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让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更加辉煌 - 社长总编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社长总编论坛
让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更加辉煌
贺耀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
2009-03-20 16:35:53 来源:《大学出版》2009年第1期(总第63期)
我国的大学出版事业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走过了蓬勃发展的光辉历程,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作为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一员,我们更要感谢改革开放这个伟大时代。人大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早设立的大学出版社,可以这样说,新中国的大学出版事业,最早就发端于人大出版社的建立。但是不幸在“文革”期间,人大出版社被迫停办。1978年,正是在邓小平的关怀下,随着中国人民大学的复校,人大出版社得以复社。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人大出版社的新生。
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出版事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出版社从小到大、锐意改革、发展壮大,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对自己奋斗的目标、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更加清晰,更加坚定。
回首过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学出版事业异军突起,朝气蓬勃,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出版界具最具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方面军。
我国现有100多家大学出版社,绝大多数都成立于改革开放后,不论是与国外欧美的主要大学出版社数百年的历史相比,还是与国内商务、三联等著名出版社的历史相比,我们都还很年轻。但是正因为年轻,我们的大学出版社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道路,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出版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具有强大的后发优势和增长空间。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全国只有两家大学出版社,现在已达到108家,仅以2007年的数据来看,大学出版社总数占全国出版社总数的比重接近18%;出版的图书品种占全国图书总品种的27.1%;大学出版社的整体实力大幅度增强,其中一批有代表性的出版社享誉全国。目前,大学出版社已经形成布局基本合理、出版物学科齐全、图书和电子音像、数字立体化出版品种多样、经营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的新格局。仅从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历程就可看出,从20世纪50年代的小作坊式的出版科油印股、从1978年艰难的复社重建而来,经过几代人艰苦不懈的努力奋斗,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出版社之一。我们组织策划了一大批影响巨大的精品力作,如“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译丛”、“历史新起点丛书”等等,其中一些图书更是脍炙人口,《马克思传》、《毛泽东传》等内容严肃的图书都取得了不菲的业绩。我们出版了李瑞环的《学哲学 用哲学》、《辩证法随谈》,李铁映的《论民主》、《改革 开放 探索》,《成思危论金融改革》、《成思危论风险投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图书。这些图书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回首过去,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大学出版与改革开放同呼吸、共命运,大学出版社的出版物助推着改革开放事业,改革开放事业呼唤着大学出版事业的壮大。
大学出版事业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息息相关,与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催生了一大批大学出版社,推动着这些出版社快速发展。没有改革开放,很难设想会有大学出版社繁荣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感谢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感谢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可以说,没有大学出版事业的蓬勃发展,就没有中国出版业今天繁荣发展的好局面,更没有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事业繁荣发展的好局面。人民大学出版社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幸运的是,我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也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出版了一大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著作,出版了一大批研究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的学术成果,出版了一大批讴歌我们时代巨大进步的优秀图书,如《经济科学文库》、《管理科学文库》、《法律科学文库》、《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社会学文库》、《中国经济问题丛书》、《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等,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出版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包括了“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社会发展研究报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以及“中国创新指数研究报告”、“中国发展报告”、“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中国审判案例要览》等等。最近,我们隆重推出了由李铁映同志主编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丛书》,全书4卷5册,200多万字,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统、权威的重要学术成果,刚刚出版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回首过去,我们更可以看到,中国的大学出版从诞生的那一天起至今,一直发挥着特殊的功能,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大学出版社是我国出版事业中一支功能、定位、地位和作用都很特别的出版方阵,它不同于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出版社和归属各部门领导的专业出版社。大学出版社在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科学技术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任务和历史责任。大学出版社作为一支十分重要的出版力量,坚守着推动教育出版、学术出版和专业出版的特殊功能和定位,服务教育、服务学术、服务社会,是大学出版社崇高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多年来,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积极推动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多出上品精品,几乎是大学出版社的一致追求。人大出版社多年来策划和组织了一大批优秀的出版物,许多出版物都是可以传世的文化精品,包括大家所熟悉的如《康有为全集》、《梁启超全集》、《钱玄同文集》、《谢无量文集》、《吴晗全集》、《缪灵珠文集》、《饶宗颐著作集》、《陈先达文集》、《方立天文集》、《郑成思版权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名家文丛》等等,组织策划翻译引进的如《亚里士多德全集》、《康德著作全集》、《罗兰·巴尔特文集》、《蒯因著作集》、《列维-斯特劳斯文集》、《詹姆逊文集》、《经济科学译丛》、《工商管理经典译丛》、《国际工商管理百科全书》等等,我们多年来精心涵养的“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系列已经积累了200余部当今世界的重要学术著作,今明两年将以崭新的面貌隆重出版。人大出版社和我国的大学出版社有幸见证并参与了我国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大国的辉煌历程,还将有幸见证并参与我国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辉煌历程。
总之,人大出版社与大家一样,始终不忘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牢牢坚持传播先进文化,传承历史文明,致力于把出版社建设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的“第一品牌”;牢牢坚持“出教材学术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的办社宗旨,大力实施精品战略,致力于出版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教材精品、学术精品和引进版精品;牢牢坚持为广大读者服务、为研究者服务、为教学者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服务理念,研究高等教育变革对出版业的深刻影响,研究人们阅读习惯改变对出版业的深刻影响,致力于教育服务、文化建设和社会科学的建设。
二、在文化出版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大学出版事业面临着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人们对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三个“越来越”实际上就是对文化包括新闻出版的重新认识和高度肯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目标,既是对我国出版业发展提出的总目标和总要求,要求我们按照这个战略目标和要求做好出版事业,也是针对我们出版事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具体要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人民对文化事业特别是出版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的文化事业不是发展得较快,而是发展得较慢。不改变这种相对滞后的局面,就很难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创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作为文化事业中重要一环的出版业,正在出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快速发展的态势。
我们也要看到,长期困扰出版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一是出版产业面临新的发展局面,这就要求我们探讨出版社发展的新途径,在创新上狠下功夫;二是出版格局的变化越来越快,出版产业间的并购、联合日益显现,这一定会导致一些规模比较大、实力比较强的出版社开展重组和并购;三是出版技术集成越来越快,数字化、网络化对出版产业的冲击日益强烈,这就要求出版社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改造传统出版业态。对此,我感到大学出版社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借鉴他人经验,加强调查研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我们一是必须遵循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的规律,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大胆尝试,真正培育起一批具有产业先导和带动作用、承担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出版国家队或国家方阵,它们应对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二是必须遵循国际出版发展的惯例,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出版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我所用,建立一支真正具有承担文化交流和传播能力、促进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外向型出版企业队伍。三是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出版事业发展的特殊要求和特点,探寻一条有利于做大事业、做强产业的路子,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设一大批面向读者、依托市场,机制灵活、开拓创新的出版社。
我想借此机会呼吁:
第一,加强大学出版社多种形式的协作、合作与联合,推动在出版各个环节上的合作,共享出版资源与渠道,提升大学出版产业总体方阵的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大学出版社虽然从数量上有很大发展,但是总体上处于规模小、力量弱、体制死、市场乱这样一种状况,与全国出版业的改革与发展的整体局面有很大差距。可以说,全国出版业的改革如火如荼,而我们大学出版社的改革还步履艰辛。导致这种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大学出版社普遍观念比较保守、体制比较落后、机制相对不活、对市场和改革反映较缓慢。大学出版社不同于中央部委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她在行政上不隶属于同一个主管部门,在市场空间上也不属于同一个地域。在现今出版领域产业化、集团化背景下,在各中央、地方出版社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体兼并重组的大潮下,大学出版社相对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有必要加强大学出版社之间多种形式的协作、合作和联合,使整个大学出版产业成为具有内在联络机制的有序群体,提升大学出版产业总体方阵的竞争优势。
第二,坚守大学出版的崇高追求,传承人类文明,引领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坚定大学出版事业的理想和追求。
在出版业低层次重复现象十分严重的今天,我们应把出版业的内容建设和内容创新作为重点,大力推动我国大学出版社走向大发展大繁荣。出版产业说到底是内容产业,没有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内容,就不可能有发达的出版业。我们应把增强出版业的内容创新作为增强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大学出版社应该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应该处理好政治导向、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大学出版社在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同时,还担负着文化传承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特别是还承担着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职能。大学出版社与大学的这种紧密联系,是大学出版社能够背靠大学的优势,更有利于承担传承人类文明、引领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时代重任。实际上,坚守为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服务,为我国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服务,为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服务,为广大读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品质的精品力作,既是我们大学出版社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大学出版社难以替代的优势所在。
第三,紧密追踪科学技术前沿,深入研究和探讨互联网发展对出版业的深刻影响,促进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的转型,谋求大学出版业的更大发展。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科学技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坚实的传播技术基础。人类正在适应“数字化生存”,几乎所有的产业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数字化和互联网的依赖。出版产业更是如此,数字化和互联网将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改变着出版产业的面貌。也正因为如此,传统出版因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危机。长期以来,传统出版一直承担着传承文明、传播知识、汇集信息的使命和作用,而今天互联网和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业关注的焦点,也为传统出版业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飞跃提供了可能。新技术给传统出版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发展机遇,同时也让其自身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例如,从传播载体来看,在传统出版时代,人们习惯于以文字和书本为载体,进行知识与文化传承;而在互联网时代,传播载体空前扩大了,如视频、音频、数据库检索等等已经脱离了简单文字和书本传承的框架。从传播途径来看,在传统出版时代,人们习惯于学院式学习、师徒相授的教育、知识的线性积累等文化传播方式;而在互联网时代,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大大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知识集成越来越被重视。
正因为如此,当今出版业已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产业发展形态,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出版社紧密跟踪新传播手段和方式的进步,加大开拓和创新的力度,促进新型出版业态迅速做强做大。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失去借助新的科学技术壮大自己的历史机遇。大学既是学术研究的重镇,孕育着丰富多彩和先进的文化,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不断产生着重要的科研成果。大学出版社应加强与大学的联系,发挥在接触、接受高新科技创新成果方面快捷、敏感的优势,并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建立我们在未来出版业发展中的优势地位。
改革、发展、创新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让我们把握时代发展的脉动,恪守大学出版人的高尚操守,为了大学出版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大学出版》2009年第1期(总第63期)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