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心理学研究方法新进展》(订购) 作者:辛自强 定价:68.00 元 ISBN:978-7-303-23694-7
【概述】研究方法是为解决研究问题服务的,只要所用方法适合于研究问题,就是好的、恰当的。然而,当前的心理学有以研究方法本身的优劣来判断研究好坏的偏向,一般而言,使用实验法、高级统计方法的研究更容易得到认可。
当研究者过于重视对所谓正统、主流研究方法的使用时,往往会忽视真正的研究问题,这需要将方法与理论、实践相结合。辛自强的专著《心理学研究方法新进展》以问题为中心,介绍了心理学研究中不那么受重视的老方法以及一些新兴方法。
对这些方法的介绍,源于作者对心理学研究现状深刻的反思,展示了方法与理论、实践的协调与融合。可以说,这本专著既补全了我们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认知,又对如何做研究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心理学研究方法新进展》是辛自强教授(2018)新近出版的又一本研究方法专著,可以看作是他那部广为使用的教材《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姊妹篇(辛自强,2017)。这本专著从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文化与社会心理研究方法、发展科学研究方法、心理结构研究方法、量表设计方法与心理统计方法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方法与应用的介绍,沿袭了辛自强教授一贯重视理论思维与问题意识的导向。
尽管该专著名为“研究方法新进展”,但它不停留在对方法本身的简单介绍层面,而是渗透了作者在理论与方法论指导下对心理学学科发展现状的深刻思考,体现了研究方法、问题意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01 以问题为中心,寻找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失落的另一半”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对于科学研究与学科发展而言,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是重要因素。纵观心理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的进步的确极大地推进了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例如,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陆军甲种和乙种测验使得心理学“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20世纪最伟大哲学进展之一的操作主义使得心理学对变量关系的研究进入新时代;统计方法的进步则使得中介与调节效应研究占据了当前心理学文献的半壁江山。
然而,在方法的这些贡献之外,当前的心理学研究却大有以方法取代问题的趋势。单以中介效应为例,Baron和Kenny(1986)提出的中介效应分析的“因果步骤法”,为对心理机制的探讨开辟了新的思路。然而,此后统计技术的进步却使得研究者越来越依赖统计方法,忽视了所关注的研究问题是什么。查阅心理学文献,基于横断调查数据进行中介效应、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的文章汗牛充栋,但多数却又缺少严格的问题导向与理论思维(刘国芳,程亚华,辛自强,2018)。当然,这种研究的偏向并非方法本身的错误,在很大程度是由于研究者的误用与滥用。
辛自强教授一贯倡导心理学研究要“以问题为中心”,问题包括学术上和现实中有待解决的各种问题。在《心理学研究方法新进展》序言和开篇第一节中更是开宗明义提出要实现研究方法论的变革,以建立“旨在理解并改变现实的心理学”,这既是对当前心理学研究过度强调方法的所谓“新颖性”与“高端性”的回应,更是要突出心理学研究的生命力所在。
如果说设计严谨的实验法与“高级”统计方法等是当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正统与主流,辛自强教授在《心理学研究方法新进展》一书中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则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失落的另一半”。书名为“新进展”,书中的确介绍了一些新兴研究方法,但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值得重新发掘的老方法,这些老方法都是遗落在心理学科历史长河中的明珠。它们之所以会“失落”,并非由于方法的科学性不足,而更多是由于研究价值取向导致的。正如实验法在发展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一样,实验法自有其优势所在,但它却无法研究发展科学的核心变量——时间。
文化进化的研究范式、影像发生法、微观发生法、单被试实验、个体指向的统计方法等都莫不具有自身独特的学科价值,有其独特的适用情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重新发掘这“失落的另一半”的价值,不仅符合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同样能够使心理学变得更加完整。
02 落地生根,在实践中诠释研究方法的根本价值
心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然而,不知道从何时起,心理学研究越来越变成了无关现实的学科,除心理咨询等少数分支学科外,越来越少地关注研究的实践价值,并且,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鸿沟和偏见日益加深。
当然,这里强调对研究实践价值重视的不足,并不是说基础研究不重要,而是前者太弱了。实验室研究能够实现对变量的操纵、控制、平衡,在探讨因果关系上具有优势,但其缺点在于生态效度不足。尤其是当研究从文献中来到文献中去,没有足够的现实关怀时,这一问题将暴露的更加彻底。
当前,中国社会所处的阶段、所取得的成就、所面临的困惑皆为心理学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是孕育学科发展的肥沃土壤,有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心理学的学科发展方向。例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心理服务已经成为中国心理学各领域的热点话题,各个学术组织、学术会议、研究团体或者成立了社会心理服务分会,或者举办了相关的学术论坛,或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这是社会现实对学科发展的反推。
尽管方法是“术”,但方法的根本价值却在应用,体现为其在实践服务中的作用。以“影像发生法”为例,该方法是通过组织行动者拍摄特定主题的照片,对照片进行小组讨论,思考问题成因和对策,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改变。
辛自强教授在专著中不仅介绍了该方法的程序性知识,还呈现了其团队是如何应用该方法来改变某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行为和认同的。当我们将其放在中国政府要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背景中去时,其价值就完全超越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层面。
辛自强教授是国内心理学界较早(如果不是最早)对社会心理服务展开系统研究的学者,其团队不仅从理论上诠释了社会心理服务的本然内涵,还以具体的研究为实践提供了支撑。从群体决策的模式与评估到社区治理与行为改变的心理路径等,辛自强教授都给出了具有示范性的例子。
这种从问题出发,到用具体研究来指导实践的例子在其《心理学研究方法新进展》一书中不一而足。可以说,研究的生命力在于为社会服务,研究方法的根本价值在实践中,所以该书倡导为建立“旨在改变现实的心理学”而进行系统的方法论变革。
03 注重理论思维,从范式革命的角度理解心理学的“危”与“机”
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2012)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动态的科学发展模式应该经历三个阶段: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科学革命时期。当某领域的科学家就研究形成一些共同信念时,范式形成,进入了常规科学阶段。范式革命则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或机制。
就心理学的学科发展阶段而言,各种理论流派和假设信念少有协调,从对人类心理本质、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到研究方法等各个层面均存在相当大的不一致。这符合库恩对前科学时期的定义。
然而,从研究方法上来讲,心理学却似乎过早地进入了常规科学阶段,显得过于“早熟”,一些“非主流”的研究很难得到心理学研究共同体的认可。研究方法是关于如何做的问题,是作为研究中的程序和过程而存在的。从科学评价的标准而言,方法是研究价值的重要评价标准,也是研究可重复性的主要决定因素。
然而,当研究者以集体无意识甚至有意识的方式向所谓“主流”靠拢时,心理学在方法层面形成了特定的范式,而在理论上却依然处于前科学时期,这种不均衡性极大地阻碍了学科自身的发展。
尽管研究方法是“术”,但要纠正“术”的偏向却需要回到“道”或理论上去。这里除了有以问题为导向的涵义之外,还在于对方法本身的理论思考。
辛自强教授在《心理学研究方法新进展》一书中,在介绍到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时,首先必有对该方法背后的理论问题的分析。例如,在“个体指向的统计方法”一节,首先就指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异质性,从整体互动观的角度出发,个体是独特的,具有不可替代性。以方差分析、回归分析为代表的统计方法无法处理此类问题。相对而言,这正是个体指向的统计方法的优长。
此外,该书中还有章节专门探讨了有关方法的理论问题。例如,“发展心理学并非实验科学”一节就直接指出发展心理学并非实验科学,对实验法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大行其道提出质疑,这种元理论的思考,是方法、学科发展中的基础性与根本性工作。其他类似的章节还有“心理学中的因果关系与理论解释”、“有关心理统计的三个疑问”等。可以说,对方法的理论意涵进行思考,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做研究,更能帮助我们做正确的研究,从更高的视角思考心理学研究的“危”与“机”。
研究方法是工具,但对工具的选择和运用却需要同时有理论与实践上的考量。辛自强教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新进展》一书,既体现了其对学科价值与方法论问题的思考,又展示了研究方法与实践的结合、协调,在理论上“顶天”在实践上“立地”。好的研究方法与方法类专著皆应是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心理学研究方法新进展》一书正是如此。
本书内容介绍
本书具体介绍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尤其是近年来备受重视的一些新兴研究方法,如微观发生法、横断历史研究方法、文化进化的研究方法、影像发声法、个体指向的统计方法等;此外,书中还介绍了新的研究方法论思想,如心理学应用研究的方法论变革、心理学研究的结构主义思想、心理措辞学等,通过这些内容引导研究者保持方法论上的开放性和想象力。
本书作者简介
辛自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从事社会心理和经济心理研究,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先后主持国家重大、重点以及一般课题6项、省部级等其他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论文被引用超过7000次;出版《心理学研究方法》等专著教材8部,其中3部获省部级奖励、1部入选国家级教材;目前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副主任与经济心理学分会(筹)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社会心理服务分会(筹)主任,《心理技术与应用》杂志主编等学术兼职。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