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读《中人白话》书后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读《中人白话》书后
王仲远
2002-12-31 11:34:43  来源:  
 
《中人白话》 周振鹤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读完这本《中人白话》,我对周振鹤先生的学问,才稍稍有所领会,不再像从前那样如望远山,只见烟云而不辨轮廓。周先生是历史地理学的专门学者,著有《西汉政区地理》、《体国经野之道》等大著,给人一种壁立千仞、不易亲近的感觉;但其实他的学术兴趣极为广泛,读书和藏书皆贪多务杂、细大不捐,是连账簿都不肯放过的人。这从本书可以明显看得出来。

 在“书前识语”中,周先生告诉读者说,他这本集子所收,是一些“内容驳杂”之文,由“阅读书籍、报刊或其他文献而来”。这里所说的“报刊”,非指今天的报刊,而是专指已成历史的近代报刊。所说的“其他文献”,所指范围则非常广,包括奏摺、价目单、导游手册等等。差不多可以说,凡是有史料价值的印刷品,都在他的收藏、阅读视野之内。而周先生不择精粗、囊括无遗,并非单为猎奇搜异,主要还是想利用这些材料,来揭橥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的变迁”。在《书同文与广方言》一文里,周先生早就曾郑重提起,他非常看重那些为大多数人所轻的“三不”书,即商衍鎏先生所谓“藏书家不重,目录学不讲,图书馆不收”者。在这本书里,周先生又多次重申此意,说到黄永年先生曾开玩笑,说这些书就是扔在地上,也不会有谁(藏书家)去拣。但周先生认为,正是这些“三不”书,载有“理解文化史进程的”某些重要的“东西”,“足以从侧面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其历史资料价值实在不容低估。而且由于时间较近,藏书家所轻,这些书不加以收集和保存,将来恐怕就会后悔莫及了。从这些地方可以见出,周先生敏锐的历史眼光,以及深刻的史料学思想。

 清章学诚曾提出“六经皆史”,大大开拓了史学疆域,对后世影响极大;近人钱锺书先生则谓,“不知着经若子若集皆精神之蜕迹,心理之徵存,综一代典,莫非史焉”(见《谈艺录》),视章氏之说更进一解。周先生同样也持此见,认为“一切资料都是史料”,而尤其注重风俗史的研究。在这本随笔中,他因为世人不能重视这些史料,而兴起感慨说:“一些当时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与陈词滥调,是不大有人将其记载下来的。一两百年以后,社会的变迁已经将这些陈芝麻烂谷子涤荡无遗,遂使后世人对当时也许是极为普通的情景茫然无知。”从这些地方可见,周先生不遗馀力搜访图书,原有其学术上的考虑和深意,与为藏书而藏书的藏书家,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

 对中国当代学术稍微留意的人,都知道周先生早些时候专门研究政区地理,兴趣在秦皇汉武之间;后来与友人合著《方言与中国文化》,兴趣似乎一时转到语言文化的关系上。这在他自己的文章中也有夫子自道。而在这本随笔集里,周先生的兴趣似乎已偏到近代史,尤其是近代受到的西洋文化的影响。在不少文章里,周先生都着意揭示中西文化接触后,中国近代文化所发生的深刻细微的变化。这只要看本书中一些文章的题目,如《澳门出版的世界第一部汉英—英汉词典》、《东南亚——中西文化接触的前缘》、《发生在菲律宾的中西文化交流》、《汉译西洋地名的两个系统》等等,就可约略知道。当然这些文章还不是全部,周先生在别的文章里,还有随时涉及这个问题的讨论。例如在介绍《东西洋考》一文中,就为我们勾勒了那时较为先进的读书人所知道的西洋知识的轮廓,并指出其书对后来中国学者如魏源、梁廷柟等的影响。在介绍《瀛寰琐纪》这篇文章里,就为我们指出十九世纪鸦片战争后,不仅朝廷的大臣有反对变革的谬论,一般人更有反对“西学”的迂腐荒谬的想法。

 一般而言,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有两个较为热门的地方,即(一)十九世纪以来百余年间,(二)十七世纪即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东来那一时期。周先生在考察中西文化交流时,就略过这些学者喜欢光顾的地方,而将其学术触角伸到那些被人忽视的领域。如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在东南亚所发生的中西文化交流,周先生认为正是在那里,西洋人“最早”“遭遇中华文明”,并“产生最早的汉学”;也正是在那里,中国“最先接触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文明”,并“将这一文明扩散至中国本土”。这一见解无疑是非常独到的,可谓言人之所不能言,对于近代史专门研究者来说,实具有不可忽视的指示意义。当然,相对这些宏观的论述,周先生更感兴趣的是具体的考证。如在谈到马礼逊的词典时,他就顺手利用该词典纠正了别的学者对“面包”一词的溯源,指出这个外来词并不最早见于梁廷枘《海国四说》(1846),在马氏词典的第三部分早有译bread为“麺包”,所以不无得意地说,这个词“至迟在1822年就已经出现了”。再如葡萄牙、西班牙二国译名,一般人都因其带有“牙”字,且读音皆与西文不相对应,而大致疑惑。周先生指出此二国译名皆出自《东西洋考》,《东西洋考》为德国传教士郭实腊所编;所以这两个译名,当是传教士受到闽南方言影响,用闽南方言翻出来的结果。这些精确的考述,运用看似毫无价值的材料,化腐朽为神奇,且以随意之笔出之,真可谓是“摘叶飞花,皆可打人”的手段。

 不过周先生坐拥书城,埋首故纸堆中,也并非像藐姑射仙人那样,不食人间烟火,相反地,从他的字里行间,时时流露出隐忧孤愤。记得周先生曾引他人戏言说:“做学问只好比别人快半拍,与别人同步,没人看得上你,比别人快几拍,没人看得懂你。左右你都没有名气。”说这样愤世嫉俗的牢骚话,当然有曲高和寡、世不我知之叹。而在这本随笔集里,周先生的感慨似乎更为加深,所以月旦人物之际,就绝不肯稍稍随人俯仰,而刻意表彰学识博通而声名黯淡之士,如王士性、梁份、徐继等等,意欲拂去历史的尘埃,以还历史本来的真相。不用说,这些都显示了周先生的卓识高见,以及一个严肃学者的求真精神,但同时也不自觉地露出了他胸中的块垒。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2.12.27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