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北京大学出版社推荐7月份新书(艺术、经管、法律类) - 社长总编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社长总编荐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推荐7月份新书(艺术、经管、法律类)
2025-07-15 09:58:30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推荐7月份新书,包括:艺术、经管、法律类,共12种图书,分别为:《视觉文化的转向》《艺术写作指南(第11版)》《丝绸之路视野下的汉代装饰研究》《德意志古典艺术(1755—1832)》《中国公共财政:改革、挑战与对策》《中国式管理(全集·全新)》《领导的方与圆(全集·全新)》《数字时代的政治》《程序与议论——现代法治的精髓》《民法教义学与理论》《刑法的私塾(之四)(上、下)》《物权法》,以飨读者。

艺术

《视觉文化的转向》(订购)

周宪

北京大学出版社

视觉文化的转向一部系统研究视觉文化的学术专著

  视觉文化的来临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影视、网络、广告、图文书、身体……今天无数视觉形式和视觉技术参与到这一文化的建构中来。那么,视觉文化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本书从理论研究和个案分析两个层面,广泛地讨论了视觉文化复杂的社会文化意味。作者在历史描述中聚焦于当下的“视觉文化的转向”,在主体视线的文化分析基础上,饶有意趣地解析了视觉消费、虚拟现实、读图时代、时尚设计、奇观电影、老照片、身体审美化等问题。本书是国内学人较早的研究视觉文化的专著,思想活跃,内容新颖,可读性强。

《艺术写作指南(第11版)》(订购)

[美]希文·巴内特

北京大学出版社

面对艺术品如何将观察感受转换为有效的文字叙述

如何把知识背景复杂、涵括范围广泛的艺术写作归结为条理清晰的思考

  艺术写作是故作姿态或毫无标准的文字游戏吗?事实并非如此。当然,艺术学科相对年轻,基础学术规范和资源仍有待建设与完善也是实情。

  此书为欧美大学中最常用的艺术写作教材之一,为学生批判性思考和写作提供指南。书中内容不仅包括完成文稿的各种方法和技巧,也有对当下艺术写作大图景(相关历史与理论,以及不同类型的学术资源)提纲挈领的介绍。此书在诸多范文的选择上特色鲜明、指导得当,重在鼓励和引导读者以自然、开放的个体感知进入写作,并最终完成有说服力的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此书不仅为各层次和类别的艺术写作提供参照,也为艺术类院校的教学与研究、图书馆开展专业服务等提供了切实帮助。

《丝绸之路视野下的汉代装饰研究》(订购)

陈轩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丝绸之路、汉代装饰

  汉代的装饰充分展现了不同文化的流动与融合。比如,汉代墓葬建筑中的“罗马柱”在设计理念方面与今天国内的欧式风格建筑、室内装修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在汉代,西方的建筑装饰与造物理念就已经被引入中国,并成为墓葬建筑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当时人们的生死观密切关联。今天的欧式装修则与人们所推崇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息息相关。再比如,当我们看到紫禁城中许多宫殿里的蟠龙藻井时,可能不会想到这种象征权力并富于装饰性的结构可以追溯到近两千年前的汉代墓葬建筑中的藻井,而汉代的墓葬藻井又源于当时与西方的石构建筑工艺交流。在丝绸之路的视野下,汉代的装饰工艺研究变得极具吸引力。这些装饰承载了流动的思想与技艺,展现了汉代工匠兼容并蓄的能力。当我们深入挖掘这些思想与技艺的流动机制时,会看到一部由装饰写就的物质文化传记。

《德意志古典艺术(1755—1832)》(订购)

贺询

北京大学出版社

挖掘古典艺术理论在当今世界的脉延

在文明互鉴的意义上为艺术学研究提供养分

  德国艺术史、思想史领域常把1755年(温克尔曼发表《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摹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到1832年(歌德逝世)之间的历史阶段称为“古典艺术时期”,用以概括当时文化界以古希腊、罗马为榜样,重新挖掘古典时代风格和文化价值的倾向。对其的探讨成为当今国际艺术史、艺术理论学科的重要基础和传统来源。

  本书结合大量一手文献,全面追溯与深入剖析此阶段德意志古典主义艺术思想及其艺术实践,并兼顾当代艺术思想界、理论界在这一话题上的新进展, 挖掘古典艺术理论在当今世界的脉延, 在文明互鉴的意义上为艺术学研究提供养分。

经管

《中国公共财政:改革、挑战与对策》(订购)

林双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全景透视公共财政改革

探索公平可持续发展路径

  公共财政关系到经济发展及发展成果的分配。本书系统分析中国公共财政,阐述改革的缘由和后果,揭示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措施。全书内容涵盖政府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地方政府债务、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财政政策与公平和可持续增长等重要议题。分析中揭示了中国传统财政思想、现代公共财政理论以及当代中国财政理念的异同,比较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财政改革及财政现状。

  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公共经济学和中国财政研究,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主持财政部、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等机构研究项目,奔赴各地实际调研的集中成果。书中援引了大量文献和中外财政数据。作者观点鲜明,不模棱两可;言之有据,数据出处翔实;深入浅出,力争将深奥的道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给读者,不拘泥于“学术语言”。本书有助于填补中国公共财政研究的空白,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公共财政的现状、问题以及改革方向。

《中国式管理(全集·全新)》(订购)

曾仕强

北京大学出版社

首倡中国式管理

以“法、理、情三位一体”思维破解“狼性与人性”等西方理论无解的难题

  多年来,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愈具管理实务经验的人士,愈会对中国式管理产生热烈的共鸣

  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获得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

  本书强调管理是以安人为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这些理论都为提升管理效果提供了新思路。

《领导的方与圆(全集·全新)》(订购)

曾仕强

北京大学出版社

首倡中国式管理

以“外圆内方”洞察人性的奥秘,以人性管理“六字要诀”解读领导的“方与圆”

助力企业达到“不管之管”的高阶境界

  “管理”一共两个字,一个是“管”,一个是“理”。“理人管事”,是管理者做好工作的根本。本书根据中国人的人性特点,结合东西方文化和管理经验,从企业日常管理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做人、做事六原则”“处理问题要谋定而后动”“建立合乎人性的制度”等外圆内方的管理原则,为企业各级人员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职场方法,通过对人性的洞察和把握,顺势而为,做好理人管事的工作。

《数字时代的政治》(订购)

李石

北京大学出版社

理解数字政治的底层思维框架

洞察技术革命中的权力转移规律

把握数字文明时代的人类命运航向

  数字浪潮席卷全球,政治图景如何重塑?本书带领读者深度思考数字时代的社会!

  当人工智能重塑权力格局,当区块链重构信任体系,当元宇宙模糊虚实边界——人类正站在数字文明的十字路口。数字技术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政治价值与制度逻辑的全面挑战。

  从资本积累的底层逻辑到女性平权的科技赋能,从直接民主的复兴可能到数字治理的利弊权衡,本书以犀利视角穿透技术表象,直指政治文明的核心命题。书中既探讨“大数据民主”的脆弱性,也追问“算法正义”的虚实边界,畅想“最好与最坏的可能世界”,与读者一起开放性思考数字社会的未来。

法律

《程序与议论——现代法治的精髓》(订购)

季卫东

北京大学出版社

“程序”与“议论”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前者保障表达的公正,后者赋予制度以生命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现代法治的关键支点

  本书是作者三十余年来研究法律程序和法律议论的成果之集大成,围绕“公正程序”与“对等议论”两大核心主题展开,反映了对现代法治精神的独到理解和诠释。

  程序与议论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前者为后者提供理性的表达空间,后者则为前者注入实质内容。二者的互动不仅关涉法律的合理运行,更揭示了民主治理的关键精神。通过建构“程序—议论—关系”三要素交错互动的框架,本书提出一种突破形式与实质二元分野的程序论新范式,力图在制度设计与社会关系之间搭建沟通桥梁,为中国法治现代化提供富有现实感与理论深度的解答。

  书中收录的多篇代表性论文自发表以来高居法理学被引前列,广受国际学界关注,影响深远。本书不仅是对法理学术的系统回应,更是理解现代法治不可或缺的重要读本。

《民法教义学与理论》(订购)

孙维飞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阐释民法教义学的理论著作

上下两篇分别从话语分析和方法阐释角度探讨对民法教义学的理论说明

  全书分上下两篇,分别从话语分析和方法阐释角度探讨对民法教义学的理论说明。上篇以期刊文献为素材,以法学移植和学术争论等为主题,透过个案,着重从理论上描述和阐释我国民法教义学的话语特点及其意味,属于学术史研究。下篇共九章,每章都旨在例示一种研究民法教义学问题的方法,揭示既有研究在方法层面的不当并提示更恰当的思考路径,并就如何进行体系衡量和价值判断、如何区分自治和管制的层次、如何进行比较法的“深层求同”以及为何需要“中度抽象”等有关方法的理论做出阐释。下篇最后还着意探讨了如何在民法教义学基础上对社会学或人类学的概念进行落实,为实现教义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提供一些探索的例证。本书命名为“民法教义学与理论“是意图表明本书的侧重点不是具体民法教义学问题的答案,而是民法教义学研究本身。

《刑法的私塾(之四)(上、下)》(订购)

张明楷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日不开庭”,但私塾不停歇

  法谚云“周日不开庭”(Dies dominicus non est juridicus),但张明楷老师和学生们则是“周日要讨论案件”。二十几年来,历届学生都非常期盼和热衷的周末“私塾”一直坚持进行,张明楷老师精选刑法当中的疑难案例,与学生讨论,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再现刑法案例小课堂的精彩内容,阅读本书如同亲临该讨论会,跟着张明楷老师一起学刑法,学习庖丁解牛般地剖析和处理疑难案例。本书所选案例,多数是经常困扰刑事司法领域人士的疑难案例,对于司法实践部门的法律人士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备考者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刑法的私塾》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面世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法学院学生和公检法等实践部门人士的好评。第一部收录的是2010-2013年讨论的案例,第二部收录的是2014-2016年讨论的案例,第三部收录的是2017-2020年的讨论内容。本书收录的是2021-2023年的讨论内容,并删除了与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重合的部分。

《物权法》(订购)

常鹏翱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重点规划教材

  本书立足于我国《民法典》物权编及相关法律规范,通过深挖国内外物权法经典文献、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实践新动向,全面清晰阐释了物权法的基础教义和基本制度,并用现实案例说明法理内涵和制度逻辑,以便读者既知道“是什么”还知道“为什么”。在说理布局上,本书既系统阐述基本知识,又通过“提示”部分强调应值重视的知识,还通过“进阶”部分简要阐述可提高的知识,并通过“争点”部分深入分析重要问题,便于不同层级的读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学习利用和循序渐进地提高。本书在物权与债权二分的基础上,采用“总-分”框架,系统阐述了物权法的基本知识。本书共十章,前五章是总论,包括物权概述、物权法概述、物权法原则、物权变动和物权保护;后五章是分论,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物上之债和占有。

  本书在阐释导向和论理视野上,除了以民法物权为根基,还特别重视财产法秩序一致性,有效引入了行政法、合同法等其他法律学科的必要知识;特别重视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有机配合,适度引入了经济学、人类学等法律之外学科有关财产权的分析;特别重视规范、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把我国司法、行政、交易等实践情况融入到理论框架和制度体系之中。通过这样的知识融合,有助于引导读者开放性思考,有助于读者活学活用物权法。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陈赛男

相关内容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联合百家大学出版社推出“社长总编荐书”系列专辑 (2022.04.15 11:54:57)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