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用底片记录的科学历史——《中国工程院院士》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用底片记录的科学历史——《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05-26 09:59:17  来源:  
 
《大学书苑》本期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期嘉宾:王国祥 (高等教育出版社报刊分社社长 本书责编)
     侯艺兵 (本书摄影)


主持人:今天我们要给大家推荐的是这样一套图书,这里已经收录了500多个在中国工程技术界十分响亮的名字。就是这些普通百姓可能还不那么熟悉的名字,默默推动着中国科学的发展。这套《中国工程院院士》让我们有机会通过镜头接近这些智慧的面孔,透过这些手迹看到科学家的风范。

今天我们特别请到了两位嘉宾,几年来,他们用底片和书页记录了科学的历史。《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首席摄影师侯艺兵先生,和本书的责任编辑王国祥老师。

我想从某种意义上来,我们眼前这四本沉甸甸的图书证明两位是名副其实的追"星"族,追逐科技之星的人。那么我想先问一下王老师,这套书是从哪一年开始策划的?

王国祥:1997年。

主持人:那么侯先生是从哪一年开始拍摄科学家的?

侯艺兵:1990年。

主持人:听说侯先生拍摄院士的缘起和一位我们非常熟悉的科学家邓稼先有关。

侯艺兵:对。1986年,邓稼先先生去世。我和邓稼先先生在同一个工作单位。他是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一位核心人物。因为他的工作曾经长期具有高度保密性,在他生前,我没有亲手为他拍过照片,非常遗憾。邓稼先去世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我灵魂上受到很大的触动。谁都没有想到,在为邓稼先准备隆重的追悼仪式的时候,多方寻找,竟发现找不到一张他正面的免冠照片作为遗像,无论是单位还是家里,都找不到。邓稼先是我们研究院的院长,长期在四川和青海工作。为了国家“两弹”事业,他不光长期隐姓埋名,而且连一张可作遗像的照片都没有。这件事让我震惊。后来,我接受单位的委托,从二机部档案馆找到了邓稼先60、70年代填写的一张表格,上面有他一张标准照,我把它翻拍下来,放大成24寸,挂在八宝山,作为追悼会上悬挂的遗像。到现在,这张翻拍的黑白照片仍然是众多媒体在介绍邓稼先的时候广泛使用的照片。搞50年国庆庆典的时候,表彰"两弹一星"研制的23名功臣,讲到邓稼先,使用的还是这张照片。我想,对国家贡献这么大的一位科学家,找他一张照片都这么难,我是不是应该用手里的相机为他们拍照,并且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照片,通过照片了解他们。这个想法留在了心底。

主持人:我们知道,200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卷,把您的想法变成了现实。那么王老师,您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最早是怎么策划这个选题的?

王国祥:从侯艺兵开始拍摄工程院院士,我们就对他的这项工作非常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权威介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大型系列图书。书中收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工作照、手迹和传略,既是他们的工作写真,也是留给后人的珍贵历史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套图书,是为了更好地向世人展示院士风采,宣传他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感人精神和辉煌业绩,从而反映我国在工程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2002年,这套图书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和国家印装质量金奖。它是我国第一部最大规模为科学家树碑立传的图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主持人:王老师,已经出版的四卷中共收录了多少位院士?

王国祥:已经出版的四卷收入了中国工程院成立以来,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9年当选的全部544位院士。

主持人:那两位在完成这套书的时候,是怎么选择你们的拍摄对象的?

侯艺兵:我们没有选择。我最初产生拍摄院士的想法的时候,的确想过选择100位科学家来拍摄。地域范围也就是北京吧。当时邓伟拍摄100个文化名人的书已经出来了。我有一位影友在拍摄100位大使,我开始拍100位科学家。在摄影界,以100个对象为定数来出人物影集,是很普遍的,也是一种时髦。就在我拍到第四十几位科学家、预定任务快完成一半的时候,我去采访了钱三强。钱老听我说要拍100个科学家,就问我:"我们有三百多个学部委员,你只拍100个,怎么选?quot;我当时就愣住了,只好说:谁同意我采访,我就去拍,拍到100个,我就编书。钱老说:"小侯啊,这可不是选的问题。你可没资格选啊。这三百多个学部委员,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学科里有重要贡献。我都没资格选,你怎么选?你应该把他们一个不落地都拍下来。我想过很长时间,这个事情应该有人做。可是现在没人做。小侯你要愿意做这个事,我支持你!咱们给科学史留点东西。"钱老还说,他自己快成了电视明星,让我去拍那些成就不比他小、但长年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后来,我确实接触到了这样的科学家,大概有几十位。他们说,从来没有记者去采访过他们,我是第一个。他们做的工作,不被大家了解,他们也没有被宣传的需求,所以长年里默默工作,无怨无悔。钱老的话让我意识到手中照相机的分量:我们所做的不仅是创作,还在记录历史。

主持人:有人形容这套书的创作过程是"和时间赛跑"。

王国祥:对。1997年侯艺兵开始拍摄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院成立于1994年。我们希望能为工程院留下一份完整的历史资料。但是就在这期间,1994-1996年间当选的322位院士中,有7位去世了。我们没来得及用我们的镜头留下他们的身影。在第一卷出版的时候,只能以他们生前其他的照片和手迹来弥补,这也是这套书的小小缺憾。到书出版的时候,又有6位去世。所以说起这套书的创作的时候,我们都说是和时间赛跑。

主持人:我注意到这套书和一般的科学家肖像照不太一样,这些照片都是在科学家的工作现场拍摄的。

侯艺兵:对。这是我们这套书的一个特点。我们觉得既然是记录,就应该把科学家放到他们的真实工作环境里去,所以,在拍摄的时候,我们放弃了摆拍,到科学家的工作现场去,捕捉最自然的工作状态。我们想尽力去做一个时间的记录者,如实记录科学发展的某个瞬间,留住科学家的足迹。后来看来,这种拍摄手法达到了我们需要的效果。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交通部的一位院士,他叫沙庆林。我国一半的高速公路都是他负责建造的。我拍摄了他一天的工作状况,印象非常深刻。老人60多岁了,经常到高速公路施工现场。那是夏天,地面温度高达60多度,他要蹲在那里检查。老人说他一年换三双皮鞋,每双新鞋刚买来就钉上厚厚的鞋掌,可是到最后,鞋底还是会磨穿。因为他真是一步一步在量他负责的路。我给他的鞋也拍了照片。这些照片都很动人。到最后,选入我们这套书的虽然只有一张,但我想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都是动人的,是督促我们拍下去的动力。

主持人:在这些照片的旁边,我们还可以看到院士的手迹。王老师,这在策划时是怎么考虑的?

王国祥:古话说"人如其人",我们觉得手迹是了解院士的重要渠道。很多院士的字写得非常好。有了照片、手迹,再加上院士的简历,读者对各位院士就能有更为直观和比较完整的了解了。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这套《中国工程院院士》已经出版了四卷,它在去年还获得了国家图书奖。接下来两位要做什么工作呢?

侯艺兵:这套书是很多人共同的作品,我们还要继续把《中国工程院院士》拍下去。如果单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也许拍100个就可以展现摄影艺术的魅力了。但我们没有停止,是因为记录的意义更大。我希望更多的人拿起相机,一起来做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做的人多了,就能汇聚成一项事业。
 
来源:高教社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