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听说读写思: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听说读写思: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
张盛彬
2002-12-18 15:29:10 来源:
拜读蔡可先生《“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冯钟芸先生访谈》(《中华读书报》“文史天地”,2002年11月20日),勾起我探讨语文教育的兴趣。
1950年,我开始当小学教师,教的是一年级语文。在45年的教师生涯中,初中、高中的语文、中文专科、本科的文学概论、写作、逻辑都教过。往下没有教过幼儿园,再上没有带过研究生。在中文系工作时,曾出席过语文教学的讨论会,曾将购得的魏书生、于漪等特级教师的教学录像带,放给本市语文教师看。虽然退休多年,对在中小学读书的孙子的语文学习,自然关心。多年的思考积累,愿借冯先生的东风,和盘托出。
说简单,语文,人类口头的“语”,书面的“文”而已。语文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尽快、尽好地掌握语文这人类听、说、读、写、思的工具,交际与交流的工具。掌握好这工具才能为中小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辈子都有用。同一班级的学生,若干年后,各行各业都会有,他们都受惠于语文。语文课在中小学中,是第一门课,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
说复杂,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语”和“文”:语文与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文、史、哲、法、经、教、天、地、生、数、理、化各门科学,诗歌、小说、剧本、散文、戏剧、音乐、舞蹈、影视各类文艺,领袖、官员、商贩、教徒、以及妓女、骗子、盗匪、战犯各色人等,都有联系。语文是人类间的第一黏合剂。语文课对中小学生性格、情操、品德、习惯的形成作用,在任何课之上。故语文又有人文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较,工具性是基本的,语文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标难于实现;人文性对工具性有导引作用,否则,大份量的语文作业,会戕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说工具性是雪中送炭,人文性就是锦上添花了。
从工具性说,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了解、理解字、词、句、篇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听”与“读”是信息的输入、接受,面对同样的信息源,接受到信息,自然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因听与读的知识与能力的差距,会有多少不同的差距,甚至会有误解、曲解。“说”与“写”是信息的输出、表达,说不清,写不明,“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词不达意”、“意不尽言”,是会误事的。“思”是思维,是信息输入、输出间的枢纽。听或读、说或写的都是思维成品,忽视思维过程,涉及思维创新问题,故需要加入。教学生善于思考,才是语文这工具最高目标。
思维过程有两种: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再现性思维是接受到的信息的再现,大脑利用的仅是记忆、存储功能,如商店的仓库,输出时不变质就不错了。创造性思维是存储的信息根据需要(问题)的新加工,或言人未言,或解决难题。后者是人类文化发展、经济繁荣、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从邓小平同志倡导的解放思想,到江泽民同志倡导的创造思维,其远见正在此。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有三个阶段:记性、悟性与灵性。记性即记忆,是信息的存储问题,这是创造的基础,后人只能站在前人肩上,还要勤于实践,善于观察,厚积才能薄发;悟性是知识的理解问题。积累的信息多了,要有序存储,序就是信息间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关系问题。接受了新知,要能在知识坐标中正确定位。关系不明,轻则信息的提取不便,重时会错用,出现所谓“硬伤”。信息存储多了,在各种信息间会有不同说法,在知识与现实间会有差距,也就是会有矛盾,“矛盾就是问题”(毛泽东)。有问题不可回避,要积极思考,寻求自己的答案,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创造性思维,言人未言,行人未行。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开发学生智力”问题,正是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而提出的任务。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所有课程的任务,语文课的任务尤重。
说到语文教育,涉及教育思想、教材、教师诸方面问题。
语文教育思想的正确确定与推行,是教育行政领导,校长以及语文教师的问题,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适当的。工具性当然要肯定,但大量的作业,无穷的考试,使学生穷于应付,死记硬背,有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产生畏惧语文学习的心理,更不利智力的开发。人文性的提出,正是为了纠工具性之偏差。人文性的精髓,在必须把学生看成是正在成长的人、国家民族的未来希望。中小学教师传授的知识,是定型的基础知识,教师的任务只是正确传授。因此教师的思维,基本是再现性思维。教师对创造性思维不甚了解,是难于完成开发学生智力的任务的。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之弊,与此有关。
教材是全局性问题,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确实不易。古人的语文教材除了启蒙的三字经、百家姓,主要是四书五经。废私塾兴学校后,语文课本改为白话文,我启蒙的课本第一课就是“小狗叫,小猫跳。小猫叫,小狗跑。”古人小时背诵四书五经,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终身受益,做官要考八股,治学讲注疏、训诂,小时的学与未来的用是有机统一的。白话课本打破了这千年的统一。白话文课文是单纯的字词句训练,达不到古人的目的,这是一个值得思考,难于解决的难题。
教材的另一个难题,是如何处理文学与语文的关系。在解放初,文学因政治的原因,地位显赫,那是不正常的。文学的现在衰落是必然的。语言与文学分编教材与此背景不无关系。冯先生现在的理想还是分家,她说:“文学与语言混在一起讲,容易两败俱伤。”语文如偏重文学,“俱伤”的岂不更多了吗?爱好语文的人,大多始于对文学课文的偏爱。文学的形象性也容易被青少年接受。一定的文学修养也是各种人才的需要。但在“科教兴国”的今天,语文课必须考虑中青年的全面发展需要。冯先生也明白:“现在回到语言、文学分科已经不可能了”。
语文课本原名“国文”,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1947年建议改为“语文“的。他对“语文”的解释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教育要并重。这是针对语文教育重“文”轻“语”的偏颇提出来的。语文的“文”不是文学,也不是文字,而是文章。文章的基本类型是记叙文、说明文、说理文、抒情文。学生了解与掌握这些文体,是必要的。当年的“文学”课本也包括说明文、说理文的,不过分量不多而已。爱好文学的人,大多始于对文学课文的偏爱。至于具体选哪些文章,如何编排,见仁见智了。
教师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执行者,教师的素质,包括语文知识水平、口才、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师德等方面。好的语文教师,要口齿清晰,知识扎实,讲授少而精,作业量与质适当,善于启发诱导,师生关系融洽。其理想效果是,学生学习语文有浓厚兴趣。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2.12.18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