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那么大,总得有人出来说话!”——读林贤治《反抗者鲁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中国那么大,总得有人出来说话!”——读林贤治《反抗者鲁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潘玥婷
2015-08-04 13:36:06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个人的鲁迅系列 反抗者鲁迅林贤治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3月

  《反抗者鲁迅》无疑是一本打破了传统鲁迅传记模式的书,当林贤治“遭遇”鲁迅,鲁迅便成为了他“一个人的鲁迅”。

  林贤治以一个反抗者的姿态为灵魂,讲述鲁迅的人生哲学——绝望反抗。该书之所以能够打破传统鲁迅传记模式,与作者同鲁迅拉扯出的恰好的时代距离有关,也与他对鲁迅几近景仰的解读态度密不可分。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鲁迅传记不同,林贤治对于鲁迅的独立精神有着深刻的个人理解,并且希望将这种“立人”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因此他用一种由自己的调查研究而生发出来的理解,描摹出一个爱憎分明、勇于反抗的鲜活的鲁迅,而非官方宣传语境下的具有革命思想的文学家。

  《反抗者鲁迅》从“反抗”意识出发,沿着鲁迅生活的时间纵轴,结合鲁迅的文学和革命作为,涉及事业、交友、爱情、家庭等多个方面,对鲁迅的一生进行了解读。从童年时期家道中衰带来的深沉而丰富的苦难体验,到青年留日民族自尊心受损的沉重枷锁,这些同时具有着升腾与坠落力量的痛苦无一不是鲁迅走向反抗觉醒道路的重要原因。面对“革命文学家”的围攻,他坚持自己的文学立场不妥协,与文友论战;“左联”时期,鲁迅虽加入这一联盟,但在思想上并未被同化,始终保持自己的批判性立场,与政治斗争。“反抗”是他的使命,也成为了他的灵魂。

  《反抗者鲁迅》属于“一个人的鲁迅”系列,也的的确确地属于一个人——林贤治。这是一部个性化解读特点鲜明的作品,饱含他个人的情感倾斜,文字锋锐的集中,亦如鲁迅极具穿透力的深邃目光,在渴望、探索、崇高的流动风暴中直指对生命的思考。有人说林贤治笔下的鲁迅过于完美,而他却坚守着“一个人的鲁迅”。“别人读鲁迅是观念里的鲁迅,是书本上的鲁迅,我读鲁迅是生活中的鲁迅。在我的生活道路上,多一个鲁迅与少一个鲁迅,对我大不一样。”林贤治如是说。诚然,于林贤治而言,鲁迅是如此的特别。他曾经在《一个人的爱与死》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惊恐、焦虑、屈辱和苦痛笼罩了每一天,谁能给我慰藉?教我走人生的长途?我得以在焚余的书堆中认识那个叫鲁迅的人。”由此可见,鲁迅之于林贤治正如黑暗中的一束强光,给予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反抗者鲁迅》就好似描写一个精神世界的挚友。因而林贤治展现的鲁迅是他的鲁迅,他“一个人的鲁迅”——将集体意识中的鲁迅解放出来,在突破传统鲁迅传记内容的基础上展现了一个更加鲜活的反抗者。

  本书对于鲁迅这一反抗者的展现,正如书的封皮那般——芸芸众生之中,一个带着绝望又随时准备在绝望里反抗的眼神的鲁迅在人群中卓然独立。站在这一个脱离了凡俗的高度上,鲁迅看到了国民的劣根性,看到了中国寂寞的灵魂,看到了万难毁灭的铁屋子里的希望。他的独立精神的显现,从客观上来说也正是有了下面这群密密麻麻、着装相似、带有某种符号性的“人”的衬托。在《反抗者鲁迅》中,林贤治利用对鲁迅周围人物的人格审视来凸现鲁迅独立的精神人格。这些审视包括对茅盾、胡适、周扬、徐懋庸等文人的审视。其中,林贤治用几近严酷的眼光对周扬和鲁迅的关系层层剥皮,认识到他们的矛盾实际上是精神实质的不同。鲁迅追求的是“立人”精神,即人个体的自由精神。他反对一切形式的奴隶主,希望建立既没有奴隶又没有奴隶主的时代。而鲁迅在与周扬接触中发现了对方的奴隶主作风,尤其在周扬把持“左联”后,这也就形成了鲁迅后期与组织的矛盾冲突。林贤治还将鲁迅与胡适进行对比,认为他俩也分别站在两个不同的立场,胡适是体制内的,而鲁迅是体制外的,站在学生一边的鲁迅追求彻底的个性精神自由,凡是压抑人的,不管来自哪一个方面,他都要反抗。

  众人皆醉我独醒,而醒着的人是痛苦的。反抗与批判的道路注定是离浮躁扰攘的集体越来越远的道路,是一条鲜有人理解的道路,孤独的荒草却沿路肆意蔓延。林贤治该书的可贵还在于所描摹的反抗者鲁迅并非无坚不摧、百毒难侵,而是一个真实鲜活,在面对爱情与家庭时亦有柔情,在面对不被理解的孤独时亦有所惑的鲁迅。同时,该书还指出鲁迅的反抗是一种处在各种矛盾张力下的绝望反抗,峻切而激烈,但又绝非暴虎冯河之勇。笔者以为,使鲁迅能够卓然独立于众多文人学者的正是他在反抗过程中时刻保持的批判性眼光。他对世界的批判,同时也包括了他自己。鲁迅在对他人的审视中也严格地剖析自己,他把连同自己在内的启蒙思想者看成“中间物”,他认识到自己身上中的古人的“毒”,因此并不曾将自己当作范本,而是视作桥梁。

  因为站得高,所以能够望得远,反抗者鲁迅的眼里不仅是过去和现在,还有“将来”。他曾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强调:“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度日,合理的做人。”此时的反抗也许终究形成不了当世的大变,那么心怀着的下一代的幸福便成为了反抗的深远意义。1931年,包括丁玲、柔石在内的许多“左联”作家被害,鲁迅悲愤不已。两年后犹未释怀的他写道:“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在说起他们的时候的……”正是为了这“将来”,鲁迅在压迫中奋起抵抗。他对于“将来”和“将来的人”的期待,不仅体现了深邃的目光,更反映了他反抗的意义,而这,恰恰也正是林贤治书写反抗者的目的所在。

  鲁迅说过:“中国那么大,总得有人出来说话!”于是,他成为了那个站出来的人。林贤治用反抗者的姿态去诠释鲁迅的一生和他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是他发出的急迫的道德呼唤。反抗者的姿态对于唤醒如今趋炎附势的社会环境下的正义感和独立精神是何等重要,林贤治想要在书中体现和呼唤的道德,正是鲁迅希望“将来的人”能够明白的一种反抗和叛逆的道德,是个人独立和自由的道德,是追求人的平等和爱的道德。

  将来的人,你是否能听到,那在“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里,发出的“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的呐喊?!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当历史可以观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07.29 11:58:38)
  • 一个都不宽恕——读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06.29 11:16:24)
  • 从钱玄同日记看鲁迅的“讨价还价”《钱玄同日记》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04.07 10:42:13)
  • 带你走进林贤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个人的鲁迅” (2015.03.05 11:04:29)
  • 带你走进林贤治“一个人的鲁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个人的鲁迅”系列(序) (2015.03.03 13:48:10)
  • 被遗忘与曲解的古典中国——《吕氏春秋》对传统学术的投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11.17 14:36:48)
  • 北大社《有色人民——回忆录》荣获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  (2014.09.02 8:19:41)
  • 《水浒传》为什么是悲剧《明镜高悬:中国法律文化的多维观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08.22 16:03:20)
  • 把沈从文请出来亲自讲故事《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08.15 15:54:32)
  • 在北京吃面《味道·味觉现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08.12 13:06:29)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