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国爱情与家庭,意味着什么?是影视剧中勾勒的异域情调,不同文化背景促成的欢喜冤家,以及集合了不同血统、气质和社会特征的混血儿吗?浪漫一定是存在的,有益积极的互补也很常见,但在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公共管理部门、社会学者和社会团体的视野中,跨国爱情与家庭通常还会带来以婚姻为名实施的移民、跨文化融合困境、跨国异地恋、跨国代孕母亲、跨国留守儿童等许多可以称之为问题的副产品。
即便仅从家庭视角来看,跨国爱情与婚姻(家庭)也已带有社会性。古往今来,各种社会背景下,绝大多数家庭都由具有相同的单一民族成员组成,并因此使得家庭成员结成自然而然的纽带。跨国家庭割裂了地域、民族和家庭三个条件,这在许多地方意识、民族意识得以萌发发育的环境中变得尤其不受欢迎。当然,跨国家庭的最大障碍(法律和政府限制),而今在全球已经基本绝迹,这很好的为大量跨国男女的相爱及结合创造了空间,使得他们有意愿去应对或者说承受,来自社会环境或强或弱的排斥。
德国慕尼黑大学社会学教授乌尔里希·贝克与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社会学教授伊丽莎白·贝克-格恩塞姆合著的《全球热恋:全球化时代的爱情与家庭》一书,近日被引进到我国内地出版。这本书从全球化、社会学、政治学和女性主义等理论视角梳理了近几十年来的跨国爱情与婚姻现象,剖析了几类常见问题的症结。
跨国爱情与家庭(婚姻)的增多,与作为媒介的互联网的普及有关,使得许多相对封闭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婚恋选择。书作者也指出,无论是跨国婚恋的当事人,还是旁观者,对于跨国婚恋常常引发的摩擦都习惯于归咎于各自的出身,不同种族和国籍背景的影响被过度夸大。当然,跨国婚恋中作为“外来者”的一方,很可能会在较长的时间内陷入孤独,感到不安、不独立、处于弱势。特别是在外来移民已经与所在国居民产生了尖锐矛盾的环境中,跨国婚恋的个体不可避免要一并承受偏见、抵抗与障碍。“伴侣双方为家庭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衡量标准、习惯、期待以及经历。这些不仅仅涉及家庭礼仪和感受表达方式,还涉及金钱、购物、疾病、禁忌问题,以及如何对待警察、教师、医生或其他权威人士的态度”。
书作者根据德国等国家出现的一些移民融合案例介绍指出,许多移居伴侣所在国的移民,会在移民后的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后出现“源文化溯反现象”,即移民之初很快接受新环境的文化,而在若干年后突然回归祖国文化,并因此引发激烈的家庭冲突。书作者认为,这是一种跨文化、跨国关系的特殊融合模式,常因跨国家庭中的第二代、第三代成员面临取名、选择宗教信仰、教育方式等选择的不同意见而引发。
而今的跨国爱情与家庭(婚姻),会存在更多的跨国分居、跨国留守儿童等特殊情况。结成婚恋关系却仍分别居住在不同国家,这样的家庭会否稳固?网络、手机通讯的确可能缓解双方的相思之苦,但长久的分居仍难以坚持。而那些选择由夫妻中一方抚养孩子,或将孩子交由夫妻其中一方的亲友抚养,夫妻生活在别的国度的案例,也将带来大量的冲突。尽管很多母亲是因为到外国打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上学筹钱,却因此让孩子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陷入孤独,多数案例最终都将面临得不偿失的结果。
婚姻移民有助于缓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俄罗斯、日本、美国、西欧一些国家的劳动力紧张,也在持续引发这些国家的排外社会反应。这些国家不断提高对包括婚姻移民在内的非技术移民门槛,避免穷国移民从他们手中分享富裕。与之对应的是,因为拉丁美洲、非洲及亚洲部分国家长期的社会动荡和贫穷,西方国家的生活图景又通过发达的传媒在全球散发,传递着幻想与神话。这就使得穷国移民会竭尽所能去靠近可能实现美好生活前景的目的地。也正因为此,穷国移民特别是女性会尽可能忍受作为婚姻移民在西方国家受到的排斥,甚至歧视及其他损害。
书作者还讨论了跨国代孕母亲、家政移民等可以放入“世界家庭”概念的热门话题,强调公共管理部门和学界都需要对有关这些移民的排斥、沟通、不平等、新型贫困、宗族或宗教压迫等问题给予更为密切的关注。在全书的末尾,书作者指出,“世界家庭”是今后“世界社会”的一种早期试验,反映出世界各地对融合发展的态度。就目前而言,全球范围内对现代生活方式提出抵触和反思,重拾传统,甚至还有不少地方的主流人群提出要拯救和恢复旧式爱情、两性与家庭秩序(借以拯救道德与社会秩序),这使得跨国婚恋面临更突出的现实障碍。
书籍信息:《全球热恋:全球化时代的爱情与家庭》,[德] 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塞姆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来源:新浪读书2014-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