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美的感悟》的感悟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美的感悟》的感悟
韩雷
2003-07-31 14:01:12  来源:  
 
 “时代经验”对于古典的理解有启示作用。这里的“时代经验”是指significance而非meaning。诗无达诂,但不允许望文生义。Significance近于中国经学传统中所说的“微言大义”;它涵盖着文献原意和外在事物的关系。外在事物可以是一个人、一个时代,也可以是其他作品。经典文献的meaning“历久不衰”,它的significance则“与时俱新”。因此,对经典著作的研究大致有此两种目的:其一借助文字训诂等手段来寻求文献原意,其二透过与时代经验的亲密接触以获取文献对当下的意义。

 有关《巴黎手稿》的内容无疑是朱立元先生近著《美的感悟》所要阐述的重点,既有对原典意义的辨析,又有对当代文艺理论建构的当下解读。在理解马克思有关“美的规律”论述的含义时,“尺度”的概念是最为关键的,因为马克思正是在接连讲了动物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等三个尺度之后提出“美的规律”问题的。“尺度”与“美的规律”之间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而对“尺度”一词因译者理解有异而产生误解。著者仔细辨别不同理解的差异,最终接受了应必诚在《<巴黎手稿>与美学问题》一文所给出的译解,即,“‘内在的尺度’我们只能理解为主体人把人的内在尺度放置到对象上去,也就是按照人的尺度改造对象世界。”

 《巴黎手稿》通过异化劳动理论,实际上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初步的虽然不太成熟、不太确切的表述,从而真正走上了创建唯物史观的道路。而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就是从实践范畴出发,从理论上展开的。著者在此抓住了实践范畴这一从哲学向美学、文艺学原理过渡的中介,从而构想他的新的不同于以往以认识论为逻辑框架的文艺理论体系,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但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更遑论从哲学直接推导出美学原理了。马克思对把艺术接受(消费)主体纳入艺术本体论的探讨范围的观点,虽说主要是就经济问题而言的,只在《巴黎手稿》中粗略地论证了有关美学方面的重要问题,但对于深刻理解与经济消费相类似的美学问题是有参考价值的。著者在此又简要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性,因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其中已包含了当代接受美学的思路,却比后者早了整整一个世纪。接受美学是姚斯诸人在分析哲学兴起之后创立的。假如其理论直接肇始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其意义更非同凡响。

 美学在黑格尔那里是艺术哲学的代名词,美学原本就是从哲学这个大家庭中逐渐分离出来的。换言之,美学的品位从自己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散发着理论玄思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所以说,著者在评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泛化和庸俗化时,其疑虑就显得极为沉重。美学研究中过分注重实用的局面只会窒息美学的生命力,应该让对美的探讨既双足踏在坚实的大地上,又不因陷得过深而失却向美学星空挺进的动力。

 《美的感悟》不似著者早期的专著《真的感悟》,是围绕一个论题展开的。他在《美的感悟》后记中说本书实际上是一本论文选集,不是依据论文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的,而是根据相关论题来展开的。若想把握著者的美学感悟轨迹,就需跳出原书的编选框架,按论文发表的时间顺序来仔细研读了。

《美的感悟》朱立元著  定价:19.00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3.7.25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