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小学教材选择权上收? 课改十年轮回大倒退?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中小学教材选择权上收? 课改十年轮回大倒退?
作者:蓝方
2011-11-03 14:11:37  来源: 出版商务网 
 

  业内人士分析,此次教育部酝酿教材选择权收归省级政府,表面上的理由与此次教材修编中,文科教材拟回归“一纲一本”的思路一脉相承,实际将导致大型出版集团对教材市场的垄断。

  新一轮中小学教材修编工作正在进行,而新学年的教材选用规则,或将彻底改变当前教科书市场的格局。

    2011年10月中旬,教育部就《中小学教科书选用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相关教科书出版社、编写机构征求意见。根据这份征求意见稿,当前以各地(市)为单位选用教科书的方式,将改为主要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进行。不少业内人士直指此举乃是课程改革的倒退。

    长期以来,中国的中小学教科书采用统编制度,全国仅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一套教科书。2001年教育部启动的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改,在教材编写上提出 “一标多本”,即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之下,放开多家出版机构参与教材编写、出版、发行,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建立起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此后四年,各地大多以县为单位,在教育部审核通过的教科书目录中选用最符合该地区教学需求的教材。2005年,教育部颁行新规,从该年秋季开始,教材的选用工作以地(市)为单位进行,地(市)教育行政部门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负责教材选用工作。

    21世纪教育学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教科书的选编肯定需要行政部门进一步放权,给地区、学校更大的自主权。在他看来,当前以地市为单位的教材选用工作,也存在着包括行政权力寻租等问题,但关键在于教材选用委员会中缺乏教师、家长的声音。

    “教材的选用应该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让一线教师、学生都参与到教材的评价与选择中来。只有这样,出版商才能针对现实教学中的需要,修订内容、改进服务质量,向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培训。”一位教材出版业资深人士指出,“教材选用应该越来越放开,现在的做法是课改的倒退。”

    业内人士分析,此次教材选择权拟收归省级,表面上的理由与此次教材修编中,文科教材拟回归“一纲一本”的思路一脉相承,无非在于加强政府对教科书内容及使用的控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但事实上,此番调整的背后乃是大型出版集团的利益作祟。该业内人士分析,一旦以省为单位选择教材,省属的大型出版集团及国家级的教育出版集团将占有极大的优势,中小出版社将难以与之抗衡。

    熊丙奇也表示,若将选择权收归省级,扩大了省级行政机关的权限,提供了更大的寻租空间,事实上是对地区、学校自主权的进一步压缩。此种统编、收权的思路,不利于促进市场机制的建立。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若以省为单位选择教材,在实践中也很难操作。例如征求意见稿要求各省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科选用三种以上教科书,普通高中原则上每个学科选用两种以上教科书,并且要求单一版本教材使用量不得超过总量的60%。“若无地市一级的声音,省级教材选用委员会如何来确定哪些地区用哪本教材?”该业内人士表示,“最后只能成为行政机关对大型出版社进行利益分配。”


  来源:出版商务网 2011年11月03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十年磨一剑 真情铸未来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3次全国中小学教材工作会议 (2011.10.13 14:42:42)
  • “国定制”回潮:中小学教材课改大变局? (2011.09.26 17:07:17)
  • 中小学教材编辑素质谈 (2011.08.02 11:19:26)
  • 出版社是中小学教材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2011.07.25 13:43:11)
  • 被指四大缺失,中小学教材为何屡受争议? (2010.12.24 9:52:33)
  • 人民教育出版社举行中小学教材建设改革学术论坛 (2010.12.24 8:18:58)
  • 人民教育出版社举行中小学教材建设改革学术论坛 (2010.12.16 9:49:15)
  • 中小学教材:丰富背后是开放和多元 (2009.09.17 10:29:33)
  • 合作·共赢·发展──第21次全国人教版中小学教材工作会议召开 (2009.09.10 8:56:22)
  • 16开规格的中小学教材可再用5年我国教材接轨国际标准再次“搁浅” (2009.06.17 9:36:59)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