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订购)
陈曙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何谓21世纪马克思主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命是什么?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何以成为超越西方现代性的新文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何以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形态?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何以改变世界?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何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陈曙光教授的新作《走向世界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能为你回答这些“时代之问”。作为教育部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选题,这本书聚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命题,从中国样本的解码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层层深入地探讨了这一理论如何超越西方现代性、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内容简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世纪”为尺度定位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坐标,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理论地位、历史地位特别是世界地位的政治判定,其意义没有任何理由被低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出场,与中华民族重新上升为世界历史民族的时机相一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标志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已经自信地走向世界学术舞台,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担负起了引领世界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理论使命,标志着中国已经实质性参与到建设美好世界的重大现场,并作出与其自身地位相匹配的理论贡献。
作者简介
陈曙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首届青年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等6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0多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马克思人学革命研究》《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阐释》等1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理论宣传文章100多篇,其中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近百篇次。荣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湖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第一届、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其他省部级奖项10多项。
精彩书摘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史意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的崭新概念,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历史地位和世界地位的政治判定,绝不应看作一个仅仅与“时间”相关联的轻飘飘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出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理论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必将载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册,其意义没有任何理由被低估。
其一,它标志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已经自信地走向世界学术舞台。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理论回应,是21世纪的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学术彻底摆脱“学徒”状态、形成“自我主张”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东西方思想在长期非均势的较量中迎来新的平衡态的重要拐点。众所周知,世界学术舞台长期为西方学术所把持,“西强东弱”的国际学术格局由来已久,西方学术范式主导了全球性议题的讨论,西方学术标准控制了全球性争议的裁判,东方—西方的边界线异化为野蛮—文明、落后—先进、贫穷—富足、专制—民主的分界线,300年来世界历史进程异化为“人类和地球的欧洲化、美国化”,传统人类文明的建构过程不过是西方文明膨胀为世界文明的过程。21世纪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意味着中国向世界贡献了一种具有大国气象、东方气韵、天下情怀、和平主义立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一种研究立场、概念范畴、分析范式与西方学术完全不同的全新知识体系,世界学术舞台有了一股来自中国的不同声音,这必将极大地改写世界学术版图,极大地影响国际学术生态,极大地重构全球学术格局,中华民族必将在人类文明重塑、世界知识体系重构中证明其世界历史地位。
其二,它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担负起了引领世界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理论使命。21世纪,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率先提出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概念,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同时,高高擎起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已经成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主体、主干。马克思主义挽救了中国,发展了中国;中国检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迎来了自己的又一个高光时刻。毛泽东早就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当然,中国对于人类的贡献绝不止于物质的层面,而是必然上升到引领人类精神成长、引领世界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高度,唯其如此,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复兴才不会被外部世界视为洪水猛兽,复兴大国对于世界秩序的影响、国际体系的冲击方能呈现出更多的建设性效应。
其三,它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挺进到理论和实践的无人区、新高地,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今天,世界历史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但毕竟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历史时代,他们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不可避免具有历史局限性,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可能永远活在马克思描述的历史语境中,走进理论和实践的无人区是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过去,以俄为师,以苏为鉴,吸收继承前人,批判扬弃西方,都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法论。前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苏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都是我们前行的镜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已经闯进理论和实践的无人区,很大程度上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西方的经验可以参考,只能靠我们自己在披荆斩棘中摸索前行,在无人区蹚出一条新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无人区探索的理论结晶。
最后,关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还有必要说明几点。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既成论概念,不是已然确定的、成熟定型的事物;而是一个生成论概念,始终处在不断变化和展开的过程中。“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生成的,是确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确定性在于,就其主体形态而言,它不是泛指播撒在世界每一个角落里的马克思主义,而是特指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上升为世界历史民族之后成长于中国、深刻作用于世界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其他民族的马克思主义,其影响世界的广度、深度、效能,改造世界的力量都要小得多,习近平将其冠名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体定位于中国,绝不是要垄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权,更不是要剥夺其他国家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权利,它所强调的是,只有当代中国才能担负起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小提琴手”角色。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确定性还在于,就其主体形态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目前阶段的主干,是第一个定位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性成果,这是确定的;中华民族今天是、今后是乃至整个21世纪都将是肩负世界历史任务、引领世界精神的世界历史民族之一,这也是确定的。当然,中国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理论高地,但绝不意味着中国是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唯一阵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的公共产品,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传人的共同事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同一个理论大家族的合法成员,都是马克思精神和事业最忠实的继承人、最伟大的推进者;20世纪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都行走在马克思、恩格斯开辟的思想道路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都是马克思学说的当代发展,共同构成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思想谱系。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在于,展望21世纪100年,是否会有其他马克思主义流派(包括中国或其他国家)能够定位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否会有其他伟大民族上升为世界历史民族且扛起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这是由未来的实践、未来的人们来回答的问题。今天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历史不会终结,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中国在全世界高高举起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意味着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特定历史阶段担负起为人类作贡献的世界历史任务,意味着诞生于19世纪欧洲的古老理论再度青春化,意味着走过5000多年文明浮沉的古老民族再度青春化。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