上升,退货和报废书也控制在可承受的正常范围内。
 外研社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自办发行,到目前在全国各地已建立起2 000多个发行网点,并且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模式,从社领导开始层层分片管理,全社80个营销人员就像撒网一样遍布全国各地,与更多的零售商和批发商建立了直接联系。除此以外还同民营书店合作,以建立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多种分销渠道,提高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该社近年高达数亿的发行总额中,社办发行占95%以上,创造了业内的奇迹。
 3、重新定位,走依托中盘、集约发展的路子。
 出版社应认真反思社办发行十几年的经验教训,权衡利弊得失,重新确定自己的市场位置,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改全面出击为重点突破——依靠中盘的力量,变与中盘争利为合理地分利,为自己培育更广阔的图书市场。
 新华书店组建大中盘的改革一经启动,便显示出巨大的实力。总店批销中心组建一年批销总量超过1亿元。江苏新华发行集团运作3年,经营品种已近6万种,流转品种达到8万种,发货额5.8亿元,现货批发超过3亿元,省外销售超过1亿元。这种图书吞吐能力是社办发行自身无法企及的。而且,随着这些大中盘的发展,图书销售业搞连锁经营已是大势所趋,目前,上海、江苏、四川等新华发行集团已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如上海新华书店在大商厦建立的图书销售连锁经营网点,年销售各类图书1 400万元,创利63万元;上海书城连锁网络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加盟连锁店运行4个月,销售额达180万元。这种连锁经营是以统一进货、统一折扣、统一配送、统一回款、统一退货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一旦这种连锁经营全面推开,新华书店的进货权将高度集中,出版社再想绕过发货店直接向销货店发货已不可能,这无疑是对社办发行的巨大冲击。因此,对于大部分人员、网络、资金皆受限制的出版社来说,把社办发行再发展的着眼点紧紧盯在正在崛起的大中盘上,全面加强与中盘的合作,借中盘的发行能力、发行网络为己所用,把中盘的市场变成自己的市场,方是迅速捉高本版书发行量和市场覆盖率的当务之急。
 以上三种模式,都是出版社在社办发行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不能全面代表社办发行的发展方向,但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就一定会走出适合各出版社自身发展需要的、符合图书市场规律的社办发行的新路子。

摘自:《中国出版》2003年第3期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