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以来,高考的内容和考试方式都发生了相应调整。这对教材、教辅出版机构提出了哪些挑战?出版机构该如何应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陈金芳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发布,这是一次全面、深入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意见》指出,考试内容将“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将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录取。《意见》发布后,高考内容和录取方式有了显著变化,教材教辅也相应做出了调整,这就给出版机构提出了挑战。
高考内容和录取方式的变化
从新高考首批试点地区浙江和上海2017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考试内容与以往有了显著变化,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强调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这一改变彰显了新高考对于“立德树人”、增强“向心力”、树立“四个自信”的引领、导向作用。
2.强调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强调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思辨能力的考查。
4.强调了对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总体上看,新高考试题的难度有所下降,但灵活度大大增加。
录取方式的变化体现在不唯分数论,实施“既看分,又看人”的综合评价录取。例如复旦大学2017年的具体录取办法,依据高考成绩,按院校专业组招生计划数的1.5倍确定入围面试考生名单,公布入围面试分数线。面试成绩占综合总分30%折算,这个方案充分体现了“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全面发展”的录取宗旨。这种录取方式应该是未来高校招录的大势所趋。
未来教材教辅的嬗变方向
高考新政的内容和录取方式必然对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带来重大影响,因而教材、教辅必然要展现新面貌才能适应新高考。未来教材教辅的嬗变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学科的教材、教辅中。未来中小学的教材教辅要全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内容,并将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年级、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
2.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每门学科教材教辅的重中之重。从最近全国高中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传递的信息来看,新的高中课改方案的最大变化就是明确了每门学科的核心素养。这次国家高中新课改覆盖面很广,涉及所有高中学科,内容变动比较大。例如,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四个: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可见,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层次已远远高于碎片化知识或任何知识点。今后的教学与评价,将会围绕核心素养,更加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基础知识、知识结构仍然是每门学科教材教辅呈现的必备内容,但对知识的系统理解、综合运用及对思辨能力的训练将是每门学科教材、教辅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
4.对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每门学科教材、教辅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以往学科教材教辅致力于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这种传统方式已不能适应新高考,对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势在必行。实际上,这是个不好掌握的难题,也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或学科领域进行。
5.从新高考的录取方式看,由于打破了唯分数论,教材、教辅对于训练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存在较大空间。有人说,以往教材是学生的世界,如今世界是学生的教材。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离开教材教辅,而是意味着如今的教材教辅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些变化给教材教辅的编写者提供了以下启示:第一,要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注重多学科综合内容的教学与联合实践,发挥综合育人的功能,教材内容的选取要注重各学科知识点的有机统一。第二,要统筹好各学科间的学段关系,使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习内容相互衔接。第三,在普通高中要加强实践体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课程和教材。第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伴随大量的阅读活动。因而,出版机构有必要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配备适当的精品阅读书目。第五,在信息化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成为常态。教材、教辅应为学生线上线下自主学习、教师自主教学留下足够空间,提供足够方便。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