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许源冲诗歌翻译的美学追求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许源冲诗歌翻译的美学追求
——从《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谈起
2003-03-10 11:23:21  来源:  
 
 中华民族有着绵延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华文化交流融合,兼收并蓄外采文化,逐渐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唐朝是中国文化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那时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诗人辈出,诗歌创作在唐朝达到了鼎盛。唐代诗人创作的大量名篇佳作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因其深邃的思想、美妙的文笔和动人的情感,跨越了历史、民族、国家和语言、文化的界限,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翻译的《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用英文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诠释的好读本。该书为促进中西方文化沟通与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美的追求
 许渊冲教授在用韵文翻译诗词时“戴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眺得灵活自如,令人惊奇”。  (杨振宁语)由于他学贯中西,胸有中西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长达几十年的翻译生涯里纵心放笔,尽才逞意,译文如行云流水,泉源涌地,一纵一放即成风格,达到了艺术追求亡“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他精心采撷了唐代三百首诗,用英文完美地艺术再现了诗作中的美,献给中西方热爱诗歌的读者。许译诗词已成为翻译界进行诗歌翻译比较获得赞赏最多的译文。中外媒体关注许渊冲教授的学术成就,纷纷进行了报道。1999年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南昌、桂林等地10位文学教授提名许渊冲教授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诗歌翻译的功能——比较与审美
 诗歌,特别是格律诗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一直是译坛争论的话题。由于千百年形成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传统,一种语言诗歌中的韵律、对仗、比喻、典故和双关在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时,往往受到联想效果、文化默契诸方面的限制,诗歌翻译成了文学翻译中的难题。许渊冲教授在《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序中指出:  “可以把文学翻译提高到创作的地位。这就是说,译著应该等于原作者用译语的创作,一流译者翻出来的文句诗行,读起来和一流作家写出来的作品,应该没什么差别。”他还用更形象的语言解释道:“以诗体译诗好比把兰陵美酒换成了白兰地,虽然酒味不同,但多少还是酒;以散体译诗就好像把酒换成了白开水。白开水虽然可以解渴,但在人们需要高级精神饮料的时候,白开水就不能满足人们的欲望了。”

 诗歌翻译的目的——创造美与传播美
 许渊冲在《中诗英韵探胜·英文序》中指出: “翻译文学,不仅要理解并要让别人理解,不仅要欣赏而且要让别人欣赏,不仅要理解、欣赏还要能够赏心悦目并让别人也能够赏心悦目。”在这种创造美的过程中,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许渊冲教授仔细安排和镶嵌着每一个韵脚,每一个对偶和每一个意象,把它们放置在音美、形美、意美的最佳位置上,却又不留下任何雕琢的痕迹。他苦心孤诣地锤炼和雕琢每一个字,使之字字珠玑,令读者在欣赏诗作时感受到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艺术效果。清代袁枚曾在评论雕琢与自然天成的关系时说:“天籁须自人工求。”许渊冲教授以中英文两种语言文字的深厚功底,极力捕捉诗译中的韵味,用绵密细腻而又绚丽多姿的笔触,精心勾勒出了原诗与译作之间东西方文化的艺术默契与和谐的线条。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3.6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