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陈来、李存山对话北大博雅讲坛 中国文化精神——以兼和易中庸,以辩证代虚无 - 名家访谈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名家访谈
陈来、李存山对话北大博雅讲坛 中国文化精神——以兼和易中庸,以辩证代虚无
2015-06-30 08:27:34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6月25日,张岱年先生的弟子、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与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存山教授一道做客凤凰网读书会、北大博雅讲坛,在三联书店为我们一起解读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以社会当下中国传统文化批判与传承为议题展开讨论。 本次活动由凤凰网读书频道、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博雅讲坛共同主办。

   

  中国文化精神的批判与传承,在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成为了愈发重要的公共议题。西学东渐的趋势仍在继续,而由此引发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也更加激烈;一方面,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下的进步观念与线性思维,促使部分群体在向西方文化学习时,不加批判地对其予以全盘肯定;另一方面,文化保守主义者通常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过度美化,对其固有弊端视而不见。通常这两种极端思维在网络论坛的公共议题讨论上,分化得尤为突出,于是有人便以“五毛”、“美分”予以划界。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矛盾冲突的复杂性,自然不能以二元划分和不可调和来解释;但同时,缺乏自身文化立足点、无原则的调和,带来的可能是更为严重的历史虚无与社会虚无。两者的会通议题,因此受到了中西思想界的共同关注。张岱年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提出“综合创造论”的解决方案,要求超越“单一中心主义”,要求中西文化的辩证综合,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社会主义原则为指导,“以创造精神从事综合并在综合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对谈中,陈来教授称冯友兰先生和张岱年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的奠基人,任何人学哲学都不可能绕开他们两位。张岱年先生在1982年讲《中国文化精神》这篇文章时,正处在八十年代文化热的一个时期,他当时做过的一些文化问题研究,虽然与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不完全一样,但有些基本观点和理论是永久不变的。张先生在对近代历史和近代西方文化整体的观察后多次强调,国家、民族想发展,必须要有民族精神,而“刚健有为,厚德载物”正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这个观点不仅在国内,在海外也有很大的影响。

  李存山教授在分享中谈到,八十年代张先生提到中国文化精神是“刚健有为,中与和,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在当时,能对中国文化精神写的这么精辟是很少见的。而张先生和程先生合著的这本书是以这一中国文化精神的总结基础上发挥张先生对文化的一些见解。这本书既肯定中国文化有它的优秀传统,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走一条创造的综合,要百家争鸣、综合创新。 张先生坚持运用辩证法分析文化,虽然思想于是八十年代提出、九十年代发展,但直至今天我们读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个国家若抛弃自己的民族精神就无法发展,这在任何时期都是必然的,只有精神的传承,一个民族方得长久。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去逐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张岱年先生的思想是值得大家去重视、去把握的。

  【嘉宾介绍】

  陈来,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华朱子学会会长;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副执行长(2002-2008);全国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

  李存山,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与《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哲学。
  

  【主题图书】

  《中国文化精神》
  张岱年、程宜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
  ◎ 中国文化最专业极通俗的国民常识书
  ◎ 国学大师通讲中国文化精神的简明备忘录,中国人传承文明创造新文化的国民常识书

  本书以古今中外为参照,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品格、得失与论争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最通俗又极专业的讲述,并阐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它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简明系统地对中国文化精神突破性的概括,蕴含着历史的智慧与哲理的启迪,行文一气呵成,叙述引人入胜。本书是学习中华文化传统、理解中华精神品格最权威的顶级普及读物,它对中国人继承优良传统、创造未来新文化有巨大的现实作用。是值得每个中国人拥有的国民常识书。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北京大学出版社博雅大学堂——“名师谈教学”高校财会专业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成功举办 (2014.11.27 15:52:59)
  • 英语思辨,攻错他山--外研社《立场——辩证思维训练》 (2014.06.13 14:48:59)
  • 《博雅教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04.16 10:51:11)
  • 博雅大学堂—2013全国高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高级研修班成功举办 (2013.11.08 9:26:11)
  •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博雅阅读·泛读·1》 (2013.09.13 10:23:52)
  • 《辩证法随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04.20 13:10:01)
  • 人大社 李瑞环新书《辩证法随谈》语摘:最大忧患是没有忧患 (2007.04.19 11:24:40)
  • 一个新的出版品牌:华大博雅 (2006.05.23 11:41:35)
  • 《博雅》编辑手记:物质奢侈与精神奢侈 (2004.10.19 10:27:53)
  • 访《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版国家示范教材主编黄顺基 (2003.07.30 14:26:07)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