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新课程理念至一线教学有多远?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新课程理念至一线教学有多远?
王树华
2003-06-12 10:33:54  来源:  
 
 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
 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
 课堂是教育的“终端”,新课程理念如果不能最终落实到课堂教学,体现于课堂教学,那么,新课程改革就不可能成功。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在此。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尤其是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如果说专家们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是一种创新,那么千百万中小学教师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让新课程理论走进课堂,走进教育的“终端”,同样是一种创新,而且更艰巨、更伟大。在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的通识培训和课程标准学习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然而,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我们的理论辅导不仅要说清是什么、为什么,更要讲清如何做,把功夫下在理念向行为的转化上。要让教师在转化中进一步认识理论,在转化中感受理论的魅力,品味理论指导教学带来的甘甜。
 由关文信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发行的《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丛书)》(以下简称《行动策略》)正是把功夫下在理念向行动的转化上。丛书按学科分为10个分册:小学数学、小学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语文、初中物理、初中化学、初中生物、初中地理、初中历史、初中英语。本书写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改的思想与理念为指导,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改变为核心内容,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改革基本框架,提供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论与操作范例。
 作者用丰富的课例(课的片断)来表露课程设计价值观、课程与教学关系、教与学方式变革等方面所蕴含的一些理念,其编写的结构安排是:先是课例的描写,后点明其所蕴含的理念,再依此提供行动策略。这种案例教学的探讨,对学习该书的教师有两个“好处”:其一,能从课例中较为具体地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化;其二,对教学行动有着策略上的启发。
 课例、理念、策略是构成《行动策略》一书的基本要素,因而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如果说理念是《行动策略》一书的灵魂,那么课例就是承载理念的载体,是理念的外化形式。书中的课例都是来自一线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每个课例都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新课程的某一理念或理念的某一方面,因此,都具有感悟的独特性。同时,这些课例又鲜明地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生命的互动,洋溢着生命的灵性,展示了孩子们成长发展的轨迹,向我们昭示了这些优秀教师是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教学行为的。这些课例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就是要真正懂得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就必须深入研究鲜活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去感悟新理念。
 《行动策略》一书在理念的阐述上不是用理论去阐述理论,用概念去解释概念,而是用事实来阐述理念,用教师们最熟悉不过的课例来阐述理念,因而通俗易懂。每个部分中的“从课例看理念”,是本书比较重要、比较耐读的部分。尤其是课例后归纳出“课例蕴含的理念”,有画龙点睛之功能。
 《行动策略》一书中的课例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新的理念,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把这些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行动策略。每个部分中的“课例提供的行动策略”,是本书的目的,也是本书的精华,体现了编者“我们的理论辅导不仅要说清什么,为什么,更要讲清如何做,把功夫下在理念向行动的转化上”的思想。


 链接: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丛书)》一书的立论依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从理念的角度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解读。全书共分八部分,第一部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二部分走向生活、第三部分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第四部分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第五部分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第六部分教是为了学、第七部分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第八部分发展才是硬道理。作者用大量鲜活的课例,阐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蕴含的新课程理念,并从这些课例中提炼出了一个个具体地、可操作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新的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行动策略。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3年6月5日第8版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