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生活世界”用“生命”开启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生活世界”用“生命”开启
郑豪杰
2003-04-21 14:28:51  来源:  
 
 社会转型时期成人社会所爆发的精神与思想危机通过种种形式影响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心灵世界,并演变为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虽与许多有责任感的教育者而言,如何重新唤起学校道德教育的生命力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易连云著《重建学校的精神家园》(教育科学出版社),“试图用‘生命’这把钥匙去开‘生活世界’的大门,在洋溢着生命气息的生活世界中,去寻找那久已失去的道德基础……”。

 学校道德教育:困境与反思

 如同书中所言,当今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选择,正背离原来的道德轨道而离其父辈们的期望越来越远。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迷失与行为失范,不仅折射出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缺陷,也折射出整个社会生活发生的某些变化。

 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是成功的吗?尽管让学校和从事德育的教师承担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之全责过于苛求,然而,正如同作者分析的那样,学校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体现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道德缺失”,即在“教育内容上的泛化、道德教育对象的物化与道德教育方法的反生理倾向”;另一方面体现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单一化”倾向,即无视青少年自身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过分地突出意识形态的宣教,割裂了德育内部的相互联系。作者认为,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较少地关注青少年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的发展,更多地受外在功利的制约,于是,导致极具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蜕变为对规范与守则的盲目遵从与机械的行为操练。

 事实上,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较多,而且对这些问题的解读也并不是在同一层面上展开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困惑背后,隐含着社会文化的某些变化。现代文明、传统文化、现代精神与后现代思潮在当代社会的对接与碰撞,形成了奇特的文化图景。在此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道德的重新认知与调适变得更为困难,学校道德教育也面临诸多困惑。

 从学校教育自身来观照,作者认为我们学校道德教育的失误在于“对现实生活根基以及道德基础的遗忘”,即对教育的“生活世界”的疏离。这个发现虽非作者的创见,但以之作为如此重大的主题提出并加以研究,恐怕也可以算是本书的一个重要贡献。

 通过对中西方道德哲学传统的演进过程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中国传统道德对个体生命的压抑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生活世界”的异化,还是西方道德哲学传统的演进中生命意义的消解及其所导致的生活世界的瓦解,东西方都面临青少年在道德上的困惑与危机,而且这种困惑与危机的产生都与其生存的“生活世界”的瓦解有关,尽管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表现出不同的路径与特征。

 西方社会对“生活世界”的呼唤源自于对技术理性的否定性认知,而我们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否与西方社会所主张的相同呢?

 在作者看来,我们所谓的“生活世界”的瓦解“主要不是因物质与技术的压抑而导致的人的精神虚幻,而实际上是对生命本身忽视和压制”。其中,既有因物质贫乏而导致的生存危机,也有因现实中的精神贫乏而衍生的思想上的贫困。因而,回归“生活世界”对我们来说主要不是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生活造成的种种异化,而是要关注作为道德活动的基础的生命本身,即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基础来思考人的存在本身,包括人的道德行为。

 以往学校道德教育总是以一种大写的方式表现人的道德形象,其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不能自觉地认识到人的个体生命的基础地位,反而用个体之上的神圣实体来遮蔽个体生命的真实性”。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要探索人的生命涌动与理性超越在生命活动中的结合,于此,作者找到了重建学校精神家园之路,即用“生命”的钥匙去开启“生活世界”的大门,重新找回学校道德教育的生命力。


 “生活世界”:用“生命”开启

 “生活世界”是蕴含丰富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背景,是道德根植于其中的深沃泥土。道德教育应该坚持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去追问人的价值与意义基础。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要同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活动联系起来,使其在生活中接受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发展出自己的道德智慧。这种道德教育不是以往反复进行的意识形态的宣教与道德规范的操练,而是将人引向生活世界,去建构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世界中获得个性的完满;这种道德教育智慧也不是别的,正是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无论是追寻道德教育的基础,还是对未来理想模式的建构,都属于理论的思索。那么,如何来建构理想的学校道德教育,并付诸具体可感的现实呢?沿着对东西方道德教育模式的梳理,从建构良好的学校道德教育生态环境、强化教师道德素养,以及青少年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诞生这三个方面,作者尝试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然而正如他所说,要真正使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突出重围,走出困境,我们还需要作长期、艰苦的努力。重建学校精神家园之路,任重而道远。


 掩卷而思

 掩卷而思,《重建学校精神家园》一书是一项颇有新意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理论反思部分显现的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洞察,不乏有新意的论说。

 比如,关于当前青少年学生身上出现的道德问题,与许多武断的评论不同,作者认为,青少年价值观念与信仰的弱化、自我中心主义的膨胀、道德行为的失范等现象的出现,并不是道德上的“滑坡”,而只是一种新价值与新道德尚未建设起来之前的困惑与无序。这种道德上的困惑与无序只是对过去奉行的虚幻的道德目标的反叛所致,很可能是新道德产生的契机。

 又如,关于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的论说。需要指出的是,主张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世界的结合并不是近年来才为教育者们所关注的,杜威就曾经主张要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培养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和良好品质的形成。近年来对于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吁,反映了新时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趋势,与此呼应,许多人认为,现代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便是拯救因技术理性的扩张而导致的人的异化。然而有所不同的是,本书作者并不认为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疏离生活世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技术理性的扩张而导致的人的异化,他认为,我们的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疏离,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对个体生命及其价值和意义的忽视导致的。所以他在道德教育的建构中引进“生命”的视角,极力倡导尊重个体生命,要用“生命”的钥匙开启“生活世界”的大门,重建有魅力的学校道德教育,而这也是他所指重建学校精神家园的意义所在。

 再如,在本书的最后,回答如何来构建现实可感的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时,作者提出了青少年学生作为“新的道德主体”的诞生的观点,这颇符合当前教育界对学生主体地位与主体性的体认。新的道德主体,不单单是践行道德的主体,同样也是理解与生成道德的主体。把道德教育的对象变成道德生成的主体,这种个体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也许切中了未来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一个方向和难题。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3.4.10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