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复旦大学出版社《好莱坞启示录》:不做文化的鸵鸟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复旦大学出版社《好莱坞启示录》:不做文化的鸵鸟
文/黄文杰
2005-08-17 14:05:26 来源:
最近看到王小帅的一个电视专访,这位颇有才华的青年导演回忆说,他刚进电影学院的时候,老师告诫他们,千万不要看好莱坞电影,那不会有什么好处。或许王小帅是想为今天自己创作上的“艺术”取向寻找动因,但学界当年那种鄙夷好莱坞电影的心态,依然清晰可辨。
遗憾的是,许多年过去,直到王小帅已经凭借《青红》从戛纳捧回评委会奖,这样的风气和偏见依然没有得到改观。最明显的一个例证是,严肃探讨好莱坞电影的著作,我们几乎无处可寻。如果有的话,那也是高举着“主义”的大棒来检视,来批判。
事实上面临好莱坞的强盛不衰,我们正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文化处境。一方面好莱坞电影继续在全球攻城略地,鲸吞各国的电影票房;一方面我们从内心里不愿意接受或者说承认它的过人之处。反映在创作者及学界的心态上,那就是一种普遍的藐视和不屑为之。极端者要么一心钻营所谓的“艺术”“先锋”去了,要么则心有不甘地叫嚷:给我多少多少美金,我能拍出比好莱坞大片还大片的电影来。而颇具反讽意味的是,近年来我国电影不仅在艺术上表现平平,差强人意,连大导演转型制作的武侠巨片也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招来嘘声一片。
电影界对待好莱坞的这种现状,很容易让人想到鸵鸟。每逢强大的敌人来袭,便一头埋进沙土里,闭目塞听,以为这样就可以规避一切危险,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我们现在就是这样,本土电影产业面临好莱坞的严重威胁,纵使心急如焚,却偏要对其征服观众的事实视若无睹,对其成功的商业运作经验充耳不闻。真不知这是自欺欺人的面子问题,还是说迟钝到没有意识。
看看美国人是怎么做的。2002年我看到一本书,是世界知名的电影学者大卫•波德威尔在内地出版的《香港电影的秘密》。那些耳熟能详的、伴随我们度过多少青春时光的经典港片,《精武门》、《英雄本色》、《秋天的童话》、《重庆森林》……在书中被波德威尔几乎是逐句逐段、一个镜头一个场景地细致剖析。——执商业电影牛耳的美国大佬,竟然有如此浓厚的兴趣来研究我们中国的电影(虽然今天的香港电影已经大不如昔)!难道美国电影不比香港电影更成功吗?难道美国电影的全球市场不比香港电影兴盛时的东南亚市场更大吗?但波德威尔依然试图在他的书中解答这样的问题:“欧洲电影人犹自慨叹没法吸引本土观众,而昔日大英帝国偏远一方的殖民地,究竟哪来的办法,能令我们的廉价电影在国际上拥有广泛的吸引力?香港电影人究竟怎么在现代娱乐工业的框架内,创造富于艺术性的电影?这些电影在大众媒体内的说故事方式,包括其历史、技术、设计特色与煽情效果等,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所以看到这样一本书的意义,于我不只是抚今追昔,为港片的昨日繁华重温一场春梦,更重要的是从中看到人家那种谦逊郑重的心态。
反观我们,我们自己都认识不到或者说不肯正视港片的价值(我们又几时见过认真研讨港片的著作?反倒一度在录像厅泛滥的时期给它扣上“毒害青少年心灵”的大帽子),更别说要诚心学习好莱坞经验了。从这个角度而言,周黎明的新著《好莱坞启示录》有着拓荒的意义。
周黎明早在80年代中期就留学美国,获MBA后先后在加州多家媒体担任记者、编辑和主管,这使得他有机会长期深入地与好莱坞保持紧密联系。作为“大陆最具江湖地位的”影评人,他最初也是以评论美国影著称,那些单纯意义上的影评文章已经结集为《好莱坞名片透视》、《好莱坞现场报道》等著作。近年来他逐渐转向另一种文体写作,即转入对好莱坞电影运作内幕的剖析,这一类文章他结集为《好莱坞启示录》。年初我不揣冒昧向他约稿时,他很干脆地交由我负责编辑出版。这可谓正中我的下怀。
我所兴奋的是,中国毕竟也有了一本专注于探讨、揭示好莱坞电影运作奥秘的著作。这与波德威尔作为美国人来写香港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与波德威尔热衷于电影语言、镜像结构、叙事策略上的分析不同,周黎明更侧重于宏观上的把握。在这本《好莱坞启示录》中,作者论述的领域涉及美国电影业的各个层面,全面介绍了美国电影产业格局,好莱坞电影收入与资金来源,好莱坞电影制作、行销与放映、推广,美国电影从业人员的政治倾向以及对政界、主流社会的影响,等等。具体而言,像好莱坞概况、各大电影公司案例研究、好莱坞大片如何筹集资金、独立电影制作的融资渠道、国际电影市场、好莱坞的剧本“医生”、美国电影的省钱策略、明星如何进行片酬谈判、《哈利•波特》的综合效应、预告片如何制作、奥斯卡的经济效益、美国电影分级制、好莱坞从业人员的阶层分析、同性恋与性交易、明星的反战倾向与商业本能、影人从政与阿诺的典型意义、中国人在好莱坞的境遇,等等,周黎明都一一深入解析;这是我们渴望了解而以前不得而知的内容,对我国电影工作者从业实践,以及电影产业的建设与发展都极有借鉴价值。
千万不要误会本书是对好莱坞的盲目追捧;它是周黎明近20年来对好莱坞实地考察和报道的结晶。因为长年新闻生涯的专业素养,周黎明有意识地摈弃了那种主观的小资式的个人情绪抒发,而是尽量以公正、客观、理性的态度和简约凝练的文字来向读者描述好莱坞。除此,他几乎在每一章节都融入了对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对比、参照,其中有褒有贬,有得有失,不乏真知灼见和深刻之处,归根结底凝聚着周黎明对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的热爱和对其命运的忧思。所以准确地说,本书的内核是结合中国电影现状及全球电影格局对好莱坞电影所作的集中反思和比较探讨,而论述中所流露出的作者知识之广博(经济学、电影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糅合),观影之丰富(论及中国、美国、欧洲等地影片不计其数),观点构架之系统独到,均令人赞服。
一般影迷和读者也大可放心,周黎明的文章恰如其人,温和、幽默、睿智,叫人如沐春风,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性。周黎明曾说,虽然接受了正统的学位教育,但并不喜欢以那种学术论文的形式来写作。他的文章往往用了娓娓道来的口吻,以轻松活泼的语句来行文,即使难免要提及一些数字和经济学用语,但他总能信手拈来俏皮精准的比喻,在别人也许是枯燥抽象的表述,他却可以生动晓畅深入浅出地讲道理。
本书还引用了大量第一手的案例、最新统计资料,书末并附录了好莱坞各制作和发行公司、美国主要电影档案馆和博物馆、西方主要电影节和交易会、好莱坞行话黑话、参考书目等,绝对是一本既生动有趣、有很强的可读性,又颇具思想深度、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的好书。作为本书的责编,我诚恳地向广大读者推荐。摘自《上海新书报》2005年第857期
来源:复旦大学出版社网站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