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教育的使命——一位美国名师的课堂反思》育科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教育的使命——一位美国名师的课堂反思》育科学出版社
了解学生是实现教育使命的前提
凌宗伟
2016-12-27 11:01:42  来源: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的使命——一位美国名师的课堂反思》【美】约翰·霍尔特(John Holt)著 张惠卿 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引进出版的美国教育学者约翰·霍特的《教育的使命》是作者1958年至1961年在美国任教时的教学日志。读罢确如有人所言,我们会“非常惊讶地发现,作者几十年前在书中所指出的美国教育问题正在中国中小学里蔓延。”而笔者以为,更为严重的是,我们这些中小学教师几乎没有人能够像作者那样去观察、记录、审视与反思,更少有人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善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践行教育的使命。

  教育教学难就难在它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它区别于其他工作的最大特点是,人的复杂性与可变性是其他任何工作面对的对象无法可比的。教师工作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激情,触发学生的动力,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想方设法弄清楚他们究竟想要什么,他们现在在干什么。现今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做教师的几乎不了解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而学生感受到的恰恰是压迫与恐惧,为减轻压迫与恐惧,他们往往选择了迎合与逃避。

  本书作者在长期观察一个叫艾米莉的孩子的基础上发现了孩子的问题所在,他猜测这孩子是这样想的“老师想让我做一件事情。我根本不知道让我做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让我做。不过我还是做点儿什么吧,这样他们就会放过我。”事实上,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就是这样慢慢让孩子们学会了察言观色。他们会从老师的言谈举止,包括细微的表情变化和习惯的肢体语言中揣度教师所需要的答案。而老师习惯了学生的答案必须和自己的意思一样。如果预估到可能会不一样,个别情况下我们甚至会罔顾教育伦理,通过某些手段将答案塞给学生。我们的问题还在于认识不到即便那些能够说出正确答案、甚至能做出一番解释的学生,“也可能对自己所说的或所做的完全不了解”。这恐怕就是我们往往无法理解一些孩子行为表现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反差”的原因所在。作者提醒我们,学生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仔细观察老师”,然而“他们所观察到的也只是老师触目所及的部分,以至他们丧失了很多宝贵的学习经验”。

  另一方面,许多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总是千方百计地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但它依然是一个枯燥、乏味又不安全的地方”。于是,“学生们总是在试图逃离,而走神就是他们逃离的唯一方法”。因为,我们所采取的一切办法,“关心的是学习控制、管理学生,而不是去了解学生”。要让学生真实的学习得以发生,最要紧的是要“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给学生最大程度的思想、言语和行动上的自由,然后观察他们的行动”,如果“我们只是观察学生是否按照我们的要求行事,我们很可能会错过最有意义、最重要的事情”,在没全面深入观察了解学生基础上所采取的自以为是的教学举措往往是徒劳的。如何使我们的教学举措符合学生的需求,作者尝试“给学生越来越多的时间彼此交谈,或一起完成某个任务”。这样他对学生的了解越来越多:“他们的经历、想法和兴趣”,于是慢慢找到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作者的体会是,“在我教他们之前,他们先教我”。我想,如果我们都能确立在“教学生之前,先让学生教自己”的意识,或许我们的改变就有可能是可行的、有效的。学生逃离的动机或许也会减少。

  作者认为,要想让学生热爱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唯一的改变”是“使学校和教室依照每一个学生的方式”发展他的潜力,追求他们的兴趣”,让“每个小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参与的项目”。

    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固然重要,但对学生的关注度和知晓度相对于他的教学水平来讲,更为重要。(作者凌宗伟,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阅读教育不该“盲人摸象”《儿童阅读的世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12.27 10:54:19)
  • 教育科学出版社副社长郑豪杰推荐《另一种可能——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生长》 (2016.12.22 14:29:36)
  • 创业教育没有围墙《北大15堂创业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10.18 10:58:27)
  • 教育部发布行业白皮书:慕课用户今年或超1000万 (2016.10.13 15:57:17)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