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一笔不可多得的徽学宝藏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一笔不可多得的徽学宝藏
彭君华
2003-06-17 14:54:45  来源:  
 
 一批为数可观的明人手札,几经辗转,最终成了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的一份特藏品。在它沉埋人世、历经沧桑400年之后,经中国社会科学院陈智超先生数年的潜心研究和整理,汇纂成《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得以再渡重洋,返归故里。

 这批手札的馆藏目录冠以《明诸名家尺牍》,被分订成日、月、金、木、水、火、土七册。它们共包括733通信函、190通名刺和1张账单。据考,其最早一通作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最迟一通作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

 这批手札的最卞—要的收信人也即第一收藏者为明代徽州府歙县岩寺镇的方用彬。方用彬字元素,号黟江,国学生,生于嘉靖壬寅(1542),卒于万历戊申(1608)(环岩《方氏族谱》)。其祖辈于扬州经商发家。方用彬可能是通过捐赀而得“例监”,时间约在万历元年(1573),32岁。方用彬在入监之前,曾参加由汪道昆组织的“丰干社”(文学团体),是所谓的“七君子”之一,并以门人的身份颇得汪道昆赏识。但入监之后甚至到万历十六年(1588),47岁的方用彬仍然屡试不第,青衿如素。可能从此他便对功名不再抱有幻想,于是更加放情诗酒,喜好交游。在他59岁(万历二十八年,1600)的时候,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因而将箧笥中亲友的函札名刺诗词“检点分类校定”,希望“传诸后代”,以示“重交谊、宝翰墨”(见全册第九函后方用彬自识)。七年之后,他便辞世了。

 通过这批手札,我们大体可以认识一位名不见经传、生活在16世纪下半叶的徽州人。他亦士亦商,四出活动,南北二京、苏杭二州、广东、湖广等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他所过从者,有宗亲姻戚,有文友诗友,有地方官员,也不乏王侯公卿。他功名蹭蹬,然而颇有文化素养,能诗文,懂篆刻,精书法。他和宗人合作经营店铺,大体以商业为生计,然而并不见得成功,甚至于晚境颇窘,为要账不惜和朋友撕破脸皮。像他这样的特殊身份,在那个特定时代,是颇具典型意义的。

 方氏留下的迄今我们所能见到的923件手迹(未包括方氏本人所列账单、自识及其外曾孙清代康熙年间吴期祚的跋语),分别隶属于480余位作者。他们是方氏的族人、乡人、乡官及徽州之外的方氏友人。仅就其中733通信函来说,也是到目前为止已知数量最大的一批明人手札。它们是道地的原始资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徽学文化宝藏。

 从这批手札中,我们可据以了解当时徽州方氏宗族的一些情况,进而对发展到明代中后期的封建宗法制度获得某些直观的认识。方氏在歙县乃至徽州都堪称大姓巨族。歙县方氏以东汉章帝太常卿黟侯方储为始祖,繁衍生息,至此已分为十派,方用彬属其中最大的派系——环岩派中仲里门的第22世。致信用彬的方氏族人53人,其中自然有亲疏贵贱之别,较具典型意义者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官吏,如对方用彬影响颇大的他的族叔、年高德劭的方弘静。二是商人,他们在家乡、扬州乃至湖广、四川等地从事渔盐等业。名大滶字于鲁者为当时最著名的墨工。三是“山人”,著名者有其族叔尚赟,与“后七子”之一的吴国伦关系密切:其族弟文巽则长期依附于公安派的袁宏道。四是文士,如和方用彬同为“丰干社”“七君子”的方简、方策。

 写信者依地域而论,最大的群体是徽州人。方氏族人之外,尚有150人之多。我们更可据以研究当时徽州的许多方面,特别是风俗、文化。前已提及,方用彬作为汪道昆的门人而颇受赏识,实则道昆一家和用彬都过从甚密。汪姓是歙县的又一大姓。汪氏、方氏递为婚姻,关系密切。用彬妻即出汪氏。其长子彭龄也娶汪氏。汪道昆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23岁时进士及第,曾官至兵部右侍郎。当时的徽商已经遍及全国,颇具影响。而徽商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主体,又与徽州文化密切相关,许多商人家庭赚了钱之后,便竭力地培养子弟读书做官,以求得政治地位的提高。道昆就是从徽商家庭走出来的一个成功者——其祖父及父辈都是大盐商,他很大程度上成为乡人教育子弟的楷模。在李攀龙死后,道昆和他的同年王世贞被时人并尊为“两司马”,主盟文坛达20多年。道昆由他的两个弟弟道贯字仲淹、道会字仲嘉即所谓“二仲”者主其左右,开展社会活动,更俨然是家乡青年文士的领袖。在两次家居期间,道昆曾先后倡导并组织了“丰干社”和“白榆社”的文学社团活动,吸引并直接影响了包括方用彬在内的一帮人。道昆一家三代——自其父辈至其子侄辈共6人有信函致方用彬,其中“二仲”的信更达26通之多。道昆除了和用彬有书信交往之外,还有诗文酬唱,如他曾有《赠方生序》之作,(见《太函集》卷三),就是赠予用彬的。总之,道昆和用彬间的师生之谊颇笃。而这种关系便成了方用彬开展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凭借,他据以结识了当时一些有名望的人物,如王世贞、李维桢、戚继光等。用彬另一个重要的社交中介——他的书法老师、曾任内阁中书舍人的广东人黎民表,很可能也是通过道昆为之绍介的。

 和用彬有书信往还的乡人,多是家庭背景相类者——祖辈父辈为商,家境颇不寒酸,至少不是以耕织为生计,自己功名未就或沉沦下僚,而均颇怀学识技艺。如具有传奇色彩的十岳山人王寅,爱好古玩法书名画的吴守淮、吴治兄弟,善于篆刻的吴良上、爱好印章的吴良琦兄弟,用彬的“丰干社”社友、“七君子”之一的谢陛,诗人兼书家潘纬,书画家詹景凤,为用彬刻印数方、诗书画篆号称“四绝”的山人汪徽。用彬和他们时常谈文论艺、交流藏品、诗酒留连。用彬时或向他们出售墨砚文具、炉鼎古玩,甚至彼此发生借贷、典当关系。用彬和他们同属落魄文士。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空间,把方用彬和他们维系成一个群体,构成那个时代那个典型地区具有典型社会意义的“士文化”层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族人、乡人而外,与方用彬有书信交往的官吏士绅,据现存的信札名刺统计,超过百人,他们颇多礼请辞谢之帖。用彬以文会友,有两件事值得关注。其一是组织编纂《瑞麦诗》——为颂扬其父母官万历间歙县知县彭好古的德政。汪道昆有《瑞麦颂》之作(见《太函集》卷九十七)。再一是主持编纂《回生诗》——以万历间泾县知县张尧文进京会试途中殊而未绝为本事。汪道昆曾有《泾县新建义勇武安王庙碑》之作(见《太函集》卷六十五)。两次组织活动,用彬都表现得非常积极。这两次活动也许他是代表“丰干社”筹办的。汪道昆组织了“丰干社”、“白榆社”。而此前,岩寺附近还有王寅、方弘静等人组织的“天都社”。与用彬有交往的盛时泰等人,又是当时南京的“青溪社”、“白门社”成员。可见这时文学社团是相当活跃的。

 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的文献资料价值,以上仅是略引端绪,它的文化内涵实则相当丰富。应该指出的是,不经过“考释”,从方氏遗下的这批原件中,我们除了看到几个感到眼熟的名字之外,是很难有什么收获的,甚至于连主要收信人是谁也会疑莫能明。著者通过逐一的认字、认人、认时、认地、认事,将信函名刺融会贯通,绳串珠联,深入细致地爬梳史传、进十题名录及登科录、方志、文集、书画印谱、家族谱,挖掘相关的人物、背景资料。有些资料如家族谱颇不易得。有些资料如《太函集》、《大泌山房集》则堪称卷帙浩繁,翻检之劳可想而知。“考释”以多重证据连环互证的方法解决了诸多疑难。著者坚持“金针度人”的原则,为我们完整地展现出一个个精彩谨严的求证过程。如关于收信人名、字、号的确定,其入监时间的考证,以及相关的“允均”、“莲池”其人的推断,立论平允,求证审慎,信而有征,疑以存疑。从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考据学现代应用的科学精神。诚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本书的方法论价值,较之其史料价值毫不逊色。”(何龄修语,见本书《著作出版推荐意见书》)对于与之相类的学术研究,陈著颇具借鉴意义,这是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

(《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03.6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