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乡村振兴学 第一辑》
王志章 主编
西南大学出版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并取得全面胜利,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 西南大学顺应时代需要,立足学校科研实力和特色,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强化科研的组织性和引导性,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技术突破为牵引,启动了“西南大学创新研究2035先导计划”,力争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本书即为先导计划重要内容之一。
乡村振兴的研究,要做在农村的广阔舞台上;乡村振兴的论文,要写在祖国的广袤田野间。20世纪中叶,社会学巨擘费孝通先生用短短百页纸理清了乡土中国的发展脉络,也照进了当下处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现实。“理解乡土,才能读懂中国。”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过程中,研究者们绝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脱离实际,而需要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开展新的观察、研究,不断探索形成新的发展理论。
乡村振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不同区域的乡村更有其独特的空间特点和发展特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单一学科难以实现系统性、体系化研究,必须建构新的交叉学科才能研究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由王志章教授领衔的“中国西部乡村振兴学”研究团队,联合多位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中青年专家学者,以《中国乡村振兴学》为载体,开展乡村振兴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旨在为写好农业强国建设这篇大文章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选择。
《中国乡村振兴学》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农”领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研究,持续推进中国乡村振兴研究深化和理论体系完善。全书体现了鲜明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念,通过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等多学科视角,观照贵州、甘肃、武陵山区、重庆永川等地以及国外乡村脱贫的实际案例,明确我国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顶层设计、行动纲领。本书还收录了瓦格宁根农业大学跨学科研究和规划团队的论文,引入国际视野,吸纳发展中国家农村综合开发研究的可借鉴经验。
本书尤其注重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与科学性,确保研究结果的信度与效度。收录的论文采用了规范的研究方法,从量化、质化两个方向探究我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根据调研结果,有针对性地分析相应理论的具体实践意义,以及工作实践的创新发展、面临的实际挑战。基于丰富案例,本书指出了深化乡村振兴问题认识的方向,提出了解决对策,为更加全面、系统地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深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可行方案。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当前,全国上下高度重视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绕不开的重要命题。本书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来源:西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