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水:说到这本书,现在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潮流,我已经不只一次在报纸标题上看到“看展去”,这其实是我原来想写的一本书,但已经成为标题了。而且有的说现在看展览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是我说过的话,而且写在这个书的前言里。它已经成为了潮流,但我从来不喜欢赶潮流,所以在这我得坦率的说,我是走在这个潮流前面的。因为20年前,我从问学的时候,老师的许多授课就是在博物馆里。在台湾出过一本书叫《孙機谈文物》,封面是一个对着佛像讲演,用这个封面时把我略去了,实际是给我讲,周围围了一圈观众,这本书是现场的一个记录。 在博物馆时,老师告诉我做学问的方式,就是做某个专题前先要做长编,这个长编的内容包括内容和图像,长编做得好,文献的质量就有了保证。但那时的博物馆跟今天太不一样,不可同日而语,底下就是一个说明牌,甚至没有人经常去的地方上面落了一层土,显得死气沉沉的,好像多少年没有光顾。还有一个是不允许拍照,这就很麻烦,当我看到一个有用的可以作为长编的图,我得站在那把它画下来,就日记里有很多画的图,拿着一个本当场画图,这个很费时间,图画得不准确,现在允许拍照。 而且世界博物馆都是这样,只有日本博物馆,所以我对这点非常不理解,台湾原来是不允许的,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也开始开放了。日本除了东京国立博物馆、全屋博古馆可以拍照,大多数都不可以。包括特别漂亮的建筑博物馆也不允许拍照,这让我很不满意。 那时一边阅读图录,一边到博物馆实证求证我的阅读判断,这样做下来非常有收获,体会到博物馆参观的种种好处。20年来从国内到境外,从东南亚到欧洲、北美,跑了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同时逐渐把参观展览作为扩展见闻、搜集资料的直接方法。 就我关注的问题来说,国外的博物馆是美术最受关注,这个美术是狭义的美术,就是绘画、雕塑这类,西方主要以油画为主。参观者追求的是艺术的滋养,都到那去感受艺术,甚至在油画面前临摹,拿着画架子,坐在地上,这是最受欢迎的。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