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胡瑞文:让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胡瑞文:让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2003-05-30 11:22:24 来源:
《大学书苑》本期话题:《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期嘉宾:胡瑞文(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劳凯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所长)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的资料显示,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两项平均仍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相仿,相当于日本50年前的水平,韩国25年前的水平。专家们在报告中指出,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接受高层级教育人口比例过低和初中以下学历人口比例过大,而在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较高。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历史上三次成功的经济追赶都伴随着人力资本的先行追赶:美国1871-1913年对英国的赶超,包括经济总量超过英国,也包括以人均教育年限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综合指标的人力资源的加速追赶;日本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追赶国家,1920-1992年不仅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创世界纪录,人力资源发展水平与美国的差距大大缩小;韩国自1965年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同样也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同期中、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及其人力资源水平的快速提升。
主持人:以上的两段资料片中的内容都是引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刚刚出版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说起"人力资源"这个词我们已不陌生,因为它总在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发生着联系,小到一个家庭发展,大到一个国家的建设都离不开人力资本。那么,究竟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今天我们请到了参与这本书课题组的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胡瑞文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所长劳凯生教授聊聊这个问题。胡院长您能不能描述一下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总体目标是个什么样子?
胡院长:总量充足、配置均衡、能力优先、体系现代的国民教育体系,建设世界最大的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使十几亿人民有人力资源得到全面开发与提升,实现从教育大国变为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战略转变。
主持人:那么,我国人力资源现状是什么样?
胡院长:整体国民素质偏低,中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产业、行业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不能适应产业高度化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城乡、地区间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不均衡性十分突出。
主持人:应该说我们离目标的差距很大。劳教授,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劳教授:这就是许多专家研究这个课题、撰写这个报告的目的。换句话说,这本书就是解决我们国家如何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创新和重大举措。具体地讲,我们要经历2001-2010年发展关键期,也就是说到2010年我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全国将达到初中教育水平,届时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也仅相当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左右的水平;2011-2020年全面提升期,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21-2050年追赶超越期,到2050年全面普及12年基础教育,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看一看这本书的新闻发布会。
(资料片)党的十六大为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提出了新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迫切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和谋划我国的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全面开发世界最大、最丰富、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人力资源开发也取得巨大的进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为新世纪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在起点低、投入少、时间短的情况下,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主持人:我们再看一看相关媒体对这本书出版的评价。
(资料片)当一份前瞻中国21世纪前50年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的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呈献在世人面前的同时,也传达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人力资源开发正成为中国教育关注焦点;中国,正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新世纪教育与人力资源战略问题研究的报告。报告通过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定量分析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勾画了中国未来50年,特别是未来20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如何开发世界最大、最丰富、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如何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发展蓝图,同时提出了发展教育与开发人力资源的若干重大制度创新和政策建议。
主持人:本课题为教育部组织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为此,教育部组织了近百名教育界内外的专家、学者,对教育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开展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战略性研究, 本书首创了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指标,它的基本功能与意义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胡院长: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指标是"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指标分为9类。按内容分,主要有经济发展、人口与劳动力、教育发展、教育经费、国民受教育水平、科学技术和生活质量等7个大类。此外,为使发展指标具有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地区、城市信息,还包括了国际比较和中国部分城市这两个大类。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把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持系统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和重大战略决策。国际机构也与世界各国联手,在各自的年度发展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统计年报,甚至在一些专门的发展报告中,对教育与人力资源指标给予必要和充分的关注。目前,我国现有的与教育和人力资源相关的指标体系分为两类:一类为国家统计指标,只提供数据,不涉及指标分析;一类是研究机构的指标体系研究报告,有数据有分析,涉及教育和人力资源的一些相关内容,但并不以此为主题。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缺乏国家层面的、专门的教育与人力资源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分析,缺乏将有关统计数据与指标分析很好结合起来的综合性设计和研究。
主持人:胡院长,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这本书与以往的教育文献有何不同?
胡院长:不同的地方太多了。你比方这是我国首次公布"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也是第一部关于新世纪教育与人力资源战略问题研究的专著。分主报告、专题报告、发展指标分析报告三大部分,融理论研究、国际比较、信息平台建设、实证分析为一体,跨领域合作,从国家发展角度谈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的课题成果。参加论证会的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个课题研究报告内容丰富,数据、指标体系完整严谨,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是在十六大"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的一份较高水平的国家政策咨询研究报告。
主持人:劳教授,您觉得我们教育部门组织做这个课题的意义在哪?
劳教授:中国是人口大国,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把教育大国发展成为教育强国,把人口大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一直是各级政府、专家学者及有关方面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中国政府将致力于建设世界最大的学习型社会,这些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提出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重大战略问题的思路、对策和具有前瞻性的分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战略构想与具体行动方案。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有些构想变成决策尚需时日,但它无疑为今后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主持人:胡院长,为什么说我们现在面临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胡院长:新世纪前二十年既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教育与人力开发的重大机遇期。1、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当充分借鉴国际上后发国家成功追赶的经验,研究中国如何在新世纪实施人力资源优先战略,在短期内实现成功赶超。2、19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经验深刻表明,后发型国家对先进国家的经济追赶同时伴随着人力资本的超常规积累与追赶,人力资本追赶是经济追赶的先导。
新世纪前20年,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千载难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非常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主持人:劳教授,书中的许多数据是第一次公布,这些数据公布后引起了媒体与公众的关注。例如,高校教师缺口11万、高中教师缺口120万等。有许多新的提法,如"高中阶段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如"农村转移人口教育培训工程"、"创建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等,出现了教育关怀、弱势补偿制度等新词汇应该怎样理解这些新提法透露的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信息?
劳教授: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回答。总之,这本书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进行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有重要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更是有关研究、学习人员的必备读物。
主持人:最后,在即将结束我们这期节目的时候,我想用这本书里的两个标题来结束我们的节目——教育与人力资源是立国之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
来源:高教社网站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内容
陈至立:《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序 (2003.02.19 9:18:30)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