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策划引进教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出版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出版论坛
策划引进教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孙晓梅 高鹏
2003-03-26 16:05:31  来源: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开始使用引进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如何引进国外先进而且实用的教材,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多年来从事国际版权贸易,现结合工作中的经验谈一下引进教材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精选版本
 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完善,分类详细。与此相适应,教材的涵盖面也极其广泛,无所不包。对于一些基础学科和应用面较广的科目,出版商更是不惜重金,遍邀名家,重复出版。一般来说,大的教育出版公司,如麦格劳一希尔(McGraw—Hill)培生(Pearson)、汤姆森学习(Thomson Learning)等,教材质量较高,很多著名教授的经典教材都在这类公司出版,并且修订及时,不断再版,使教材日臻完善,被众多院校选用。如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引进的英文原版教材《会计学(Accounting)》,作者是Carl S.Warren,目前已经出到18版,版权来自汤姆森学习,全球有超过1 000万的学生使用过该教材。对于这类教材,一定要眼疾手快,做第一轮遴选者,得到最好的。如果不能当机立断,迅速引进,等别人把最好的教材挑完了,再去进行第二轮,甚至第三轮挑选,在起点上就比别人低了很多,要追赶也难。当然,如果用心搜索,就会发现,在一些小的出版公司手里,也有一些世界一流的教材。
 另外,选教材还可以从作者的背景人手。从横向上说,如果教材的作者是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伦敦商学院、南加大等世界一流名校的顶尖教授、权威学者,而这些教材又被他们所任教的学校采用,那么,教材的质量就是有保证的。从纵向上说,如果教材的作者在学术界有很高的成就,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或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其学术成就也会保证图书的质量。
 二、慎选译者
 对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引进版教材的主打品种——翻译教材似乎更对“口味”。由此也就引出了选择译者的问题。一般说来,引进高质量的原版教材只是第一步,要呈现给读者——本令人满意的图书,还必须把好翻译关。否则,再好的原版书也会翻得面目全非,以致暴殄天物。
 首先,翻译版教材的译者不能局限于一地一域或者一校,这是因为不同的院校各有所长,如东北财经大学的会计学是国家重点学科,而清华大学在技术经济学方面则有明显优势。在实践中,必须因“书”制宜,从优势院校的优势专业的优势教师中挑选译者。例如,《审计概念与方法》是由东北财经大学的刘明辉翻译的,而《产品开发与设计》则由清华大学的杨德林翻译。
 其次,所选择的译者要在专业领域多有建树或崭露头角,这样的人以中青年学者居多。之所以不强调由学术泰斗主译,是因为这些在“风头浪尖”上的名人,往往活动频繁,冗多缠多,最终多将译本下放,译稿虽然打着老师的旗号,却是“群众智慧的结晶”,不仅统稿工作远不到位,文风、质量亦大为逊色。有国外留学背景的中青年学者则不同,他们了解引进版教材的知识结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最重要的是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愿意把他们熟悉的知识介绍给自己的学生。
 再次,为译者提供全面的教学支持体系,助其更好地介绍教材。目前我国引进的教材,不管是翻译的也好,影印的也好,都有教师手册、题库、powerpoint等教学附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手册,不但有习题的答案,还为教师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指导,如针对某个问题该举什么例子、学生可能提什么问题、有哪些答案等等。实际上,一旦有了教师手册,教师讲起课来会非常轻松。还有题库,里面有上千道题,教师可以从中抽题考学生,考试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如果可能,这些附件应同时翻译。
 三、选全科目
 这是指在选择系列教材时,要考虑系列内的相互连贯和系列之间的相互支持,并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增添新内容。如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英文原版“经济学系列教材”共有13种,覆盖了经济学专业的大部分科目,其中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被教育部向全国各高校及相关单位正式推荐使用;“世界财经管理教材大系(英文版)”共有97种,涵盖了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学、经济学、商学与法律等经管主要学科,为教师选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97种英文版教材中,又有近30种被翻译成了中文。英文、中文两个版本相配套,赢得了有各种不同需要的读者的心:对照阅读,或提高英语水平,或提高教学能力。大学高年级学生、希望用英语教学的老师、高级经济管理研修班学员,已经越来越多地选购两个版本的教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山大学、港大一复旦专业进修学院等,也都开始采取这种灵活的教材选用方式。整齐的教材体系方便了教学,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编辑,在策划引进版教材时,必须独辟蹊径、审时度势、有勇有谋,通过自身的不断积累,逐渐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这样,才能在经管类专业图书领域树立出版社自身的品牌,延伸出版社的发展空间。

摘自:《中国出版》2003年第3期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